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未来社会——以韩国为重点提出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教论文,韩国论文,未来论文,社会论文,为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序言
儒教哲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把握“万物皆变”,认为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没有不变易的,一刻也不会停留在原状上,这是最古老的经典《易经》反复强调的道理。
因此,古人对处在无限变化过程中的“未来”,出于好奇,产生了疑惧心与敬畏感,其结果想象出卜筮。占卦伴随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奇特的好奇心而产生。《易经》的出现在于满足这种想象、好奇心及疑惧心。
但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文明的开拓,《易经》发展为具有深奥道理和高尚品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以“万物皆变”的道理为前提盛行的卜筮中就包含这种朕兆。
朕兆的内容有:第一,要顺应变化;第二,顺应变化就是随其自然;第三,随其自然就是有道德;第四,有道德就是吉。
以此推论,《易经》的卜筮,有道德的是吉,非道德的就是凶。其结果在占卜之前已经作出了判断。
《易·系辞传上》对此作了简明的规定: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高度的哲学展开,使预见(卜筮)具有了一定的品位。
朝鲜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学者栗谷李珥(1563-1584)说:
夫所谓时宜者,随时变通,设法救民之谓也。程子论易曰:“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也”。又曰:“随时变易,乃常道也”。盖法因时制,时变则法不同。(《万言封事》《栗谷全书》卷五)
所谓预见不是别的,就是时宜,即以更好地适宜其时代变通为前提的知时识势和随时变易。知时识势就是很好地把握时势,随时变易就是适时变换。这就是文明社会的卜筮。
论及“将来的儒教”时,谈论易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第一,儒教虽然具有这样的哲学,但在过去既没有做到时宜,也没做到知时识势,随时变易,只是固执毫无变通的因袭。其结果饱尝了亡国之恨,沦落为旧时代的遗物。
第二,尽管儒教是否过时尚无定论,但在论及将来的儒教时,想到或许今天复活这一秘方(易),有可能成为培育将来的儒教的契机,因此才提出来的。
二、韩国儒教的过去和现在
谈到将来不可避免地涉及过去和现在。所谓将来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展开的。
论儒教的将来无论如何需要用一个典型来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准备以韩国儒教为典型,考察它的过去和现在,以便推测它的将来。
毫无疑问,韩国儒教的过去是以光荣与得意点缀的。在距今1600年前的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公元372年)就有设太学(国立大学)教子弟的实迹,在这之前还有在全国各地设立并开办中等教育机构——扃堂的记录。古代韩国儒教主要在北方社会起了突出的作用,这与该地区与中国接壤有关。后来儒教在南方社会也开始起教育的作用,掌管培养人材和选拔官吏,最终成为国家的统治理念。
当佛教的传播开出灿烂的鲜花时,儒教就摆脱了宗教的地位,这里讲的宗教是指包含来世观在内的狭义宗教。
事实上,从三国时代到统一新罗、高丽时代,佛教主要在宗教领域起作用,而在人的基本伦理,日常道德乃至国家的统治哲学领域,全部是儒教在起作用。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以崇儒抑佛政策为基调的朝鲜时代。
协助太祖李成桂完成易姓革命的高丽朝文臣集团,非常了解佛教在整个高丽时代造成的弊害,当然也并不是不了解佛教为国家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的贡献,但是在国力衰退时期表现出来的弊端,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尤其是文臣集团中站在排佛先列的人,更多地倾向于已传来的程朱学。
朝鲜朝根据建国之初确定的崇儒抑佛政策,把儒教当成国是,担当“立国”“固邦”的任务。使人惊讶的事实是,即使在儒教立国的热烈气氛中,宗教的领域依然由佛教占据。从王室到所谓的两班阶级,一直到一般的民众,上下都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释。把朝鲜朝叫做儒教国,这只是表面上的称呼,实际上是儒佛共存。而且,相信道教在精神生活中也有相当深的影响。
