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人文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_健康中国论文

体育的人本使命———个被忽视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论文,视角论文,使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10)02-0009-05

现代社会颠覆了人生的意义,颠倒了人生的目的。现今体育大多是“竞技”和“金牌”的代名词,缺少的是体育的灵魂,即体育的人本精神。人们习惯从“物本”、“政本”以及“社会”的角度去界定体育,并一味地从社会领域去区分什么“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请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后果不仅带来逻辑和语义上的混乱、认识上的偏颇,而且容易导致“见物不见人”的境地,即只关注“体育”外在的表象而忽略内在于体育的“人”和“人的终生权利”。

什么是人本精神?根基只有两条:一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二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怀。把体育的人本精神理解为这两条,上述话题就不那么抽象,体育与人的生命质量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

1 体育的本质与核心——身体运动

体育是什么?从人本(生命和生存)角度出发:体育就是人的一类身体运动的集合,是人们为满足或实现自身的健康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即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而进行的一类有意识、规制化的主动性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最显著、最鲜明的表现形式,也是体育的本质和核心。离开了“身体运动”,体育就可能被任何一种类似的活动所替代。例如,喝鸡汤能“增强体质”,读书学习照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唱歌就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至于“促进精神文明”,恐怕没有中国足球,中国社会还要更加“文明”一些。无视体育的人本属性,任意夸大体育的社会属性和功能,甚至将体育意识形态化是当代中国体育的一大误区。

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故“身体运动”是人的本能和固有属性,也是人的生存方式。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可以把人的“身体运动”相对划分为“生存满足”、“生存改善”、“生存延续”、“生存表现”和“生存竞争”五个并列的需求领域,每个需求领域又包含了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各种身体运动形态,其中的某些身体运动形态因其具有“生存改善”和“生存表现”方面的共性而被人们视为“体育运动”(见图1)

图1 体育的本质与核心——六种身体运动形态

1.1 身体运动的需求规模

要更加透彻地论证体育的人本内涵,最简单不过的办法就是看看当代中国有多少人需要体育或者身体运动的服务。

1.1.1 身体运动需求之一:生存满足

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生存满足”需要的身体运动主要有三类。其一是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运动,也叫“基础性身体运动”;其二是“交通性身体运动”;其三是“劳作性身体运动”。

(1)基础性身体运动——意义在于实现生活自理,保持人的基本独立性和尊严,其主要覆盖的人口是幼儿和老人。2007年我国幼儿园在园人数3782万(不含0-3岁的婴儿);200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1.69亿,其中失能人口940万(约50%为老年痴呆)。这2亿多“一头一尾”人口,对“头”来说要尽快地成长,学会自理,学会独立地生活;对“尾”而言,则是要尽可能地延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避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尽管“基础性身体运动”通常不被认为是“体育”,但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专门研究人类身体运动的体育学者难道不应该关心吗?

(2)交通性身体运动——指使用人力上下班或旅行,其方式包括步行、骑自行车、蹬滑板、滑旱冰、甚至踩高跷。通过向大众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选择,可以起到鼓励公众采取更加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如何构建一个四通八达、功能多样、安全环保的非机动车交通网络,已成为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新课题。

(3)劳作性身体运动——意义在于获取经济收入和生活资料,贡献家庭和社会。劳作性身体运动的大体规模为:我国2005年15-59岁劳动力人口约9亿,扣除其中约6500万高中、大学的学生,总人口数约为8.35亿。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调查结论,我国劳动力人口中高、中、低强度体力劳动人口各占1/3。这就提示我们:对于那些从事中低强度劳作的人口,是否需要体育去弥补身体运动的不足?而对于那些从事高强度劳作的人口,体育又能做些什么?

但非常不幸的是,我国的体育界从来不把上述三种身体运动看作与“体育”有关。试想,体育学的触角如果不延伸到人们“生存满足”的领域,就根本谈不上人文关怀和人本使命,只能是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1.1.2 身体运动需求之二:“生存竞争”

具体指战争性身体运动——夺取生存的地位、空间和资源或反抗侵犯。我国以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为职业基础的人口总量不容小视:230万正规军,200万武警,170万警察,400万民间安保人员,这反映出战争性身体运动作为特殊的身体运动形式以一定规模、客观存在于社会形态之中。

1.1.3 身体运动需求之三:生存改善

包含三层含义:

