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发展方向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方向论文,我国论文,科技情报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30年里,改革开放和互联网这两大力量为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对我国科技情报行业的管理体制和业务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影响。30年的改革与发展历程表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始终是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和研究我国科技情报行业在管理体制、业务发展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技情报行业体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我国科技情报行业的体制改革大体上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1 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7年)
科技情报行业体制改革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和参考,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如体制改革的内涵和方式以及如何处理好公益服务与面向市场服务、多种经营的关系等。
1986年10月,原国家科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见》,提出科技情报工作要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科技情报工作不仅要立足于为科学技术服务的阵地,而且要积极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科技情报机构要树立市场观念,面向市场,积极开展有偿服务;科技情报机构实行经费包干制,同时科技情报机构应扩大服务能力,积极创收,逐步增大有偿收入的比重。1988年4月,原国家科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情报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观念,树立情报产品商品化的观念;改革科技情报机构运行机制,实行所长负责制,可按“一业多主、多种经营”的原则,办一些非情报业务的经济实体等。
这一阶段,大多数科技情报机构实行了“一所两制”,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的机制,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科技情报机构普遍开办了经营实体,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收活动。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例,当时所办公司最多时达30多个。由于缺乏人才、资源和经验,科技情报机构开办的经营实体普遍效益不佳,普遍偏离了科技情报主体业务,服务能力下降。例如,由于事业费不足和外文书刊涨价,国外科技期刊资源严重短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外文期刊从1986年的5050种下降到1996年的900种,减少8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外文期刊订购量最低时不到700种[1]。1992年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后,迅即成为行业讨论和争论的焦点,大部分科技情报机构弱化了情报研究业务,科技情报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科技情报界处于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发展的探索之中。
1.2 定位确定阶段(1998~2002年)
1998年国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2],以及2000年5月出台的《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2000年12月出台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为科技情报机构体制定位和改革方式的确定奠定了政策环境。
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体制改革具有特殊性。因此,1999年,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科技情报机构也统一进行了转制,以转制为中介机构为主。对于科技情报机构的定位到底是企业、中介机构还是公益性机构这一问题,当时政府部门的看法不一,做法也不一样,科技情报行业内部争论激烈,观点和做法不一。一直到2002年,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2002年6月,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组织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上,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同志在书面发言中,对科技情报行业的定位问题做出了回答,邓楠同志指出:“党和国家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潮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制定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科教兴国战略,这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它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分系统组成,四个分系统都需要一个收集、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基础平台来支撑,这正是科技情报工作的核心内容,科技情报工作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体系”。2002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央编办批复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改革方案,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定位为公益性科研机构,明确科技情报机构的体制定位问题。
中央部委科技情报机构体制定位有四种模式:一是作为公益性科研机构保留,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其中一部分部委科技情报机构作为独立科研机构保留,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另一部分部委科技情报机构与所在部委所属的其他研究单位一起合并成为一个新单位,作为公益性科研机构保留,如水利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与水利部其他研究机构一起整合为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转制成中介机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部委局所属机械信息工业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冶金标准信息研究院、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等于1999年转为中介机构,中国林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1年转为中介机构;三是随上级主管部门并入企业集团,如航天科技情报研究所随航天部一起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是转为科技型企业,如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于1999年在242个科研机构统一转制时转制为企业,并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2002年由于上级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转为企业,铁道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也随之转为企业,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于2002年转制为企业,划归重庆市管理。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体制改革基本上参照了中央部委科技情报机构体制改革模式。地方综合性科技情报机构绝大多数作为公益性科研机构保留,在省级科技情报机构中,仅有青海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0年12月转为科技型企业,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与上海图书馆于1995年合并成立“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均是特例;地方农业、林业、卫生和标准行业的科技情报机构作为公益性科研机构保留;地方机械行业科技情报机构体制改革有三种模式,一是转制为企业,二是归并到省机械研究设计院,三是作为事业单位继续保留。
