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皮下连续缝合在颌面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颌面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观察组皮下连续缝合治疗,给予对照组传统缝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合格率为98.00%,对照组治疗合格率为82.00%;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合手术方法相比,采用皮下连续缝合治疗颌面外伤的效果显著,伤口愈合合格率高,因而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关键词】皮下连续缝合;颌面外伤;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67-02
Sub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ofacial trauma clinical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b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ofacial trauma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100 cases of maxillofacial traum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Sub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suture treat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effect.Results:Percent of pass is 98.00% observation treat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of percent of pass is 82.00%.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uture surgical method, the subcutaneous effect of continuous su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maxillofacial trauma, wound healing rate is high, and is worth wide application.
【Key words】Subcutaneous continuous suture; Maxillofacial trauma; Application effect
颌面外伤是常见外科伤病之一,多由交通事故、运动意外、工作意外、生活意外等原因导致。相比于人体其他部位,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十分独特,再加上外貌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因此颌面外伤的手术治疗与美学修复工作面临较大困难[1]。对此,部分医院尝试使用皮下连续缝合方式治疗颌面外伤并取得不错效果。本文结合实例,探讨皮下连续缝合在颌面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颌面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症状符合颌面外伤临床诊断标准;自受伤至就医时间不超过6h;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外伤创面伴严重挫伤;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者;重症脱水患者;电解质紊乱患者[3]。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在6~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 2.1)岁;其中10例前额受伤,10例腮腺区受伤,8例面颊受伤,6例鼻背部受伤,7例眼睑受伤;3例颈部受伤;6例耳廓受伤。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在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 6.7)岁;其中9例前额受伤,10例腮腺区受伤,9例面颊受伤,7例鼻背部受伤,7例眼睑受伤;3例颈部受伤;5例耳廓受伤。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观察组患者皮下连续缝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缝合治疗;并在术前及术后给予两组相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受伤创口进行清理,并常规使用抗生素药物24小时以预防感染出现。另外,在患者入院后还要对其受伤原因、受伤过程等进行简单了解。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 ①分层缝合伤口较深或者皮下组织较厚的区域;关闭死腔并对骨膜、肌层、深筋膜等进行逐层间断缝合以对齐切口和伤口。②先进行皮下组织滑行分离,再对张力较大的切口进行缝合;缝合时要确保伤口两端对位良好,以免缝合后出现褶皱。③选择一侧皮肤与皮下组织的交界处作为进针口;进针时最好靠近真皮层以免进针过深。采用皮内平行出针方式,保持两端深度一致,并使一侧进针点略远于另侧出针点;针距应在3~5mm,切口末端出针后立即拉紧缝线以保证两侧皮肤紧密对齐。④若切口出现转折或者存在弧度,可在转折处切缘两侧皮肤进针以及出针,缝合时留一针缝线在皮外;拆线时采用节段拆除的方式,降低皮内缝线中断、残留几率。⑤缝合时,两端各留3cm左右线头,并打结固定线尾端。⑥拆线时,先剪断一端线结,并手持缝线两端来回拉动,待缝线与组织分离完全后,拉紧一端将缝线完全拆除。
1.2.3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患者创面进行清理,封闭死腔,并采用传统缝合方式进行缝合。
1.2.4术后处理 术后用干纱布覆盖加压包扎;常规使用抗生素24小时以预防感染发生;叮嘱患者避免创口接触水,保持伤口清洁。一周后可进行拆线。
1.3疗效评价分析[4] ①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统计其伤口感染情况、皮下瘀斑情况以及切口愈合情况。②疗效判断标准:优秀:切口达到Ⅰ期愈合,随访过程中无感染发生;颌面仅剩细线状瘢痕,且瘢痕表面光滑平整,无针眼瘢痕;皮下无瘢痕。良好: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表面皮肤有瘢痕但不影响美观;皮下瘢痕明显。不合格:切口愈合不佳,发生感染;皮肤表面及皮下均可见明显瘢痕。治疗合格率=优秀率+良好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接受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秀者40例,治疗良好者8例,治疗不合格者2例,治疗总合格率为98.00%;对照组治疗效果优秀者30例,治疗良好者11例,治疗不合格者9例,治疗总合格率为82.00%。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颌面外伤为常见头面部外伤之一,具有高暴露性、创口不规则等特点,若手术缝合不当可能留下明显瘢痕以至于影响患者美观,干扰其正常生活[4]。同时,面部是人体神经较为集中的部位之一,若缝合时操作不当则可能损伤面部神经导致五官移位,或者五官异常,如口歪、斜眼等功能障碍[5]。因此,颌面外伤治疗既要符合普通外伤治疗原则,又要满足患者高标准的美容要求。
皮下连续缝合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缝合操作之一,具有缝合后恢复快、手术创伤小等特点,能够充分满足颌面外伤治疗原则。相比于传统缝合方式,皮下连续缝合可使切口皮肤组织实现良好对位,并且缝合沿顺皮纹方向,不留针眼,也就保持了患者面容的美观性[6]。然而,在应用该手术方法时需注意:对患者创口进行无痛清理,降低患者疼痛体验,提高患者对手术操作的依从性;术后需采用冰袋连续湿敷3天,随后使用低能量远红外线进行局部照射,每日一次,每次持续20min,连续照射一周后拆线。
本组研究通过对比皮下连续缝合与传统缝合的效果发现:接受皮下连续缝合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合格率为98.00%,对照组治疗合格率为82.00%,结果说明皮下连续缝合治疗颌面外伤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缝合治疗。
综上所述,与传统缝合手术方法相比,采用皮下连续缝合治疗颌面外伤的效果显著,伤口愈合合格率高,因而该方法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艳红.65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3(9):54-55.
[2] 宣望东.皮下连续缝合在颌面外伤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16):129-130.
[3] 颜成东.口腔颌面外伤的临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5(24):140-141.
[4] 胡亚兰,王满,胡亚欣.急诊颌面外伤Ⅰ期修复微创处理要点[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11(2):182-183.
[5] 臧静.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的急救和护理[J].黑龙江医药,2010,25(4):665-668.
[6] 史贺,赵勇,邱成.美容医学在颌面部外伤处理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9(7):115-116.
论文作者:刘玲玲,陈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2
标签:外伤论文; 皮下论文; 患者论文; 切口论文; 瘢痕论文; 缝线论文; 手术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