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策略论文_郭华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策略论文_郭华

郭华(恩施市龙凤镇武商小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190-01

现代系统教学设计理论要求“教学内容的排序以学习者接受掌握的心理顺序为主,兼顾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应遵循学习过程发生的性质,包括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告知目标,回忆相关旧知识,呈现新任务,帮助指导编码等等。其核心是促进有意义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课堂探究性教学,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拟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性课堂教学策略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做好课前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前准备,课前设计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研讨教材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衡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确定探究的内容→综合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保证课堂中的探究性活动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落实:首先是根据我们的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遵循引导、质疑、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其次是从知识扩展的角度,由浅入深,实验性知识、递进性知识采用逐步深入的探究。再次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采取“问题”引领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观察性探究等。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问题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活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精心设计好探究性教学的引入环节

探究性教学的引入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引入的环节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六年级《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上册中研究杠杆的秘密时,通过展现小杆秤称量物体时两边平衡和托盘天平两边平衡时的场景,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入,将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于一体,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平衡的?平衡时要满足什么条件?怎样就不会平衡?

(三)、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性教学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景:如学习六年级《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上册中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时,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入,展示了多张房屋和桥梁的形状与结构的照片,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景。活动探究: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好奇心被大大激发, 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状态。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展开探究。

(四)、营造良好的探究气氛,并加以灵活的调控

探究性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要在课堂上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例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适当的提醒,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五)、探究的结论要及时小结、归纳与拓展

探究性课堂对学生得到的结果要进行及时的小结和归纳,根据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课堂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郭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策略论文_郭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