(1)身体锻炼运动——提高身体适应力,改善生存质量。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我国约有37%的体育人口,总量5.1亿,减掉2.2亿大中小学生、1000万武装力量人员和1.7亿老年人,成人体育人口约为1.1亿人;按“二八律”推算:真正有实力花钱买运动的人口约2200万(集中在京津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亿,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亿,占总人口的48.47%;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看:女性主动健身的人口比例通常高于男性,而且女性(尤其是怀孕女性)主动健身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可见,身体锻炼运动的市场规模巨大。

(2)休闲娱乐运动——放松精神,健康消遣,充实生活,展现生命活力。休闲娱乐运动的市场规模按9亿劳动力人口的20%计算,具有“非必须消费能力”的约1.8亿人。再按这些人的2:8律计,有休闲娱乐实际消费能力的约3600万。(3)康复治疗运动调控疾病,恢复自理,改善生存。我国残疾人8596万,患各种功能障碍的老年病患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1亿多。这充分显示出康复治疗运动的巨大市场潜力。

1.1.4 身体运动需求之四:生存延续

具体指教育性身体运动——传承运动文化,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下面这组数据反映出参与教育性身体运动的庞大人口规模:2007年全国学生人口约2.3亿,其中小学1.06亿,初中5736万,高中(含中职)4527万,普通高校1885万,研究生120万。

1.1.5 身体运动需求之五:生存表现

包含两层含义:(1)竞技竞赛性身体运动——对抗阻力,挑战极限,争名夺利。全国体制内专业运动员约3万人;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选手按1:6计算,则应该在18万人左右。竞技竞赛性身体运动更深层面发展就实现了超越竞技(Beyond Sport),即上升到社会流动层面——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实现个人或者团队的一种积极改变。(2)艺术表演性身体运动(表达情感,追求审美,展现活力)。气功、瑜伽等诸多运动项目在推广和被接受,运动艺术人口规模也在不断跃迁。

1.2 身体运动的价值

身体运动对人的基本价值和可能价值涵盖本能、文化、生活方式、人权、健康、科学、政治、财富、产品、医药、教育、职业、哲学等多个层面。概括说身体运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健康价值——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娱乐价值——运动带来生活乐趣;社交价值——运动增进相互了解;成就价值——运动体现活力和成就。运动是人的本能,是人的生命。氧气、食物和水的供应是为了维持人的运动本能。运动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从时间坐标考虑,身体运动从摇篮到坟墓纵贯人的一生:幼儿通过运动感知世界;儿童通过运动学会生活;少年通过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营造运动梦想;青年通过运动形成生活方式,成就运动梦想;中年通过运动保持体力、愉悦身心、治疗疾病;壮年通过运动治疗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老年通过运动保持活力、延长自理、保持健康。这是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的自然进程,人在不同的阶段对运动的感悟必然是不同的。

2 现代化给世界和中国带来的“身体运动缺乏症”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是服从理性原则,效率原则和利益原则。生产方式的改变迫使人已远离自然,使人与其它任何人造事物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工作和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楼房加深了人的疏远;现代社会的作息制度使人缺少沟通的时间;现代生活的便利使人不必求人;现代生活的流动性使人难以深交;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使人不能专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缺乏耐心;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猜忌和对立;现代社会的自由使人失去责任;过度发展的个性主义强化了人的自我中心;漫无节制的获利冲动使人人变得唯利是图;宗教的退场和道德的缺失使人无所顾忌;市场和科技的神化使人轻视人本身;信息爆炸使人无所适从;从小生活在人造世界使孩子告别童年的时间越来越早;溺幼轻老使成人失去权威;现代社会使人对物的依赖越来越多而对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现代社会只服从理性和功利的原则;现代社会注重的是实利而不是名分。总之,现代社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心之间失去了一种天然的依存关系。

2.1 运动不足导致生活方式疾病全球流行

近代以来,由于生产自动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入了身体运动越来越少的时代。以往过大的劳动强度及其他自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人的健康受损和寿命较短。现代社会中运动的减少?给人的健康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缺少经常性的运动将导致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而身体素质的下降又会使人患上因缺乏运动而诱发的疾病(运动缺乏症,也叫“运动不足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或其他一些现代生活方式病。

2.1.1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一:高血压患病率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知晓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上个世纪1991年统计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2.1.2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二:糖尿病患病增加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罹患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2.1.3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三: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更大幅度增长。

