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将对场地的成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场地的特征,进而探讨场地的分类流程、模型和工程地质分区。
【关键词】工程场地;成分;特征;地质分区
由于环境行为与工程场地具备相近的共性,所以可以在城市建设所面对的整个工程地质环境中推广应用场地属性分析。可见,整个城市宏观工程地质环境的微观单元使工程场地,环境的宏观总体由大量的微观单元组合而成。因此,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分析中分析方法可以将工程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特性等三大特性作为基础。城市工程质量环境分析的定量化水平可以通过从工程场地分析向城市工程地质环境分析的推广而得到保证。
一、场地的成分
(一)地形地貌
决定场地利用条件的重要成分之一就是场地的地表形态。场地投资与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形,场地的开发费用会随着地形坡度、崎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二)岩土
场地的使用条件和场地的工程特性与组成场地岩土的性质息息相关。土地利用天条件在土地的利用目的不同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一些不可用于农业开发的荒丘有可能非常适于建筑工程建设。而对农业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滨海平原却常常因过高的土地处理费而不适合工程建设。
(三)水
场地使用的重要条件和场地的工程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的赋存情况。很多情况下,具有充足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场地更具有利用价值,但如果水质不好或地下水位过高就会使工程投资和费用增加,并促进盐碱化、内涝、地基失效、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不良地质作用
决定地质质量等级和可利用条件的重要因素还包括有无各种不良的潜在地质灾害和地质现象。人工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污染、地面沉降、踩空塌陷等次生灾害和洪水、岩溶、滑坡、可诱发地震的活动断裂等原生灾害是灾害的主要内容。
二、场地的特征
(一)质量特征
工程地质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时质量特征。场地的构成岩土不同,其固有的质量特征就不相同。场地的质量等级和质量差异会因人类活动造成对场地环境作用反馈、地质现象的动力、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场地工程地质的分区和分类和对场地不同地质条件进行区别以质量特征为依据。
(二)数量特征
对质量特征和质量分类进行鉴定的基础是数量特征。只有借助一定的数量比对各种精确分类系统和分类级序进行监理,才能使制图对象和各分单元系统的质量特征得以揭示。对数量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取的特征数值应是典型的、平均的、最大的、最小的,通过这些特征数值获取的质量等级和质量分类才能保证合理性。
(三)空间特征
制图以空间特征为基础。应当对任何场地分区单元的质量数量特征的二维或三维模型进行建立,进而保证规划工程设计的实用阶段的实现通过对地学信息的利用,使用图者能够做出对地质环境质量和土地资源的潜力和能力的科学评价。对场地的坐标系与高程系进行建立,促进空间特征具有可测量性是表达空间特征的基本方法[1]。
(四)综合特征
归纳与工程应用有关的总体性或综合性题材特征就得到了综合特征,应当减少综合种原型制图体裁的出现,进而在高一级的信息单元中并入各种重要的图同局部特征。评价、分类、合并、概括制图现象时间与质量;化简图面形状;选取制图现象是制图过程中综合的主要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场地分类的流程和基本模型
(一)场地分类表达的AFSS程序
四个程序组成了场地的分类的过程,他们之间相互衔接但彼此独立,场地分类从反映场地的物理特征到反映场地的应用特征、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等过程集中体现于四个程序当中。
第一,场地分析。从地质环境主题和场地特征及其成分的宏观分类出发,初级区划场地质量,对单元分析和场地分区分类的技术基础进行确立是场地分析的基本要求。这种预分类区划会在其后的更深层次分析中获得调整[2]。
第二,场地的特征分析(场地的一级分类)。通过分析场地的不同特征和选取多级要素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准定量、各种定量,对场地对于工程建设一般性要求的的匹配程度进行评价,实现场地成分的突出特征的有效表达。各种特征在单元或区域范围内对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和空间变化规律的影响是特征分类应当反应的主要内容。
第三,场地的适宜性分类(场地的二级分类)。具体包括两步:首先,深入分析对场地利用的适宜性有影响的各种场地成分进而对分类参数进行选择,同时对标准是否符合场地利用分析时适宜性等级分类的需要和现有的各分类参数的等级标准进行检查。接下来在综合考虑场地适应性和场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单项参数进行表达,然后划分场地适应性的等级。作为一种概念,适宜性分类的进行应当以场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为基础。
第四,场地的稳定性分类(场地的二级分类)。划分场地稳定性的类别时,应当先对参数的稳定等级接线、稳定性因子进行选择。在不同的场地利用和时空条件下,不同的场地成分的稳定性等级和稳定状况都会表现不同。不同的工程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共有同一种潜在灾害影响的因子或同一种场地成本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影响。一般来说,因为很难获取稳定性评价目地定量化指标,需将指标或方法用各种定性分类的定量进行表示,进而划分稳定性的种类。
(二)场地分类方法和相应的数学模型
第一,一般区划法。建立场地各种成分特征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质量等级的评价准则,进而对分类区划的评级和基本模式进行确定。第二,聚类分析法。聚类处理分析图选取要素的特征,进而对分类区划的评价和基本模式进行确定。第三,等值线法。处理和等值线区划场地分类特征数据和要素等有制约影响的内容。第四,区划曲线法或统计法。将决策信息在内的场地分类信息的信息表现通过场地特征要素的关系和要素与应用目的关系统计图或关系曲线图的形式获得增强,统计和曲线图通常通过利用回归统计分析获得。第五,分先与决策分析法。划定场地风险和决策基础是稳定性和适宜性。决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决策分析方法和分线分析方法对场地质量等级是否符合决策目标进行衡量,保证场地质量等级结论的实用价值符合要求。
四、工程地质分区
工程质地制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工程地质分区,同时制图综合的高级形式也表现为工程地质分区,从制图区域出发归类划分工程地质特性和条件大致相同的地段,进而获得一些场地系统和场地单元。应当从单个方面进行工程地质分区:第一,特性分区。评估工程地质要素的特性,这些特性会制约工程建设。通过对聚类分析方法的运用促进分区的定量化水平的提升。第二,适宜性分区。对岩土体的工程可建设性和土地开发及利用能力进行突出,评价场地的宏观质量等级和制图区域的工程质地条件特点,应当对城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应等级和适宜类型进行划分。系统分析工程作用和土地能力等工程地质环境。第三,稳定性分区(以上述分区为前提)。以工程建设受到次生性和原生性地质灾害的耗费和影响程度的大小为基础,评价和区划制图区域的工程建设稳定性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相对危险概率及其对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影响进行有效评估。并通过对风险分析原理等方法的运用促进分析评价的实用性和精确性的提升[3]。
结语
本文对场地成分岩土、地形地貌、水、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场地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综合特征、空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场地分类的流程和基本模型进行了探索,细致分析了场地分类表达的AFSS程序和场地分类方法和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对工程地质分区进行了概括。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行业人员能够加强对工程场地的特点和工程地质分区研究,提升城市工程质量环境分析的定量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彦军,李世煇.工程地质综合性与岩体结构动态控制观的提出[J].地质论评,2013,(01):113-121.
[2]李世柏.工程地质分区对总平面布置的影响[J].电力勘测设计,2012,(09):16-19.
[3]尚彦军,陈明星,王开洋,孙元春,杨树俊,李坤.工程地质岩组与岩体质量分级在岩石工程中应用对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08):3205-3214.
论文作者:邱显强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场地论文; 特征论文; 工程地质论文; 分区论文; 质量论文; 工程论文; 稳定性论文; 《低碳地产》2015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