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略述论文_李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略述论文_李康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地质灾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经常和地质水文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所以对地质水文因素加强研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影响

1、水文地质概述

水文地质属于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具体研究对象如下:(1)地下水分布情况;(2)地下水形成规律;(3)地下水开发利用;(4)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5)地下水对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不利影响及其防治措施。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界对水文地质又进行了详细分类,包括地下水动力学、区域水文地质学、供水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以及矿床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随着水文地质学与地震、环境地质以及地热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通过不断研究发现,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不规则变化导致的。因此,只有对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其主要包括岩石孔隙、裂隙以及溶洞水等,且通常储存在地层的空隙中。地下水能够为城市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矿等提供水源,是人们生活水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严重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从而产生地面沉降。由于人们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严重威胁了水资源。此外,地下水容易受到其他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地下水产生不规则变化和运动,从而发生地面沉降、盐渍化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只有对地下水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水文地质因素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1岩石由于受到地下水的冲击失去稳定性而导致岩溶塌陷

若水文地质条件不够良好,而熔岩又是有开口的溶洞或者熔岩为碳酸盐类的,那么水流就会因为这些情况发生特定流向的动力,倘若动力条件具备,那么就会造成水的运动失衡,产生强大的水流冲刷力,从而破坏溶洞的内部结构,使得岩体的整体结构遭到破坏,产生岩体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2水文地质因素使得砂土液化而引起的相关地质灾害

水文因素可以造成砂土液化。当地震来临时,含水量较高的细型砂和土一级疏松的土粉部分在地震来临时会被集中水流侵蚀,寝室之后就形成了流动性的液态砂土流。这种流动的液态砂土的整体冲刷力是非常强的,会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结构。

水文因素就是砂土液化的主要原因。当地震来临时,一级疏松的土粉和具有有较高含水量细型砂在集中水流侵蚀的作用下,瞬间就形成了整体可以流动的液态砂土流。这类液态砂土流由于具有流动性,所以会形成有力的整体冲刷力,它所流经的地方便会对其地质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若一些地段具有较多的角度颗粒,那么就容易造成土层水压力增大,并容易超过该土层的固有强度,地下水层就会因此而喷出,形成喷水冒砂灾害。

2.3水文地质灾害在地面沉降方面的成因分析

过量开发地下水会使水位下降从而造成地面塌陷的情况发生。近年来,地下水不断的被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也就随着开采程度下降,因此地下水所处的区域就会出现各种沉降的情况。地下水位下降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地下水的过度开发引起的沉降灾害已经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水文地址因素导致的地基变形成因分析

目前造成建筑物稳定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地基变形,而水文地质因素是导致地基变形的罪魁祸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比较常见的是软土地基,这种软土地基稳定性虽然不怎么好,但是地下水无法对它产生影响。地基软土触变特性的基础上存在着孔隙水压力,在加载该类地基的时候,由于该地基本身存在的孔隙水压力及剪切力作用,因此地基变形的存在就造成了地基不稳。

3、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现今,世界各国均面临着地质灾害的问题。而在水文地质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上,通常都是以预防作为主要措施并相应辅以治理措施进行治理。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灾害发生率,如果不可避免,则必须及时的采取针对性较强方案进行治理,尽量将灾害降低至最低限度。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资料搜集,整理出下述几点防治策略。

3.1完善地质监测系统

完善的地质监测系统是地质灾害预防和紧急治理的重要措施。首先就是系统的合理布置和实时监测。其主要就是指工作人员需要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以及保护性较强的地区进行布置24小时实时监测系统。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地下水运动以及地下结构的整体情况。如果出现紧急信号,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例如,我国四川作为板块的分割线,其就较容易出现地震等自然灾害,在这些地区,政府需要加强监测系统的布置,同事还要对推广普及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指导,让人们能够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其次,对施工人员以及施工工艺进行完善的监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使得监测变得更加完善,不会残留监测盲区。另外,一些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等情况,极易对地下水系统的整体结构造成破坏,因此,政府工作人员要成立专门的监测机构,严格对项目施工工艺以及施工人员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保障地下结构的整体平衡,避免地质灾害发生。

最后就是因时制宜,这里的时主要就是季节性。通常我国春夏两季为多雨季节,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水位上升情况。地下水也不例外。在该阶段,极容易出现地下水超出,使得地下结构破坏,引发地质灾害。因此,在该阶段,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如果地下水位超出固定限制时,要及时采取抽水和调控流水等方式控制地下水位,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地下水引发地质灾害。

3.2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但能够使用的淡水资源近年来呈现短缺的趋势,而地下水资源由于开发难度较大,就逐渐趋于饱和状态。但储量较大的地下水就容易对地质的整体结构造成巨大冲击效果,一旦内部结构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就会形成大面积的地质灾害,从而给国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严重甚至会使生命安全收到威胁。因此,必须要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趋势。例如,通过地下水进行灌溉,再比如以地下水资源进行汽车的清洗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状态,还能够提高水文地质的整体特性,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3.3构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措施

在上述两项策略的分析中,我们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下面笔者则对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策略进行分析。首先,最优原则,其主要就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尽可能的将损失将至最低,要切忌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先救人再救物。其次,灾害发生后,要派专门人员来对秩序进行维护,防止人们慌乱造成的踩踏等情况出现。然后,就是当局部地质出现塌陷、沉降等问题时,要及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意外出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的制定相关治理方案以及人员疏散方案,并且让工作人员严格进行实施。

4、结论

一旦发现水文地质异常,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否则极容易导致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也非常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只有深入研究地下水运动对地质灾害的不同影响,才能以此为依据,采取科学可靠的预防策略和处理措施,有利于政府和相关部门防治灾害工作的开展。同时,只有妥善解决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现代化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永雷.矿区水文地质钻探综述[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3).

[2]冯梅.水文地质危害分析[J].江西建材,2012(2).

论文作者:李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略述论文_李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