2.1.4 中国的“运动缺乏症”之四: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参与体育运动是全体公民最为需要的一种自然、高效、廉价、环保、相对安全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教育活动。纵观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和自动化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世界以往的平衡,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心之间失去了天然的依存关系。面对失衡的世界,唯有体育运动在不断地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物基因决定了人不能放弃体力活动,不能放弃对自然规律的适应。现代社会约70%的疾病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健身运动加以预防和治疗的。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离不开体育运动的陪伴与呵护:

幼儿—通过体育运动感知世界、加速自理;

儿童—通过体育运动学习生活、学习做人;

少年—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发展天赋,营造成就梦想;

青年—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健康生活,实现成就梦想;

中年—通过体育运动舒缓身心,保持体力,治疗疾病;

壮年—通过体育运动治疗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

老年—通过体育运动治疗疾病,保持自理,保持尊严,延长寿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倡“运动就是医疗”、“全民体育”、“终生体育”、“世代体育”乃至于“基因体育”作为国策,全力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因此,推动“全民健身”,政府责无旁贷!

*经常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有益之处(至少已经被证实15种):

降低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50%);

有助于心脏病发作后的恢复,并能降低二次发作的风险;

降低中风的风险;

降低罹患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风险;

预防和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降低部分癌症的恶化率和死亡率,如结肠癌和乳腺癌;并有助于癌症病人的应激、康复和生存;

降低产生肥胖的风险,有效地控制体重;

减少身体脂肪;

增加肌肉、肌肉力量和骨的密度;

降低罹患慢性疾病和因病死亡的风险;

改善生活质量,维持长期健康;

改善体适能和身体耐力;

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

增加身体能量;

改善睡眠。

*经常运动对精神健康的有益之处(至少已被证实6种):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释放压力,降低焦虑和沮丧的发生率;

改善情绪,保持愉悦健康感;

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取得较好的成绩;

降低疲劳感和消沉感;

改善心理健康和精神意识。

*社会效益(至少已被证实5种)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增加社会和社区的交往,营建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

增强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构建安全社区;

减少孤立感和孤独感。

*环境效益(至少已被证实4种)

减少温室效应的扩散;

减少交通拥挤;

减少空气污染;

减少噪音污染。

2.2 潜在的健康促进与疾病成本节省分析的六个假设

上述与运动缺乏有关系的慢性病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卫生部疾控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内地居民疾病负担是2.4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经济支出的12.9%,比1993年增加了5.4倍,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只增长了3.2倍。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医药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刘克军的《疾病经济负担与早期诊断》则透露:“恶性肿瘤、脑血管及心脏病是我国三大慢性疾病。2003年全国有近720万人因这三种病住院,承受着人均5972.95元的住院医疗费用,而这一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2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2622.20元。中国的医疗消费预计未来五年将以每年11%的速度攀升。”因而通过广泛使用诊断检测和运动等预防措施来节省医疗开支,防止因病返贫应是不选之选。

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表明——增加健身人口将有效地减少医疗支出,而国内目前尚无将“全民健身”工程与居民医疗支出相关联的调查数据。据加拿大“体质与生活方式研究院”1994年的调查表明:1981到1988的七年间,积极运动的人口比例增长了7%,医疗支出节省了29亿加元。1988到1991的三年间,积极运动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省4亿加元的医疗支出。该研究机构得出结论:加拿大1981-1991的“全民身体运动战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十年里为加拿大节省了34亿加元的医疗支出。这笔庞大的资金投向了其他部门,为加拿大十年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此,该研究院向政府提出“高度重视身体运动对疾病防控的重要作用,革新国家医疗卫生系统,克服重治轻防弊端”的重大动议。

澳大利亚的直接卫生医疗费用中,每年至少有4亿澳元用于“运动不足诱发疾病”的治疗。“运动不足诱发疾病”每年导致约1.3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36人或每小时1.5人死于“运动不足诱发疾病”(1999)。全澳大利亚大约有330万肥胖人口,另有560万超重人口(2003)。据估算,2005年因“运动不足诱发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总额为210亿澳元,其中包括财务费用(37.67亿澳元)和福利损失(172亿澳元)。根据推算,每增加1%的体育人口,一年就能节省800万澳元的医疗支出(2000)。

但身体运动与有效节省医疗开支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基础上提出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假设健康危险因素对于疾病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的作用是平等的,特别是对于住院量和医院死亡率的作用是相当的。

其次,假设无论是采取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和减少每种疾病的风险在时间上没有滞后性。参加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在短期内就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生的风险,但对其他疾病而言,自变量和因变量发生变化在时间上是否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尚不清楚。