总之,儒教享有国教的地位,支配着思想界的全部,它被称之为新儒学,而程朱学是其主流。初期标榜至治主义,称为义理学、道学,然后性理学成为学术界的中心;到了中期礼学兴盛,实学开始萌芽。实学是作为对儒学官学化、僵化的反省而出现的,曾取得相当的成果,但尚不足以阻挡其破灭的局面。
造成破灭局面的原因是不能有效地对抗迅速接受西欧文明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事实上不能有效地应付日本帝国主义的国权侵略,在于不熟悉西欧文明所开创的世界新形势,其全部责任在儒教。儒教作为统治哲学,完全执着于既得权力,没有做理解异教的努力;受到官学权威的限制,没有接受新文化的雅量。
当称作西学的西欧宗教、学术,伴随着科学文明象洪水似的涌来时,虽以卫正斥邪(保卫儒教之正,排斥异端之邪)的逻辑应战,但没有说服力。所谓卫正斥邪,孔孟以来就倡导过,当时又没能以新的理论武装起来。
不是没有与卫正斥邪论者持有不同立场的革新论者、开化论者,只是未能冲破守旧势力固执坚持的壁垒。
但是当王朝面临覆灭道路时,儒教的宗教性却得到充分发挥,儒林高扬忠于国家、民族的义理精神,有的以自杀宣扬正气,有的放下笔杆拿起枪刀奋起,成为义兵坚持抗战。学者们认为,怀着亡国之恨殉国的儒林,远远超过已知的数量。
在日帝时代,儒教大体上有三种可选择的道路。一是誓死抗争,属于这一类的儒林人士,有的抗争到底,最后为国殉难,有的生存下来,流亡到中国等地,继续从事独立运动。二是标榜教育救国,他们是想通过培养人材,靠第二代、第三代人之手夺回国家的学者,属于这一类儒者留在国内,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专心于教育下一代,他们最难以忍受的是日帝的调查和干涉。三是同日帝合作。属于这一类的人,成为捏造皇道儒学等御用理论的急先锋。
在迎接光复时,儒教曾一度试图再建和复兴。开始的第一年,似乎有点希望。有许多人曾设想以政治、文化、思想上的传统,填补日帝退却造成的空白。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梦想。人们眼中已没有东方精神的位置,只有西洋得到喝采并显示力量,根本没有儒教插进去的任何余地。儒教在辛勤地试图再建时,由于自己内部的狂热,痼疾发作,陷入不可收拾的纠纷。
儒教未能作到知时识势,因而也不合时宜,更没有考虑随时变易,以后的儒教即使是按自己方式做过拚搏,但很难取得什么成果。
那么现在的韩国儒教状况如何呢?首先考察一下表面状况:
(一)成均馆健在。维持下来的两种传统机能中,教育的机能由光复后成立的成均馆大学继承,虽然归不同的财团经营,但设立了以儒教为建校理念的儒学大学和儒学研究生院。它们继承了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设立的太学学脉。祭祀的机能也维持原样,大成殿安奉着以孔夫子为首的先贤牌位,每年春秋有释奠,每月朔望日有焚香。
保存下来的建筑物有大成殿及古代儒生的教室明伦堂、宿舍东西斋、图书馆尊经阁,还有六一阁、享官厅、书吏厅、正录厅、熟手厅、守仆厅、祭器库、东西庑等大部分古殿阁,“6.25”动乱中被焚毁的丕阐堂也得到修复。
现在的成均馆是朝鲜太祖八年(1398年)设立的,高句丽的成均馆在开城,现按原貌得到保存。
文庙大成殿主享孔夫子,并安放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和宋朝的六贤及朝鲜十八贤(薛聪、崔致远、安裕、郑梦周、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金麟厚、李珥、成浑、金长生、赵宪、金集、宋时烈、宋浚吉、朴世采)的牌位。
成均馆设馆长、副馆长;下属儒教文化研究委员会、典礼委员会、教化委员会、儒教思想研究院,上述机构设司仪、典学、典仪等职;发行双周刊《儒教新报》,还发行其他的出版物。
(二)全国保存233处乡校。乡校是王朝时代国立的中等教育机构,由当地县郡守令任首长,负责指导监督。现在的负责人是典校,设掌议等机构,并受成均馆管辖。
(三)全国有百余所书院。书院是安放朝鲜时代杰出儒贤牌位的地方,既是祭祀之处,也有教育的机能。书院与乡校同轨,并由所奉祀儒贤的后代和当地儒林共同管理使用。
(四)有儒道会的组织。以全国最基层行政区域为单位组成支部,在9个道和特别市、直辖市设本部,在中央设总本部。下属青年儒道会、女性儒道会、儒教学生会等组织。
韩国儒学虽然有悠久的传统和高度统一的思想,还有全国规模的组织,但无论如何也没能恢复生气。
有鉴于此本人曾提出儒教现代化的四大原则。第一是儒教的宗教化,第二是儒教的孔孟化,第三是儒教的韩国化,第四是儒教的大众化。
三、将来与儒教
(一)对将来的期望
将来的人类历史会出现何种状态,本人作为未来学的门外汉,很难下断言。但考虑到现在是过去的延续,将来以现在为基础展开,也可以借鉴现在,展望将来。
我们称现在社会为产业社会,人们生活在机械文明急剧发达的旋涡之中,以往的生活方式、生活工具随时间流逝很快成为陈旧的东西,随之意识结构和价值观也发生急速变化,这就是传统中断或人性疏远的原因。
现在的这种状况发展到将来,会出现何种状态?如何定型?对此不是不可以做出大略的推测,因为对机械文明的发展方向做推测是允许的。
用朴素的语言说,人类从有历史以来都是为“生活好”而努力。文化或文明都是为“生活好”进行努力的结果,思想或主义也不过是为实现“生活好”的方便手段。