1.3 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体制定位确定后,科技情报机构深化改革是一个持续的长期过程,运行机制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
在经费管理体制上,对于转制为企业、中介机构和进入企业集团的中央部委科技情报机构,国家仍保留改革前的事业存量经费的投入。对于定位为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科技情报机构,国家不断优化经费管理结构并加大经常性事业经费、文献采购经费等稳定性经费的投入。如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常性事业费、文献采购经费等与2005年相比都有很大增长。
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的目标要求,科技情报机构积极开展深化改革工作。首先是业务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位和内部机构的调整优化,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两个层面上理清“信息”与“情报”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区别、联系和转化关系的基础上,科技情报机构进行了业务发展的重新定位。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定位于为科技部等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成为全国科技信息领域的共享管理与服务中心、学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网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2006年与其他3个中国科学院院级文献情报机构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后,定位于为自然科学、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学术交流与传播服务;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定位为突出“六个重点”,即构建科技信息集成枢纽和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打造科技政策与战略研究的“兰德高地”、优化专业化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方阵”、增加面向科技管理的中介服务能力、提升科技交流与传播能力和完善提升学科建设、教育培训体系和信息园基地;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定位于构建六大业务体系,即构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科技发展与政策研究、评估与咨询、公共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和科技统计。
其次不断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全员聘任制,设立岗位职数、岗位条件、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聘任管理制度;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三是建立考核制度,按照聘任岗位的考核标准,实行定期考核;四是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人员分流工作。这些人事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实施,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机构的活力。
经过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情报行业呈现出以公益性为主、中介机构和企业为辅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其中管理体制发生较大变化的是行业性科技情报机构,有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目前名称发生变化的行业性科技情报机构或转制为中介机构和企业的行业性科技情报机构并未放弃科技信息服务、检索查新以及情报研究等业务。此外,“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现代院所运行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科技情报行业今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 科技情报行业业务发展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科技情报行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在业务上取得了重大发展。198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通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国际联机检索终端,随后快速地将国际联机检索技术推广到部委和地方科技情报机构;1986年,科技情报界汉化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的CDS/ISIS数据库软件系统,使科技情报行业的数据库建设走在全国其他行业的前列;1995年,中国科技信息网(STINET)开通,开始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服务的业务体系;2000年,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组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7个机构共同参加成立了虚拟式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03年开始,各省科技情报机构陆续参照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管理模式,牵头建设当地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2006年,国防科工委组织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等7家机构共同参建的“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开通。
与此同时,根据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的变化,科技情报机构也作了相应的业务调整,摒弃和淘汰了样品样本收集与服务、检索类期刊的编辑出版等业务,“关停并转”了非情报经营性业务,集中力量开发和利用静态和动态科技信息资源,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情报服务。
目前,科技情报行业主要从事如下业务,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
2.1 信息收集与服务
目前,科技情报机构收集国外科技期刊、会议录、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等科技文献,提供阅览、检索和文献传递等服务。国外科技文献收集与加工主要由中央部委科技情报机构承担,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员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7家机构和国防科技工业数字图书馆系统成员单位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等7家机构,地方科技情报机构通过共享机制使用这些国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同时科技情报机构也承担中文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任务,收集和加工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科研项目和科技档案等信息资源。此外,科技情报机构开展检索查新服务,为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科研立项、专利申请等提供服务。
2.2 情报研究