第三,当人们变得更有活力时,健康成本会立即下降。但这或许是不现实的,因为减少疾病的危险性可能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这正如同许多保健资源和相应成本在短期内就要确定。不同的开销比如说药品的花销能在短期内得以减少。例如,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3-5mmHg,假如事实是这样,采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来对付中度高血压的,需求就会减少。

第四,预计增加人们体力活动水平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有些随意性的体力活动,比如规律性散步,或许几乎不要什么开销,有些体育活动或体力活动是需要把成本加进去的,比如装备、服装、交通、会员卡或者门票等等。Thompson 1994年提出虽然有些体育活动会导致骨骼肌损伤或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增加保健成本,但这跟人们从增加体力活动水平中获得好处比起来,微不足道。

第五条假设是目前活动多的人群和活动少的人群在人口统计上、心理上、社会经济上或其他危害因素流行上没有区别。充满活动的人和那些少活动的人在性别、年龄和阶层上是有差异的,有活力的人倾向于更年青,男性和接受过高等教育。

第六条假设是保健的收支平衡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新的更加昂贵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措施被不断加以应用。即使活动多的人口比例增加,但活动少的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许会导致从增加体力活动中节约下来的成本又被吸纳进入保健提供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之中去。因此,总结果是疾病治疗成本增加。

3 构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必须之举!

3.1 政策保障

我国经历了新生活运动、文明建设历史发展阶段,伴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公布,进入了全民健身新时期。国家体育的总目标应当设定为:吸引最大量的国民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强国就是体育之国,是绝大多数国民了解、热爱、崇尚、支持和参与体育运动,从而大幅度降低医疗支出的国家。全民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国策,让运动像氧气一样溶入每个国民的血液之中,并成为一种健康和文明的“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3.2 设施保障

无论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保障,身体运动不足的最大障碍是缺少身体运动的空间。鉴于我国运动场地和设施大都建在学校和单位,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开放服务”的方式推进这些场地和设施开放为群众健身点,并为其配备准公务员性质的、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措施还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益——拉动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3.3 组织保障

在健身组织服务方面,要增加体育组织尤其是基层体育组织的数量,扩大有组织活动的体育人口。提高健身组织服务质量,加强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管理,帮助自发性体育群体增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开展体育援助服务,培育和发展体育社团,建立体育骨干培训、培养体制,鼓励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活动。

3.4 健身指导

在健身指导服务方面,要加强国民体质研究和体质监测服务,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系统,形成国民体质监测的预警机制,实施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定期公布体质监测结果,引导国民关注体质和健身。

要加强体育健身咨询、体育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高公民健身科学化程度。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提升职业能力。

3.5 开展活动

在体育活动服务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效果。大力提倡体育项目创新,积极引进适合不同人群的新型体育项目,对深受群众欢迎、有较好健身作用的新体育项目进行资助。鼓励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展示、表演活动,吸引国民参与。

3.6 信息服务

在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要强化体育宣传教育,为国民提供体育情报及咨询服务。建立包括互联网、电话热线、人民信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渠道信息沟通网,加强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方便市民获得体育服务。实施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目标的“智慧体育”计划。

3.7 推进体育服务均等化是当务之急

体育涉及公民的健康权、发展权、文化娱乐权等基本权利。所谓体育均等化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体育均等化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现代政府应尽的基本职责。应当适时宣布:运动不足是国家必须积极防治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应在各级CDC中增设“运动不足流行病”防治部门。

4 结语

工业时代使人沦为了工具,信息时代使人沦为了数据,而现代教育则成了大量复制这些“工具”和“数据”的生产线,现代教育更确切的内涵其实是“培训”和“训练”。现代科技和市场从不同的方向加深了人的异化,成为对人类巨大的破坏方量,技术统治和市场垄断已经切断了人们通往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宗教的致命打击来自于科学,对道德的致命打击来自于市场,因为科学关心的是物质事实,而商业关心的是利益计算,它们都与人无关。

失去生命意义,一切进步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失去了自然,生命、智慧和精神的源泉从何而来?

除了宗教、形而上学、艺术和情感生活,还能用什么来填补人的精神空虚?

体育是当今世界的“绝学”。体育指导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但却生生不息的职业!传播、指导和运作体育的人是公共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套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话:体育职业工作者的社会良心和职责就是—为运动立心,为百姓立命,为人类继绝学,为万世求康平!

收稿日期:2010-01-11 修回日期:2010-03-21

标签:;  ;  ;  ;  ;  ;  ;  ;  

体育的人文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_健康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