毫无疑问,机械文明的发达可以满足人“生活好”的要求,保障平安的生活方式。科学可谓无所不能。
一部分未来学者根据这种科学万能的力量占卜人类光明的未来。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未来学者持悲观论。尤其对核物理学的发达和遗传工程学的走向,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感。
在韩国社会范围内,对儒教的期望非常乐观。
韩民族沉浸在悠久的儒教习俗之中,生活规范和伦理感觉都来自儒教,甚至宗教信念都以儒教的祖先崇拜思想和义理精神为基础。
以往由于接受无节制的西欧文明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人们价值观念混乱,造成传统思想地位下降,因而儒教只能被疏远。但是令信奉儒教的人感到自慰的是,近年来儒教重新成为关心的对象。
其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
第一,认为儒教的“以人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对恢复因现代机械文明和物质万能思想泛滥而丧失的人性,可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形成了以儒教思想为经济急速发展原动力的思潮。这种思潮就是所谓儒教资本主义的新理论。它认为儒教人际关系的确定和义理精神的确立,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勤俭节约,孝悌忠信,先公后私,爱亲敬长等儒教伦理,将成为儒教资本主义的德目,推己及人将成为企业家的伦理,灭私奉公将成为劳动者的伦理。试图重新发扬和确定儒教伦理,克服现代产业社会的紊乱,使它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是对儒教日益关心的理由。
第三,出现重新关心传统东西的高潮。这种现象也是对被遗忘的“自己”的深刻反省,从本土的、民俗的事物到古代文物制度、哲学思想,都开始寄以新的关心。
儒教受此鼓舞,出现了重新发扬光大的努力,随之出现研究的高潮。
儒教果然能成为新时代的宗教或伦理,恢复过去的荣耀地位吗?在现代产业社会还能复活其机能吗?在未来社会里其作用还能得到持续发挥吗?
对这些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了悲观的意见,还有一些学者持沥乐观的见解。
悲观论者认为,十八世纪已敲响了儒教的丧钟,儒教已经死亡,只有其形骸残留在博物馆的角落里。即使把生命重新注入其形骸之中,但由于时间已经太久,也很难复活原来的血色。即使复活了生命,在现代产业社会也是无用的,尤其在未来社会更是无用的。总之,他们对儒教是完全否定的。
但乐观论也很有道理。他们认为,只有儒教才是现代人最必要的精神活力,是未来社会里最能发挥机能的宗教、哲学。
已经陈旧是事实。正因为如此,为了使儒教思想适应现代产业社会,有必要重新发挥和确立新的价值观。大经大法不可变,而侧枝末叶的主义和主张可以修正,使它与现代科学文明相协调。
事实上,任何一种宗教或伦理,不可能不随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儒教也不可能例外。
(二)未来社会的特征与儒教
谁也不能断言将来的人类社会以何种形式向前发展。似乎未来学者的意见也彼此相左。有的学者从考察现代文明的发展,推断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富饶、舒适、便利。他们预测:随着科学的急速发达,威胁人类健康的所有疾病将得到克服,享受肉体的快乐的生命将延长,遗传工程学、宇宙科学的发达,将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粉红色的梦。但也有与此相反的预测:无限制、无分别的机械文明会促使人类情绪枯竭,把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长长隧洞。
无论如何,对将来找不出明确的答案。即使有的学者做出明确回答,那也只能是一种预测。未来社会仍然停留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之中。
但是,我们生活在现在,可以从现在状况推测将来。许多学者概括未来社会的特征有三:一是国际化,二是信息化,三是科学化。
正如人们称国际时代的未来社会为地球村,全世界将成为一个村,国境将模糊,民族意识将淡薄。借助超高速化的交通手段,人类将分秒必争地来往于地球村的各个角落。超越人种的交往,将加速形成文化共存和情感交流的共感带。随之地球村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将借助科学的威力像洪水般汹涌奔腾。
很清楚,在未来社会里,文明的科学化、生活的机械化将达到最高峰。产业和分工如此,征服宇宙也将会扩大。