情报研究是科技情报机构的传统强势业务,虽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这项业务受到弱化或撤销,但最近几年,科技情报机构迅速地恢复了情报研究业务。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十一五”规划制定以及在地方政府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各个行业各个地方的科技情报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工作,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各种情报服务。目前,科技情报机构主要从事三个层次情报研究工作:科技发展动态研究,如科技政策、科技投入与产出、新技术等;科技发展专题研究,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情报以及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发展热点和趋势研究等;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如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2.3 竞争情报
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情报机构开始竞争情报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通过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的形式,推动竞争情报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目前,许多科技情报机构开展了竞争情报业务,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商业竞争情报、技术竞争情报等。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5年实施了“湖南省竞争情报普及工程”,开展了针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多项活动,2007年,根据湖南省省委的指示精神,湖南省科技厅党组决定正式成立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3],在省竞争情报中心之下,建立了14个产业竞争情报中心,对口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的14个重点产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电工电器、轨道交通、林纸一体化、石化、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烟草、生产性服务和食品加工等,在产业竞争情报中心之下,建立了企业竞争情报中心或示范基地。
2.4 科技评估与科技统计
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主要承担科技评估与科技统计工作,具体说来主要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评估工作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估等,包括地方申报国家科技项目如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农业转化资金项目和国家科技型创业基金项目的评估以及地方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开展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后期评估和跟踪评估。此外地方科技厅(局)一般都将科技统计工作委托给科技情报机构承担,每年完成政府对R&D投入情况(包括R&D项目数、经费数)和产出情况(包括论文产出数、专利授权数)、企业对R&D投入情况和产出情况、科研机构数、企业数和科技人员数等主要科技指标数据进行统计。科技评估和科技统计为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发挥了很好的决策咨询作用,成为政府科技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5 科技宣传与科技出版
科技情报机构以前收集和保存科技声像资料,提供声像资料服务。目前除极个别科技情报机构外,大多数科技情报机构不再收集和保存科技声像资料,而是利用声像技术,制作科技新闻专题片和技术专题片,通过电视台和互联网一方面进行科技政策和科技新闻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宣传新技术推广应用,涉及农牧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使公众了解科技信息,普及科学技术。在科技出版方面,只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等少数科技情报机构拥有正式的出版社,从事图书出版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许多机构从事期刊出版,主要出版两类期刊,一类是情报学期刊,如《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等;另一类是与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的期刊,如《全球科技经济瞭望》、《高技术通讯》、《科学观察》、《广东科技》、《科技创业》等。
2.6 理论研究与教育培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印刷技术基础上的情报学理论和方法已不适应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收集、组织和服务的需要,科技情报机构重视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收集、组织和服务的理论方法研究,开展以知识为核心的情报学理论研究以及数字图书馆、网络计量学、竞争情报等情报学应用研究。同时,科技情报机构重视情报学教育培训工作,到2007年,中国有情报学硕士生培养单位70个,其中科技情报机构10个,大学57个,其他单位3个[4]。此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和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4家机构采取与大学联合的方式开展情报学博士生培养工作,其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还设有博士后工作站。这些科技情报机构开展博士后培养、博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和在职研究生及各类在职教育与在职培训,培养科技情报专业人才。
3 科技情报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互联网产生与发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信息产生、存储、传播的方式和过程,信息载体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信息需求多样化对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1 信息载体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Web技术成熟以后,使互联网成为信息发布的成熟载体,信息资源由单一的纸本表现形式走向纸本和数字版本等多种形式混合存在的模式。
科技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和标准文献等科技文献大都是纸本和数字版本同时存在,有的是仅有数字版本而没有纸本,如纯电子期刊(Electronic Only),各种科技主题的论坛、博客以及个人或单位的网站也成为信息载体。
信息载体多元化对科技情报工作带来挑战和难度,比如信息收集和加工以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等,目前还没有形成和建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机制和模式,并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一个时期,如纸本和数字版本同时存在,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数字版本将完全取代纸本,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从纸本到数字版本的转变比预想的要慢的多,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久[5]。
3.2 信息传播网络化
信息传播是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也是科技情报机构和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互联网发展之前,信息传播是以印刷品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信息的流动表现为简单的线性关系(图1[6])。
图1 传统的信息传播链
