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徐志友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徐志友

徐志友

(南部县老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南部 637300)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会思考、善思考、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发表自己有新意的见解等。要使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育人质量,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联想、顿悟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开拓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首先是加强语感实践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再通过互为转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获得良好语感的途径和方法。其做法:

一是训练诵读吟咏能力。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有直性的物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我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中,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种反复诵咏可以让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从而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具体方法有:示范美读、理解朗读、指导诵读等等。

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读、读书心得,同时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其次是强化语感分析训练。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其做法:

一是揣摩、品味语言。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这话点出了揣摩、品读的重要性。如《孔乙已》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要理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用了几个非常生动、形象贴切的“动词”,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首先是从总体上去把握语言。例如上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从一个“异”字来统领下文: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在这样的背景中,引出下面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了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

其次是品味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又如在上《白杨礼赞》时,其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关,而且点明了主旨,强化了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关,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

二、创设情境,丰富想像力,培养创新能力。

情境学习用于语文实践中,可以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的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形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深化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其中,想像力又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像力有关。阅读文艺作品时,要借助再造想像,再现作品描绘的情景,从而从深层次去理解作品的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想像力呢?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像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作者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尽含其中。儿时的乐园,紧张而快乐的读书生活怎能不引起孩子们对金色童年的美好回忆与向往?再如《社戏》中小伙伴们放牛、掘蚯蚓、钓虾、看戏、行船、偷豆又何尝不充满着观实生活的情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并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想像的能力,鼓励学生抓住瞬间即失的灵感,引导学生合理想像。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和美景啊!

总之,教无定法,形式多样。语文的创新教育还可以从多方面去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上。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实践证明,植根于此基础上产生的创新教育,正在沿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的前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地去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徐志友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徐志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