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_先进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_先进文化论文

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先进文化论文,历史进程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3)11-0001-06

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发展先进文化则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文化作用愈来愈突出,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标志的今天,能否拥有一个强大的文化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就使得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正是基于此,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可以说,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就对中国先进文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回顾这段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后发展先进文化意义颇深。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915-1921年):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变革

1840年鸦片战争的连天炮火惊破了古老中国的封建残梦,向来处于独尊地位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大动摇了传统文化旧有的根基,部分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已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优于西方文化,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大大落后于“外夷”,于是以魏源“师夷长技”的口号为开端,终于提出了学习西方的问题。从物质上学习西方并首次付诸大规模实践的是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引进并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在思想文化方面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破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立宪君主政治,把专制的中国变成议会制的中国。这些思想主张把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由物质层次推进到了制度层次。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民主革命文化便应运而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以民主革命文化为指导,高扬“三民主义”大旗,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目标的民主革命风暴,满清王朝连同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一起被送入了历史的坟墓。但由于袁世凯背叛民主革命,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从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洋务运动,到主张立宪君主政治的维新运动,再到高扬“三民主义”大旗的辛亥革命,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都相继失败,但它们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努力探索孕育了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基础与前提。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起了冲决封建罗网的斗争,将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由制度层次推进到精神层次。但新文化运动也未能完成中国文化的根本的变革与转型,找不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正当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陷入迷惘,找不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从此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以俄国为榜样,“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P1471)。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与推动下,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择定了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构中国现代民族新文化的基本方向,用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中国文化精神,构建符合时代与世界精神的民族文化体系。这一历史性的文化选择,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与变革的历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文化滋生、发展、演进的起点。

2.第二阶段(1921-1949年):创立并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

1921年7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先进文化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探索。随着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深入和根据地的发展,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提到了党的工作日程上。毛泽东在1934年1月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鲜明地提出了一条新的文化建设思路,即为创造革命的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文化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先进文化,即苏区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继续高举先进文化旗帜,形成了一种先进文化——抗日文化。抗日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配合了抗日战争这一最大的政治形势,承载着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主义立场,有力地动员了各阶级和各阶层的人们投入抗战的洪流,反映了当时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近代尤其是我党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践的理论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他对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初步回答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南。总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适应,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符合中国现代历史潮流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文化。它实现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自近代以来的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新的历史契机,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3.第三阶段(1949-1978年):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而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顺利转变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而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然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比资本主义文化更高级的文化形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所面临的杂然纷呈的文化现实,这就决定了实现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要顺利实现文化转变,就必须对现有与共产党倡导的先进文化很不协调的旧文化进行改造。文化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文化现状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核心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并把它普遍地推行和落实到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实践当中去。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改造的主要方式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对文化的改造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最初是十分谨慎的,毛泽东把它定位在“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2](P81-82)。但后来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改造方式为剧烈的政治批判方式所代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尽管如此,对文化进行改造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实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2)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文化方针与措施,使中国先进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上,我们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3](P229)在对待中外文化上,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另外我们党还提出了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1961年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尊重精神生产规律的思想。在党的这些正确方针与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的落后面貌。

(3)社会主义文化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这一时期,虽说党在总体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出与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文化发展方针与政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在党的工作指导方针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文化领域也日益受其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越来越左,因而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长时期的严重错误,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文化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开始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左”倾错误也逐渐泛滥开来。许多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鸣”、“放”出来的意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右派的猖狂进攻而遭到批判。1962年8、9月间的北戴河会议和党的八届四中全会,使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得到进一步发展。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反右扩大化首先反映在文化领域并逐渐扩大到整个文化界,把学术问题简单等同于政治问题,许多学者、作家及其理论观点和作品遭到猛烈批判,破坏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伴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路线的形成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的确立,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全局性“左”的错误干扰,不仅在政治、经济上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使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4.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把中国文化现代化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确立以现代化建设为基本任务的文化新范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文化方面曾长期偏向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这种文化范式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原则,具有明显的政治中心倾向。它特别强调文化对政治的附属地位,而忽视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结果导致了文化的极端失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其中心任务就是经济建设,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4](P2250)文化工作必须为这个中心服务。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的文化范式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现代化建设为基本任务的转变。以现代化建设为基本任务的文化范式的确立,对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意义,无论怎么估计也不为过,它体现了时代的主题、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先进文化的服务对象。

(2)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命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运用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理论也得以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系统化。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与论述,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党的领导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了科学系统的总结和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3)赋予先进文化新的科学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对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系统的认识和升华,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命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江泽民在199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宏伟构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作了初步的阐述。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科学规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原则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科学地阐述,从而构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内容之一,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文化建设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4)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内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2004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思想方向和价值目标。2006年11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并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它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基本经验

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历程,也是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历程,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变化,奠定了中国文化今后发展的基础和走向。由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是个全新的事业,所以在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给我国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与启示。总结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将会进一步增强信心,从而在党的领导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1.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当前非常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文化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任何阶级的政治组织,都有反映自己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才能成为先进的政党,才能领导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必然要以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党在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根据新的变化了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但也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至为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基础与前提。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先进文化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左”的思想文化倾向

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实践中,“左”的思想文化倾向一直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对先进文化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力,十年“文革”就是其最高表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要使文化保持先进性并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坚决抵制与摒弃文化发展中“左”的思想倾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文化方针与政策。首先,建设先进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同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状态相适应,而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把只有在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甚至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普遍实践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硬要在现实社会予以推行。历史证明,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结果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其次,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文化建设。否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丧失其自身的物质基础。过去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主要失误就是偏离了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路线,长期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使文化建设走入了误区。再次,坚持摒弃以政治批判方式进行文化建设的做法。实践证明,以政治批判方式进行文化建设,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无疑会造成政治对文化的专制,阻碍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用政治意识形态的有色眼光去看待文化,会阻碍文化建设的进行。相反,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则会形成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大好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最后,必须根据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新形势和新的时代特点,用新的方式和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摒弃“左”的、僵化的观点与思想,不断把文化建设引向深入。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顾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固守“左”的教条思想,用僵化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了的实践,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对敌斗争方式用于和平年代,套用在文化建设上,靠人为地发动阶级斗争与搞群众运动推动文化发展,结果反而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所以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就显得异常重要。一是要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可吸收和借鉴的有益成分,也有同当代先进文化发展不相容的,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的糟粕东西。因此,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应“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5](P707-708)。二是要有批判地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因此,“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5](P706-707)三是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氛围中,我们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指导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总结过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

4.知识分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军

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在先进文化建设中是一支骨干力量。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等方面,知识分子负有极其重要的职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建设史和发展史就是一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斗史。中国知识分子在黑暗中摸索,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寻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分表明了他们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主力军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的先进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他们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其次,应充分尊重与支持知识分子创造先进文化的活动。任何时代先进文化的创立,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特别是主体条件,在这方面知识分子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优势,他们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这种优势就决定了知识分子是创造先进文化的主体,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不管是革命时代,还是建设时代,知识分子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军,离开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先进文化要取得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我们过去走了弯路,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知识分子问题总体上得到较好的解决,国家采取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保障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大好风气。广大知识分子,在这种氛围下焕发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为推进先进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真正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落到实处,支持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探索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