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前卫中心小学 范谷芬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语文课充满情感,通过师生情感的优化,使作者、教师、学生发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情悟文、陶冶品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 激发 感染
语文教学是承接文化与情感的双重积淀,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以人“情”的工作。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也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的确,教贵于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的交流。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现行语文教学要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关键也是情感。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是激发情感。对于文章,人们常说到,“文章不是无情物”,“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强调教育以人为本,而文和人之本又是什么呢?正是“情”!
一、教材——情感的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文以情为经”,“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章是作者感情的渲泄和流露。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优美淡雅和清丽委婉或崇高伟大的美感。
二、学生——情感的渲泄者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情感教育可以改善两半球协调工作,实现开发人类潜能的目的。很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仅从智能角度入手,忽视了学生的“另一半”,即情感生活。情感教育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起了推进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情感本身就是动机。
三、教师——架起情感的桥梁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悟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和关爱他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情感的几点做法:
1、钻研教材,找准生“情”点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先有。”教师要学生动情,首先要认真研究课文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准确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在课前酝酿良好的心境,充分准备情感。“诗言志,文表情”,每一篇佳作无不表现作者的人生感悟,渗透着情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优秀作品,文章蕴含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教师必须经过深深地琢磨、细细地体味才能得以全面把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课文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的课文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印象;有的课文可以抓住景物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喜爱之情……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材,“吃”透教材,找准生“情”点,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2、活用导语,诱发学生情感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倘若课伊始便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也在情意融融的话语中激荡、共生,课堂瞬间可成为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
3、巧用激情,感染学生热情
课文的“情”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一往情深,以情感人。学生的激情源于教师激情的感染和诱导。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激情饱满地讲与平淡索味地讲,其教学效果相差甚远。教师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环境下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课堂教学效益便可大大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自己满腔的激情感染学生,除了语言富有鼓励性和感染力,还要善于运用教学的无声语言——“体态语”,即通过动作、表情与学生交流,并适时以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和其它体态姿势感染学生,便能使课讲得生动形象。教师以“教”的热情激发学生“学”的热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4、声情朗读,引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根情,华声。”意思说:感情是根,声音是花。没有根的花是假花、死花。声音是感情的外泄形式,因此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朗读是最为直接的、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有声有色的引导,定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弦。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教师范读“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壮观景象”这部分时,语调上扬,语气中满含对瀑布的赞叹,读出陶醉之感;而在范读“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面临枯竭”这部分时,情感变得复杂起来,有失望、有震惊、有痛心、有悲愤,朗读的语调有较强的下坠之势,语速慢,充满惋惜与无奈。学生在教师声情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激起了学生“我们要保护好家乡的星云湖”的强烈情感。
5、运用媒体,激活学生情感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人的情感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怎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呢?可以通过投影仪放大插图,用多媒体播放影片、音乐等再现情境。如教学《泉城》一文,教师尽管把趵突泉的美描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始终不能感受到趵突泉清、大、美的特点,当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趵突泉的图片时,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还发出“哇,太美了!”的声音,学生对趵突泉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便油然而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辞”易发,情动而“理”也易明。因此在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和情感激发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情感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枯燥、低效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让语文课“情”满堂,语文课才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
论文作者:范谷芬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趵突泉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材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