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基地产业化研究--以海岭基地为例_体育训练论文

我国体育基地产业化研究——以海埂基地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地论文,为例论文,我国论文,海埂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77X(2001)05-0027-04

我国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从70年代开始,原国家体委在建设和完善国家队直属训练基地外,还先后与地方共建了18个体育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在华北、华南、东北、西南、西北、华中的12个省区,国家体育总局投资约1.3亿元,地方的投资和建成后的经营性投资则更大。进入9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批由地方或企业投资,由国家体育总局或项目管理中心命名的体育训练基地,这些基地运行至今已具备了相当规模,并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现在的国家级体育基地36个,其中直属基地10个,共建基地20个,命名基地6个。这些基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的冰雪基地,华南的水上基地,云南和青海的高原基地,我国竞技体育的光辉历史与体育基地的艰苦创业是紧密联系的,体育基地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和为国家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同时,自身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基地基本上走的是同一种发展模式,随着体育体制的转轨变型,训练基地的发展环境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价值规律对训练基地的发展模式已提出了结构性改变的要求。本研究以著名的海埂基地为例,探寻我国体育基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策略和原则。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调查法

本研究调查访谈对象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基地管理处、中国足协技术部、部分甲A、甲B足球俱乐部、国家与地方游泳队部分教练员、海埂基地和呈贡基地主任及有关科室。

1.2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收集国内、外部分训练基地管理、经营、运作基本状况的材料。国内有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共建和命名基地36家,部分足球甲A、甲B直属基地。国外有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体育训练基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墨西哥等国的著名高原训练基地。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评价和比较,寻求云南省高原训练基地产业化发展可供借鉴的途径。

2 海埂基地产业资源状态评估

2.1 国内、外高原训练基地自然条件的比较

2.1.1 自然条件的比较

高原训练的研究表明,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是提高高原训练效果的基本保证。良好的高原训练可显著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增大最大吸氧量(VO[,2])和提高血红蛋白含量(Hb),这对于体能类和对抗性运动项目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已有不少国家相继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其中在东非和墨西哥等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高原训练基地已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上最优秀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表1是世界上一些著名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气候特征。

海埂基地属于亚热带草原性气候,与内陆湖滨互为调节补充,年平均气温15℃。其地理和气候特征是:高海拔、低纬度、年温差小、日温差小、温暖湿润、太阳辐射强。由于空气中水气含量较大,可以有效地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辐射。当人体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运动时,湿润的空气不仅可以降低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还可以减低人体吸气时对空气的润湿作用,既可减少体能消耗,又可减少身体水份流失,有利于维持运动时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此外,高原缺氧环境对发展运动员心肺功能、增大最大吸氧量和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效果,这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尤其重要。

表1 部分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气候特征

2.1.2 自然条件的优势

影响高原训练的主要因素是缺O[,2]效应和气候的相对湿度。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高原训练基地大都建立在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海拔高度均在2000m以上。由于纬度较低,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于亚热带或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适合体能类项目的运动训练,已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中长跑运动员。云南省的高原训练基地在海拔高度和低纬度上十分接近耐力性项目人才辈出的东非高原训练基地,但其气候条件和基地环境更为优越。海埂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在我国众多训练基地中十分突出,即使与世界著名的高原训练基地相比也毫不逊色,其主要优势是:高原优势、气候优势、规模优势。海埂基地虽较非洲和墨西哥基地海拔略低、纬度略高,属于中高原训练基地,但其气候条件优势突出,是不可多得的、理想的高原训练基地。

2.2 海埂基地的产业资源结构和保障支持系统

2.2.1 海埂基地的训练场馆资源

海埂基地于1973年兴建,1975年投入使用。如今一个综合性的体育训练中心已初具规模,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以足球、垒球、网球、游泳训练为主体的综合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埂基地占地面积612亩(包括新征土地200亩),现已建成标准化草坪足球场12个,国际标准棒、垒球场2个和训练场4个,室内沙地标准网球场7个和室外标准塑胶网球场6个。保龄球馆和网球馆构成一座现代化的国际网球中心,游泳馆和跳水馆是基地的窗口设施,拥有国际标准泳池、自动控制水下循环系统、自动液压10m跳台等先进设施。