在这一信息传播链中,隐含了客观的动力机制。由于人们的科学好奇心和经济驱动,驱使人们不断地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被传播的科学知识),结果是发现新的科学知识,科研人员受职称评定、课题申请和提升等动力因素的驱动,在完成科学研究之后,会以最快的速度撰写论文将新的科学知识发现发表在期刊、会议等科技文献上,以确立发现或发明创造的优先权。出版者正是满足科研人员这种需要,通过同行评议和编辑加工等规范化出版过程将稿件变成出版物,出版者获得经济利益。图书馆购买、保存,供科研人员阅读使用,传播科学知识,从而提供增值服务。科研人员阅读和学习研究成果出版物,丰富个人知识,进而又可以开始科学研究[7,8]。
从图1可以看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动以“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为主,“作者→读者”和“出版者→读者”为辅,几乎不存在其他方式,因此科技情报机构和图书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载体多元化,进而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虽然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没有发生变化,但从作者到读者的信息流动呈现出多点多向的网状关系(图2[6]),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科技情报机构和图书馆作为信息和知识传播者的核心地位。
3.3 信息需求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流以及每天涌现出的海量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复杂性和多样化。对科研人员来说,首先其需求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或相关领域与科研有关的文献上,对信息的需求表现为明显的针对性,且专深和特殊;其次,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创新与重组,使学科高度综合,知识高度密集,他们期望得到来源广泛且经过浓缩、整合,脉络清晰,形式多样的综合型、复合型知识信息,使自己时时处于了解、掌握世界最新科技动态的地位;因此进行文献信息深层次开发,为科研人员提供综合、集成且高效的知识信息,已是摆在科技情报机构和图书馆面前的重要课题;最后,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亦给科研人员带来负面的困扰,大量分散无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给读者查找有用信息增加了难度,他们希望科技情报机构和图书馆能有针对性的对纷乱庞杂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预处理,扮演“导航员”、“引导员”的角色,而使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科研人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信息服务工作也越来越难做,科技情报机构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的提高就显得越发迫切。
图2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链
图3 科技情报机构业务活动价值递增过程
对于决策者来说,在全球化、市场化的环境中,无论是科研决策、管理决策还是经营决策,都需要从科技、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集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就需要来源于跨学科、跨行业的情报支持,决策者需要专业化情报服务,成为采取行动的可信依据,以应对技术变革、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科技因素是影响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决策者不可能自己去完成所有的科技信息收集与情报分析工作,需要科技情报分析专家提供专业化情报服务,提供关于外部的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威胁、机会和发展潜能方面的情报,如采用竞争情报理论方法提供的技术竞争情报服务,采用文献检索技术、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文本挖掘技术提供的专利情报服务,采用技术预见、技术评估和技术前瞻方法提供的战略情报服务等[9]。
4 科技情报行业发展方向
科技情报工作是基于情报学理论方法对公开来源(open sources)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加工、分析和服务,其价值体现在“数据→信息→情报”不同转换层次上并渐进递增,用户接受科技情报服务而创造价值,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和社会福利以及建立高效的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图3[10])。
因此,在竞争、开放和网络环境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情报行业要遵循价值递增规律,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1 成为科技信息和科技情报的主要提供者与最优服务者
目前科技情报行业在各类科技信息资源的存量与总量、服务手段与体系、人才队伍与经费保障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国外科技信息资源保障方面,中央部委科技情报机构要继续承担起国外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的责任,通过先进技术和建立伙伴关系等途径,采用集成和整合的方法建立起基于互联网面向全球的多学科、多语种和多形式的科技信息收集体系;在国内科技信息资源方面,科技情报行业要建立一批支撑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独占性、专业性和基础性数据库,如科技报告、科技档案、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以及地方和产业特色资源数据库等;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中央部委和地方科技情报机构要以促进事业发展为导向建立起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新机制和新体系;在服务模式方面,科技情报机构服务模式要与用户的工作环境融合和协同,嵌入到用户的工作流程中。
4.2 成为支撑科技决策的智库
情报研究工作要从技术与产业领域和国别与地区两个方面跟踪研究,开展动态研究、专题研究和发展战略研究三个层次的研究工作,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和科研决策的快速反应机制,为科研决策、管理决策和经营决策提供预警、预测等情报支撑,向支撑科技决策的智库方向发展,同时承担起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统计、科技评估、科技宣传、科普工作以及电子政务和网络服务等政府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延伸性或支撑性工作。在研究支持条件方面,要重视建立支撑情报研究的基础性数据库,如国家和地区科技政策数据库、科技产出数据库等,以大量数据和事实论证支撑情报研究;在研究选题上,要选择一些热点研究问题和前沿领域,重视政策性问题研究,长线坚持研究,形成特色和权威;在研究方法上,要采用先进分析方法和工具,注重对海量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发现趋势性和规律性内容;在研究成果传播方面,要以快报、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决策者;在行业协作方面,情报研究成果要在行业内共享,建立全行业情报研究成果数据库,并要开始探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情报研究协同工作体系。
4.3 创新发展情报学理论方法,提高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建立在印刷技术基础上的情报学理论和方法比较好地支撑了对以印刷版本为载体的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和分析利用,但已不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和分析利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信息收集上,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等理论方法研究;在信息组织上,要以提供知识服务为目标开展信息精细化加工和组织等理论方法研究,开发先进的知识表示、知识组织、知识集成和知识链接等工具,构建开放的词典、主题词表、知识本体等不同语义工具;在信息分析利用上,要创新基于互联网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情报学理论方法,开发出智能检索、智能分析等系统和工具。
收稿日期:2008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