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不准确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准确论文,天气预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特别受到公众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气象台都有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天气预报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精度。但是,人们总感到气象台预报的气温与自身实际感受到的冷热程度不太一致,从而会抱怨天气预报不准确,有时甚至怀疑气象台是有意识地把夏季的高温报低或是把冬季的低温报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原来这里面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指在露天的空旷平地上离地面1.5m高的百叶箱中的气温值。尽管气温是自然界冷热的唯一标志,但它并不是人体感觉冷热的唯一标志。人体感觉的冷热除了气温外,还与空气湿度、风速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人体就感觉越热,反之则感觉越冷;风速越大,人体就感觉越冷,反之则感觉越热。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讲,不论高温低温都能承受;但对于身体较弱的人来讲,气温稍有变化就会感到明显的不适,故不同的健康群体会对同样的天气产生不同的感受,难怪人们要对气象台预报的气温说三道四了。
一般地说,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皮肤表面温度比体温略低一些,大约是32℃左右,从理论上讲,当气温高于32℃时,人体就应该产生热的感觉,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在气温35℃的环境中,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5%之间,平均风速在3m/s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同样的气温环境下,空气中的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而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甚至会出现中暑现象,同样的道理,在低温环境下,不同的湿度和风速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寒冷感受。另外,不同颜色的外衣、天空云量的多寡等因素,也会使人们对实际的气温产生感觉上的差异。总之,人们对气温的感觉是受到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气象专家为了消除人们对气象台预报的气温产生的误解,引入了“舒适度”的概念。舒适度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人们不采取防寒和防暑措施的前提下,是否感觉舒适以及达到怎样的一种程度的描述。例如在气温达到35℃,相对湿度超过80%,而风力又小于2级的环境中,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到天气热得发闷,透不过气来,我们称这时候的舒适度或者舒适指数为“闷热”,人体感觉很不舒适,必须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气象专家在综合考虑天气预报产气温、湿度、风速等各种气象要素的影响后,把舒适度等级预报分为极冷、较冷、偏凉、舒适、偏热、闷热和极热7个等级,分别表示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生理感受,从而使天气预报的使用更为具体到位。当预报舒适度等级为“极冷”和“极热”时,就是提醒你在未来的24小时内,必须在具有特殊保暖和防暑措施的环境中工作或者生活,否则可能会冻伤裸露的皮肤或是发生严重的中暑现象。当预报舒适度等级为“较冷”或者“偏热”时,则是提醒老年朋友和儿童需要适当地增减衣服,以防受凉感冒或受热不舒服。在预报舒适度等级为“舒适”时,大多数人在户外会感到天气舒爽宜人,应该是休闲度假的最佳时段。
冬季来临时,人们更加关注风力和温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冬季里人们对冷暖的情况比其他3个季节更为关注,因此“风寒指数”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有别于“舒适度”的关键词“舒适”,而是深刻刻画了冬天里冷暖和风力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以此提示你更加科学、合理地来安排你的生活起居。风寒指数的等级可分为6级,从小到大依次为较凉、偏凉、较冷、很冷、寒冷和极冷。正常情况下风寒指数一般都在1-4级,少有的几天能达到5级,在得知了风寒指数的等级后,你就可以知道明天的天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怎样的“体感”,根据气象专家的提示你就可以更为合理地着装以及有效地抵御风寒了。
现在,各种媒体都在公布气象台预报的舒适度和风寒指数的等级,人们只要对舒适度和风寒指数有一定的认识,就不会再抱怨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不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