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辅助治疗小儿风热感冒63例疗效分析论文_袁龙扣

(泰州市中医院儿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苏叶、柴胡、葛根、干姜、艾叶,徐长卿、羌活、青蒿水煎泡脚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6例风热感冒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水煎泡脚+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混悬液+常规治疗,治疗3~5天后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体温变化及总病程的比较。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好转,但治疗组总有效率93.64%,对照组总有效率80.94%,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发热间隔时间,热峰高度,临床表现及总病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复发患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用治疗小儿风热感冒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关键词】 小儿风热感冒;中药外用;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349-03

风热感冒俗称“伤风”,属祖国医学“感冒”范畴,是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生,以冬春时节、气候突变时高发。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常见,容易产生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常诱发哮喘,可能引起心肌炎、急性肾炎等疾病[1]。本研究应用中药水煎泡脚降温清热治疗小儿风热感冒63例,并与对照组63例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10~2016.04在我院儿科住院风热感冒患儿126例,其中男95例,女31例,年龄2岁~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儿科学》风热感冒诊断标准[1]:(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热惊厥; (2)体征包括指纹色紫,舌苔黄,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伴有下颌、颈部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正常。均为急性起病,体温38.8℃~40.5℃;纳减,伴流涕或鼻塞43例,咽痛或咽部不适11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7~24.8)×109/L,淋巴细胞0.42~0.88;CRP2.0mg/L~51.5mg/L;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其中男50例,女13例;对照组63例,其中男45例,女18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病情轻重和发热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以下因素:1)对治疗组中药苏叶、柴胡、葛根、干姜、艾叶,徐长卿、羌活、青蒿过敏者;2)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高血糖(未控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或明确诊断为川崎病、EB病毒感染或支原体感染等特殊感染者;3)不能配合或局部有溃疡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治疗,均常规予清热一号(院内制剂)清热解毒、抗病毒,口服或静脉补液,血象高者予抗生素静滴抗感染,腋温>38.5℃时分别采取中药水煎泡脚退热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退热。治疗组应用中药苏叶20g、柴胡20g、葛根20g、干姜20g、艾叶20g,徐长卿20g、羌活20g、青蒿20g将上药先加水2500ml浸泡40分钟,大火煮沸,小火再煎15分钟后,液体去渣取汁,余液倒入足盆加水。药液淹过患儿踝关节以上,以患儿能耐受温度持续浸泡20分钟左右,中途水温下降,可加热水,出汗效果更佳,发热反复时可重复泡脚。对照组:采用扬州市三药生产的布洛芬混悬液(恬倩)口服,规格:0.5g*4瓶,使用方法按照药物说明书。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尿便常规、CRP及心肝肾功能,并观察记录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标准

标准判断[3],痊愈:治疗3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3d以内,体温正常,感冒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治疗3d以内,体温较前降低,感冒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未达到有效者或病情加重者。

体温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治疗24h,体温恢复正常,且无反复。显效:治疗24h,体温降低≥1.0℃,但未至正常。有效:治疗24h,体温降低0.5~O.9℃,但未至正常。无效:未达到有效者或体温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64%,高于对照组的8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鼻塞流涕消失天数、咽部不适或咽痛消失的时间及总病程结果均胜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7例(11.1%),其中恶心、呕吐5例,轻度腹泻6例,停药后自行缓解。2组患儿均未见嗜睡、镇静、皮疹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复发病例。血象高者治疗后复查血常规、CRP多恢复正常。

3.讨论

感冒西医学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超过90%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引起[2]。畏寒、高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引起家长高度紧张,常用布洛芬、扑热息痛等口服;安乃近滴鼻或肌注、静滴地塞米松等方法退热,有效果,发热易反复,副作用大。中药水煎泡脚,是指在中药药液中加入温水进行足部蒸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外治方法[4],儿童皮肤娇嫩,药物易于吸收,可刺激足底涌泉等穴位达到透人肌肤腠理,达到阳气通畅、宣发热邪,从而发挥退热作用。中药外用泡脚的组方为苏叶、柴胡、葛根、干姜、艾叶,徐长卿、羌活、青蒿,方中苏叶、羌活有辛温解表,助发汗;柴胡解表清热;青蒿清热,葛根解表升阳,徐长卿祛风,干姜、艾叶温中散寒,诸药合用,助患儿发汗、解表、退热,在临床治疗中退热作用稳定、持久,使用方便,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依从性好。布洛芬为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作用机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临床中反复多次应用后对胃肠道、心血管等系统易形成一定的副作用,增加家长忧虑心理。而中药水煎泡脚主要通过达到疏通经络,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因此中药水煎泡脚,不但能够快速降低体温,降低临床使用退热药物的频率,减少体温复升的机会,减轻家长焦虑心理和患儿的痛苦,缩短病程,还能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兼治。比布洛芬有特殊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足浴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64%,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94%,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平均为(3.2698±1.4586)天,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平均为(3.8889±1.3809)天,咽部不适、咽痛时间平均为(3.6984±1.3516)天,总病程较对照组时间短,两组相比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少,两组患儿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未见复发病例。

综上所述,中药水煎泡脚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显效率较高,安全性好,能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家长患儿依从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6-8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2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71-3.

[4]李慧.两种降温方法治疗小儿外感风热的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006-0907(2014)34-0031-03.

论文作者:袁龙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  ;  ;  ;  ;  ;  ;  ;  

中药外用辅助治疗小儿风热感冒63例疗效分析论文_袁龙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