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的关键和核心,对工程建设效益的好坏存在直接关系。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展开探究,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投资成本巨大且施工技术要求高,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工程质量的好坏存在直接关系,与工程投资效益密切相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制约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解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迫在眉睫。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1 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体系机制仍不够完善,极大地影响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合理性是确保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如果管理者的施工项目管理制度编制不当,将会导致施工现场施工工序混乱、人力浪费、物力损失,造成进度延迟,给建筑质量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1.2 施工技术有待提高
许多建筑工程企业过分追求施工进度,沿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及模式,忽略了施工设备及工艺的改造和更新,不舍得对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投入过多资金,导致其技术设备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当今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
1.3 质量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一些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主要还是靠监理单位,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无人监管等现象,导致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大胆使用低等级的钢筋或质量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混凝土,出现了偷工减料等违法现象,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降低了施工质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更为严重的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1.4 施工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人员一线主要由农民工组成,其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以及质量意识。中层以及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底层管理人才缺乏专业能力,安全法规意识差,现场执行力弱,无法更好地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教育其他工作人员做好安全防范的意识。企业若不对施工人员进行进场之前的培训,施工人员可能会无意的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造成施工质量安全隐患
2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因素
通常说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主要涉及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
2.1 施工技术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施工人员。从建筑的设计决策到组织施工,再到监督与检测,都离不开施工技术人员,其自身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及对工作的责任心等都是影响施工质量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技术水平,改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施工机械设备质量高低的影响
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建筑设备的更新换代上。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建筑施工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此外,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包括设备的磨损程度和精确度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工的效果。
2.3 施工材料质量控制的影响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施工质量、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等。现实中部分建筑工程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企业长远发展,使用不符合标准甚至是假冒伪劣材料,严重的影响了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2.4 施工方法好坏的影响
施工方法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的控制,主要应结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5 施工环境的影响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为确保工程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建设监理施工各单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单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未按照相关要求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使一些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入到建筑市场中。对施工中各个项目的质量管理不够到位,如隐蔽工程、细节工程等等。部分建设单位一味追求工期,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工序等项目监督不力,大大降低了工程质量。建设单位管理混乱,设计要求朝令夕改,需要施工单位来回的进行返工,增加了施工单位的疲劳感。竣工验收把关不严,使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使施工单位财务困难从而影响施工质量。
3.2 监理单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监理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多而复杂,但其监理报酬过低,影响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监理单位的健康发展。缺乏完善的监理制度,监督权力受到各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监理作用。缺少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较高的监理人才。监理单位缺乏完善的自身管理模式以及规章制度,限制了监理人员的创造力。监理一线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担起监理责任。
3.3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单位尤其是一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仍然处于不规范状态,质量体系在项目上不能得到有效运行,程序文件不能切实贯彻执行。比如,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的编制不认真对待,笼统的照搬先前方案,现场材料检验工作不到位,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关键部位存在失控等现象。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片面地追求为了所谓的工程倒计时或者是某项检查经常打破既定的设计进程,不管人员技术水平高低、不论工种,甚至将工程施工顺序颠倒,一切只以工程进度为重,不顾质量问题。
4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
4.1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的建筑许可制度,保证工程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实行严格的建筑工程公开招标制,规范市场行为,为建筑市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完善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制度,有利于改善监理人员对工程监管的方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4.2 加强建筑工程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建设
(1)加强对人员的质量教育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所培训的质量教育内容应有所不同。对于行政领导层来说,他们负责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也是对质量体系管理评审的定论者,因此要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管理意识、改进意识。对于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者来说,他们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是执行质量计划实施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所以要细化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知识的培训;对于班组长和一线工人来说,他们是执行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的具体操作者,要提高他们对完成质量活动所需的技能,掌握操作工艺方法,提高质量责任与施工质量关系的认识。
(2)质量责任制。每个工作人员都应明确自己的质量任务和职责,使事事有人负责,有利于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形成严格的质量管理工作责任网络,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即可查清责任人,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免给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3)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简单化,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有利于业务管理的顺利进行。
4.3 完善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
(1)政府应充分发挥公平执法职能,可以通过建立工程咨询制度、设计审核制度等来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
(2)政府应做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按照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督建筑工程质量,同时承包单位在评定工程质量等级时,政府也要负责进行监督,并对其工程项目质量评定报告进行检验,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真实性,另外政府还负责审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勘察设计单位相应的资质,保证负责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单位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标准。
4.4 规范建设市场的各方的市场行为
(1)规范建设单位发包行为。对符合相关政策的工程必须依法进行公开的招投标工作,严禁私自发包、违法将工程肢解分包等违法行为。
(2)加强建设单位的资金监控管理。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的一律不准颁发开工许可证,严查施工过程中的垫资现象,杜绝拖欠工程款,同时还应避免施工企业出现无证施工、层层转包现象的发生。
4.5 规范建筑工程验收程序
为了防止竣工验收走过场,规范建筑工程验收的程序和行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都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质量验收规范等规章制度进行检验。验收完成后必须在验收结果上签字,并对此负终身法律责任。
5 结语
总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根本,质量管理则充分体现着施工企业的效益。因此在施工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的因素,并完善相关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C].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 2015.
[2]闫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5(24).
论文作者:杜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质量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建设单位论文; 施工单位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