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强水敏 微幅构造 建模数模一体化 差异化调整;
1基本情况
曲9馆三段位于曲堤鼻状构造带的东南部,是受曲堤II、III号断层控制形成的狭长地垒式反向屋脊断块,构造形态为扁平的鼻状构造,构造平缓,倾角2—3度,西北倾为主。油藏埋深1175-1250m,地层厚度50-70m,含油面积5.5km2,地质储量537.4×104t。岩性主要以灰褐色油浸、油斑粉细砂岩为主,为砂质辫状河沉积。5个含油小层,全部含油,平均孔隙度29.0%,平均渗透率39210-3m2,属高孔中渗储层;
产能建设阶段(1995年2月—1996年12月):探井曲斜9井于1995年2月射开馆三段储层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天然能量开采阶段(1997年1月-2005年7月):由于地层压力下降快,东西两侧边水推进速度加快、油井水淹严重;注水开发阶段(2005年8月—2012年7月):进行了二次差异化调整,阶段末期油井57口,开井47口,日产液水平758t/d,日产油水平180t/d,综合含水76.3%,动液面502m,地层压降1.38MPa,采油速度1.15%,注水井21口,开井数17口,日注水平756m3/d,累积注采比0.45。
2 开发效果评价
(1)层系井网评价:目前井网密度偏小,仅为11.1口/km2,平均井距294m,单井控制储量8.8×104t(油井单井控制储量13.7×104t/口),区块目前注水井数22口,采油井数42口,水油井数比1:1.9,目前区块井层注采对应率85%,多项注采对应率仅为32%。注采井网不规则、不完善。西部存在局部不完善,曾采井高含水,储量失控;中部油水井扎堆,多向对应率底;东部存在水井边内注水,水驱控制程度底。
(2)井网方式评价:目前井网密度偏小,仅为11.1口/km2,平均井距294m,单井控制储量8.8×104t(油井单井控制储量13.7×104t/口),区块目前注水井数22口,采油井数42口,水油井数比1:1.9,目前区块井层注采对应率85%,多项注采对应率仅为32%。注采井网不规则、不完善[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开发主要难点:①层薄:小层砂厚0.8-4.0m,②泥质含量高:平均粘土矿物含量15.1%;③水敏性强:储层遇淡水时储层渗透能力下降80%-90%;④疏松、出砂严重:岩石胶结疏松,出砂严重,油井解堵防砂后才能正常生产;⑤油稠:原始地面原油黏度(50℃脱气)平均386.6mPa·s,地下平均原油黏度85.6mPa.s
3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3.1调整原则
结合油藏特征及开采特征,通过“四化”手段,强化多学科集成优化,加强技术融合创新,从油藏地质、钻采工艺、地面管理等方面,实施差异化调整,重建井网,解决了储量控制程度低、注采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实现了油藏高速高效开发。
3.2分区调整方案设计
西部细分为二套开发层系,均采用水平井开发。Ng31:采用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的面积注采井网,水平井部署原则:距边水300m以上、有效厚度大于2m的区域;水平段平行构造线、距油层顶1.0m;水平段长200m;精密滤砂管筛管完井。t。Ng33+4+5:结合边底水油藏开采规律,通过油藏数模优化,采用水平井整体开发注采井网,水平井部署原则:小层有效厚度5m以上、正韵律明显,层内存在物性夹层的区域[3];水平段平行构造线、距油层顶0.5m、水平井段长200m;距边水200m以上、距已采老井100m以上;尽可能布在微幅构造高点;精密滤砂管筛管完井。中部调整为“纵向切割”行列式面积注采井网[2]。将底部注水+腰部点状不规则注采井网调整为210m×260m“纵向切割”行列式注采井网。东部实施人工强边水驱。采用“高部位采油、边外注水”注采井网。在构造高部位加密钻新油井4口,在油水边界外钻新注水井2口,停注边内注水井,设计注采比1.35,实现人工强边水驱。
3.3 指标预测
通过二次差异化调整,含水上升率、自然递减率得到有效控制,采收率得到大幅提高,稳产基础显著增强。 “三率”大幅度提高,储量动用率由62.9%提高至100%,提高37.1个百分点,增加动用储量199×104t;注采对应率79.5%提高到94.3%, 提高14.8个百分点,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由78.0%提高到95.4%;采收率由23.3%提高到37.9%,提高14.6个百分点,增加可采储量78.5×104t。日产油量上升显著,调整后单元日产油水平由100t/d上升至180t/d,取得了良好效果。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单元自然递减由12.8%下降至5.6%,降低7.2个百分点,单元稳产基础加强。
4 结论与认识
第一点、实施油藏分类调整、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是夯实油藏稳产基础的关键。
第二点、配套技术的完善和应用,是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有效保障。
第三点、推行“一区一策”、“一井一策”管理,实现油藏动态分析的制度化、日常化、精细化,是提升油藏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斌.油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计算方案探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1,16(1):31-32
[2]冈秦麟.1994.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几点看法[J].油气采收率技术,1:(2)1-7
[3]陈元千.实用油气藏[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46-50
作者简介:张磊:工程师 200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勘察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得工学学士 现从事油气开发工作。通讯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济南路129号鲁明科研所(257000)
论文作者:张磊,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油藏论文; 油井论文; 储量论文; 收率论文; 水平论文; 平均论文; 区块论文; 《科学与技术》2020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