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苏艳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苏艳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21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血糖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达标14例,餐后2h血糖达标13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12例;对照组空腹血糖达标9例,餐后2h血糖达标8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6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分别为(38.8±5.1)分,(37.6±5.2)分;对照组分别为(47.6±6.8)分,(48.3±5.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46-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进行治疗[1],但患者的不良情绪也会导致疾病恶化,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十分关键。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6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为(51.8±3.7)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为(5.1±1.7)年;对照组患者16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为(50.5±3.5)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5.3±1.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其中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健康教育、适当运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焦虑、恐惧患者:患者在发现自身患有糖尿病时,没有思想准备,加上多疾病的担心,常出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易出现头痛、心慌、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症状,导致病情出现恶性循环[2]。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述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进行明确解释,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康复;对于经济因素引起的焦虑患者,应对患者表示理解,对患者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如治疗中断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医生进行沟通,采取价格较低的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2)失望、悲观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方法,需要长期治疗和饮食控制,患者常常出现失望、悲观的心理[3],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积极治疗的必要性,使患者对治疗期间及预后情况有了解。(3)满不在乎患者:由于糖尿病早起症状较轻,部分患者认为疾病对身体影响不大,不改变生活习惯,导致疾病加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述糖尿病的危害,不积极治疗不仅能够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出现危险。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怀疑和顾虑。

1.3 观察指标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进行对比;空腹血糖达标:4.4~6.1mmol/L,餐后2h血糖达标: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标:6.5%以下。

2.结果

2.1 两组血糖达标率对比

观察组空腹血糖达标14例,餐后2h血糖达标13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12例;对照组空腹血糖达标9例,餐后2h血糖达标8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6例;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分别为(53.7±6.8)分,(52.7±5.5)分;对照组分别为(55.1±6.5)分,(51.9±5.8)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分别为(38.8±5.1)分,(37.6±5.2)分;对照组分别为(47.6±6.8)分,(48.3±5.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患者常因对疾病的不了解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同时糖尿病初期症状较轻,也有部分患者对疾病满不在意,导致疾病恶化;临床治疗多采取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来控制糖尿病,但忽视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不良情绪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来加重病情,从而出现恶性循环。本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对疾病充分了解,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达标14例,餐后2h血糖达标13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12例;对照组空腹血糖达标9例,餐后2h血糖达标8例,糖化血红蛋白达标6例;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了对糖尿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林芬,高丽娟.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1):142-144.

[2]陈飞.降糖药物联合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血糖达标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3,3:128.

[3]钟建英,李莉,郭琴,等.全程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西部医学,2012,10(9):1801.

论文作者:苏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_苏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