2.2.2 海埂基地的保障支持系统

海埂基地属于纯接待性训练基地,其训练设施与设备保障上配备有相对完善的场馆和辅助设施,并能基本满足足球、田径、垒球、网球、游泳等项目的大规模集训。基地宾馆的硬件设施能基本满足运动员的一般接待要求,基地内有可接待800人的生活娱乐设施,有功能相对齐全的会议室、报告厅和影视厅。但是,基地训练保障支持系统相对滞后、设备相对简陋、功能相对单一,缺少对于运动训练监控、运动机能测量与评价、运动负荷监测、运动技术和运动心理诊断所需要的形态、机能、心理、生理、生化、力学等测量和研究设施,也缺少现代运动训练所必须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在文化教学设施和设备保障上,还基本不具备条件。

2.2.3 海埂基地的产业结构状况

海埂基地的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和营销体制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训练基地体育产业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是基地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根本保证。目前,海埂基地的产业结构主要由训练场馆租用、餐饮住宿服务、健身娱乐服务和体育用品经销构成。作为大型的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在保证国家体育总局的竞技运动训练计划外,基地剩余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

2.3 海埂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效益

2.3.1 海埂基地管理和运营机制的基本特征

海埂基地带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性质。为加强基地的经营管理,逐渐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基地成立了专门负责市场营销的经营开发部,除承接国家体育总局计划组织的全国性足球、垒球、游泳等项目的大规模集训外,还向各职业俱乐部、各省市体工队、体育爱好者开放足球、网球、游泳等体能类项目的常年训练。在服务竞技运动训练的同时,还努力拓展全民健身指导、餐饮娱乐服务、体育用品经销和体育旅游的协调发展。基地的人事管理和物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已成为基地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人事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工资分配制度、人事监督制度、物业管理制度还基本不健全。

2.3.2 海埂基地的社会经济效益

海埂基地曾因我国泳坛“五朵金花”的崛起而引起世界泳坛的关注,更因年复一年的冬夏两季全国甲A、甲B、女足定期分批在基地强化训练而吸引亿万球迷的目光。随着体育体制的转轨变型和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训练基地的生存和发展既面临着第2次创业的挑战,又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在目前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地方的体育训练基地已不可能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甚至计划体制下的国家队训练和大规模集训任务的基地安排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近年来,海埂基地已部分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为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基地加大了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确立了以足球训练为龙头,以网球、垒球、游泳训练为主体的场馆布局,使基地的场馆数量和质量达到了完全适训或基本适训的水平。同时,加强了基地后勤保障体系和娱乐服务功能的培育,使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获得了较好的同步发展,拓宽了市场,树立了形象,“海埂基地”已成为我国体育训练基地中的著名品牌。1998年基地场馆利用率为65%,场馆经营年收入为68万元,场馆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常年化,给基地的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娱乐服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98年基地年经营总收入为430万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投入负担,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为基地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3.3 海埂基地总体状况的评估

训练基地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国的优秀运动员几乎都在各类训练基地集中训练过。云南的高原训练基地自80年代末开始涌现出一大批游泳、女子中长跑、女子垒球、女子足球等体能类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伴随着足球职业化改革,海埂基地已成为中国足球各优秀俱乐部冬夏两季的定点训练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客观反映海埂训练基地的市场评价。我们获得了中国足球、部分甲A、甲B足球俱乐部和10余年连续在海埂进行高原训练的资深游泳界人士对海埂基地的评价调查。其综合评价是:海埂基地的高原优势和气候条件是我国现有训练基地中最好的,既可以满足常年训练,又可以满足大规模集训,对体能类项目的运动训练具有显著效果。基地的场馆设施、后勤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能基本满足训练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基地的训练辅助设施严重不足,缺少现代运动训练基地所必须配备的综合性力量练习房。(2)基地科学研究配备严重不足,缺少运动训练监控、运动机能测量与评价、运动负荷监测、运动技术与运动心理诊断所必须的形态、机能、生理、心理、生化、力学测量和评价的应用型和服务型研究机构和研究设施,从而影响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3)基地的物业管理比较落后,草坪足球场缺乏维护和保养,渗水问题突出,已影响到日常训练和雨后训练。(4)后勤保障条件相对落后,住宿条件已亟待改善。