高度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未来社会,也有给人类社会带来阴影的因素,其一是核能,其二是遗传工程学,其三是环境破坏,其四是公害。众所周知,核能有可怕的破坏力和后遗症,具有用一两个核弹就可以毁灭地球村的威力;遗传工程学中包含着任意制造遗传因子,可以使人类灭种的危险;环境遭破坏将剥夺人类生命的源泉;公害可以起死神的作用。
在未来社会里可能呈现的这些特征,对于人类生活,既包含着给予肯定性影响的因素,也包含着带来否定性结果的因素。
这里有我们不可轻视的事实,不能把肯定性的东西和否定性的东西分割开来。也就是说,被看做肯定性的东西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突变为起否定作用的东西;被认为是否定性的东西也可能为提高人类生活做巨大贡献。尤其不要忘记,遗传工程学和核物理学都有这种两面性。关键在于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按理性利用和控制它们。
应该铭记,向世界广开大门,对涌现信息的取舍选择,适当地利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只能寄托于人类的理性。
如果能寄托于人生来就具有的理性的判断和行为,那么儒教将会发挥如下的特长,在未来社会里起很大的作用。
第一,儒教根据随时处中,随时变通的易哲学,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固守人类的良心。
第二,如果儒教能扩充以天赋性善说为根据的人类主体思想,就能发挥克服机械文明弊端的能力。
第三,研究使诚和敬哲学生活化的途径,使它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伦理。正如《中庸》中所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诚实性可以成为人类共同体生活的轨道。
第四,儒教关于恕的思想,可以成为国际化时代人类圆满地处理“你”、“我”之间关系的伦理。恕就是“如心”推己及人,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五,儒教的孝思想,可以用来进行对祖先的原始报恩道理教育,使人们懂得对父母有尊敬心和对子女有慈爱情,巩固家庭,培养家族血缘关系的凝聚力。
第六,儒教的礼教可以起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
四、结论
儒教不是以某一绝对者或超越者的灵感或预言为根据的宗教或思想。儒教是凝结人类历史上共同体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伦理、道德、文化的思想体系。正如受人仰慕的儒教始祖孔子,从来就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自居。
正因为如此,儒教既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哲学,也是最终解决人类问题的道德信念体系或宗教。
事实上,儒教在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东方社会里,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以经世济民的理念留下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历代王朝出现过许多次的兴亡反复,其他宗教、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过明灭,但儒教在任何时候都一以贯之,成为理念的主流。这可能是由于在儒教主导的领域内,从人的心性开始到生活规范、生活文化,一直到宇宙和历史循环法则,都构成了一贯的思想体系。
以过去的历史为借鉴考察现在和未来,确信儒教在现在和将来,仍然可以在人类历史的正面,担当昭示“人类生活状况”的作用。社会学者常常把现代社会规定为“没有神的世纪”,断言未来社会是“机械时代”。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在未来社会,儒教的机能只能更加强化。如果人能占据神的位置,那么作为以人为主体的道德信念体系的儒教未尝不可以起宗教作用;如果机械起主人作用的世纪到来,那么强调人性的儒教就应该起维护、提高人的尊严的原动力作用。
儒教有以易哲学为根本思想,有随时处中,即以时中思想为根据而适宜地对待变化的长处。因此,在任何时代,面临任何世态,都应该研究坚持个人伦理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和敬(主一无适),扩大仁(爱人)的方法,都应该探索按照儒教纠正共同体秩序的方法论。
儒教的孝思想可以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人类的情爱凝结家庭;恕思想包含“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可以净化充满利己的社会风气。
总之,应当发挥使这些德目适应其时代状况和条件的智慧,使择善固执的大经大法主导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