3 海埂基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策略和原则

3.1 海埂基地产业化发展的近、远期目标

确定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基地的资源优势,国家和地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预测。首先,海埂训练基地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即使与国内、外同类或不同类训练基地比较,海埂基地的4大优势仍十分突出,即:理想的高原优势、极好的气候优势、综合性的规模优势和良好的知名度优势。其次,海埂基地地处昆明市郊滇池旅游度假区内,其布局与周围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环境十分协调。昆明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向“旅游城市、金融商贸城市、信息中心城市”迈进。随着云南省建“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战略目标的提出和我国体育走社会化、市场化发展道路的确立,将为云南省高原训练基地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特殊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因此,云南高原基地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在5a内办成综合性的、较高质量的、各支持系统结构完整的国家级高原训练基地和集特色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城。远期发展目标是:经过5~10a的努力,建成为国内乃至亚洲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型高原训练基地。

3.2 海埂基地产业化发展策略

策略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正确地运用策略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原则。云南省高原训练基地为全民健身,尤其为实现奥运战略具有其它训练基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谋划云南省高原训练基地发展策略的基本背景。因此,确定云南省高原训练基地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基本前提是根据基地产业资源自身的特点及其产业化运作的条件和程度,确定基地可以实行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和暂时不能实行产业化运作的部分。海埂基地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和云南省政府共建的纯接待性训练基地,需满足国家队和国家体育总局所属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非选择性接待任务,是暂时无法完全按产业化运作方式予以实施的。但其剩余资源仍十分丰富,已经具备了一般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完全产业化是可行的。训练基地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在完成国家和本省竞技体育训练任务的前提下,建立适合市场运作机制的,以消费者为营销核心和营销作为整体功能的经营管理体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掘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市场潜力,巩固提高有高原地域优势的运动训练和餐饮住宿服务质量,重点培育有广大消费群体的健身娱乐、竞技体育观赏和体育教育培训,逐步发展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商贸,并努力使之朝着国际化、外向型方向发展,经过5a左右的发展,使之形成产业资源结构合理,良性循环发展的各种产业资源组合的支持性产业群。

3.3 海埂基地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体育在我国有着极大的卖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论从公共经济学原理还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实现体育产业化已不是人们对体育发展运行机制的主观选择,而是体育发展规律的客观使然。然而,体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不单是解决体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照搬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把体育当作企业来办,而是通过对体育体制的深刻变革,使体育主动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发展的产业资源融和,建立起体育多元化共同投入和管理的体制,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云南的高原训练基地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固有资产,其产业化发展的原则是:以体为本,在服务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为运动队训练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这一宗旨不动摇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剩余资源的重新组合,使其面向市场获取经济效益。

4 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支持系统

建立完善的保障支持系统是实现基地产业化发展的基本保证,这一支持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科技服务、后勤保障3大系统。

4.1 人力资源支持系统

海埂基地人力结构的特点是:人员队伍庞大,但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乏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学技术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人力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基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立基地人力资源的合理结构,首先应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人事管理聘用制度。引进专业人才,并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建立人力资源引进、聘用、管理的政策法规,逐步规范化和现代化。

4.2 科技服务支持系统

为了实现现代化、国际型高原训练基地这一发展目标,基地应建构满足现代运动训练所必须的科学与技术支持系统,其支持要素的基本要求是:(1)建立现代化的运动训练监控、运动机能测量与评价、运动负荷监测、运动技术与运动心理诊断所必须的形态、机能、生理、心理、生化、力学测量和评价的应用性和服务性研究机构,配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良好的研究设备。(2)建立现代化的大型多功能力量练习中心,配备必要的测量装置,在满足运动员身体素质锻炼和体育爱好者健身健美训练的同时,建立存储规范的个人训练档案。(3)建立训练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教练员、运动员培训中心,接受和争取国际体育组织、国家体育总局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委托,承担教练员的等级培训。

4.3 后勤保障支持系统

海埂基地的物业化管理水平较低,既增大经营成本,又影响经营水平。国外的训练基地多采用物业化管理的办法、即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或采用基地服务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即采用基地的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办法,将基地的体育设施维修、餐饮服务、运动员公寓物业管理、场地草坪及园林养护等工作的责任、权力、利益和义务分别以契约的形式委托给相关的社会化服务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基地服务的社会化对减少基地人员的编制及经营性支出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将海埂基地、呈贡基地、西山射击场基地、松茂水上基地和昆明市的体育场馆组合成经营联盟体,则这种物业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  ;  

我国体育基地产业化研究--以海岭基地为例_体育训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