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类比推理中映射过程的实验研究

对类比推理中映射过程的实验研究

冯廷勇[1]2002年在《对类比推理中映射过程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它在学习、问题解决、创造力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成为研究的焦点。类比推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映射过程,迄今模拟这一过程的计算模型主要有叁种:结构映射引擎(SME)、类比限制性映射引擎(ACME)和渐进类比机器(IAM)。Keane曾用特征映射问题比较了类比映射的叁种计算模型,但缺乏相应心理学实验的验证。本研究从心理学实验的角度来比较了叁种计算模型。为了与Keane的研究相比较,我们仍以特征映射问题为实验材料,采用序列反应时研究范式,并辅以口头报告法。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设置了语义相似性和独特项顺序两个变量,要求被试解决特定问题,记录其反应时和解题策略,实验采用个别测试。实验二向被试呈现不同类型的类比故事(表面相似性和结构相似性),要求其解决靶问题,实验仍为个别测试,记录其反应时和解题策略。实验结论如下: 1.随着语义相似性项目的增加被试反应时有减少的趋势,但并不成规则减少,表现为无相似组与一项相似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全相似组与无相似组、一项相似组之间都有显着差异。SME运行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明显不符,ACME和IAM在一定程度上预期了实验结果,但仍有一定差异。这表明叁种计算模型都不能准确地模拟人的类比映射思维,不过IAM显得更为接近一些。 2.在顺序的两个处理上,被试的反应时略有差异,但并不显着。这与SME和ACME的运行结果接近,而与IAM的运行结果不同。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SME和ACME似乎更符合人的类比映射思维,而IAM相差较远。 3.在类比故事问题解决中,表面相似性类比故事组的反应时明显少于结构相似性故事组的。这表明在类比映射中结构相似性比表面相似性更难提取,但结构相似是类比问题解决的基础。 4.分析被试的解题策略,验证了映射是解决类比问题的关键。同时表明在叁种计算模型中,SME是一个纯算法的试误模型;ACME是一个并行加工的网络模型,它与人类是思维过程差异较大;IAM显得更为接近人类的类比映射思维,但仍需做一定的修正。

邱琴[2]2009年在《类比推理的转换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往的研究中,类比推理时而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比较类推法;时而是一种推理心理的加工过程;时而是一种问题解决和学习的迁移过程。这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然而,心理学界研究类比推理的初衷是想弄清楚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依托的核心认知机制——类比推理的心理加工机制。尽管国内外关于类比推理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但大部分研究仍然是建立在对类比推理的传统理解之上,这种传统的理解是不利于了解这种独特的思维机制。研究将类比推理的概念区分为广义类比推理和狭义类比推理。并认为,狭义类比推理所具有的特点,与这种创造性思维更加相符。所谓狭义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 reason by analogy),是指通过类比比较发现两个不同事物间共有的本质关系,并通过比较之后的科学思维活动,产生出创新意义的成果。狭义类比推理侧重于相当难度的科学发现和创新活动,是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是一种需要更多认知努力的由已知推导未知的心智活动。它认为发现关系固然重要,但使本质关系得以正确的运用和转换,保证创新成果的实现则更重要。我们知道,科学发现和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复杂而模糊界定的。即便是发现了本质关系,但是要想正确的运用相似关系,得出创新成果,仍然需要具备特定的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研究所要关注的类比推理的转换能力。根据上述理论构想,研究对类比推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转换过程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与狭义类比推理关系密切的:映射转换、推理过程转换、关系结构转换这叁类转换进行实验研究。映射转换的研究结果表明:1)瑞文高级推理测验的第二组题确实要难于第一组题;被试在转换题上的得分低于非转换题上的得分,转换题的设计效果明显,且表明是否需要进行心理上的转换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解题成绩;不论题目难度的高低都不影响转换与非转换之间的差异。2)存在着基于能力的映射转换,并且映射转换能力与析出关系能力之间呈中等程度的线性相关。实验可以区分出析出关系能力高、低的被试和转换能力高、低的被试。推理过程转换的研究结果表明:1)以四卡问题为代表的假设检验的推理过程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推理过程转换的心理加工过程。2)改善问题的陈述形式,使之和样例问题一样,能够降低推理过程转换的难度,促进推理过程转换的成绩。3)多个样例归纳的图式促进同形同型或异形同型的解答,却对推理转换过程有抑制作用。关系结构转换的研究结果表明:1)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关系结构进行检索,但表面相似性的作用仍然比较重要。2)立场偏好的情感因素影响了类比源的产生。观点立场一致的条件比观点立场不一致的条件,产生更多数量的类比源和共同的关系结构。两种条件在语义相似程度、结构转换的清楚度这两方面没有显着差异;在语义范畴类别上存在差异。3)反对与支持两种条件,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下表现不同。4)结构转换模糊的被试,其产生无效类比源的可能性越大。这也意味着,这类被试关系结构的转换能力更低些。而结构转换清楚的被试,其产生有效类比源的可能性更大,这类被试关系结构的转换能力更高些。研究的意义在于:1)提出狭义类比推理的概念,将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思维当中的类比推理与其它广义意义上的类比推理概念,比如:类比迁移、类推,相区分。2)首次对类比推理加工机制中的转换过程进行分类。并对与狭义类比推理密切相关的叁类转换过程进行实验研究。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映射转换能力的存在,并将这一能力与基于知识经验的转换相区分。4)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对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实践指导意义。

冯洁雯[3]2016年在《抽象概念对新颖类比推理的影响及神经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创造性指的是产生新想法或者对已有概念形成新异联系的心理过程。其中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是探索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人类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推理者根据两类对象的某些相似性,从一类对象的已知特性推出另一类对象的这种特性。对于如何利用类比推理的新关系映射诱发创造性思维,有学者区分出传统类比推理和新颖类比推理并进行系统比较。早期的类比推理问题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类比推理,即推理者只需要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后续的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类比问题,新颖类比问题要求推理者抑制容易在长时记忆提取的关系,并在跨领域的知识或概念产生一种远距离的语义连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过控制A-B、C-D各自的语义距离的新颖类比推理研究,而且大多数的研究并没有区分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本研究以前人的类比推理研究为基础,采用具有比较高的生态学效度的新颖类比推理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比较新颖类比问题与传统类比问题的认知过程,并探索抽象概念是否能够促进类比推理中创造性加工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本研究实验一采用行为学研究手段,考察类比推理中抽象概念对创造性加工的影响。我们采用2(自变量1:传统类比推理vs新颖类比推理)*2(自变量2:具体概念vs抽象概念)被试内实验设计,两个自变量共四个水平。反应变量为被试完成不同类比推理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完成具体类比推理时,被试完成传统的类比推理要比新颖的类比推理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但是,在完成抽象类比推理时,被试完成新颖的类比推理要比传统的类比推理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实验二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技术考查在类比推理中,抽象概念对创造性的影响的神经机制。实验二发现在大脑激活模式上显示新颖类比问题解决主要与左脑额叶(BA9、BA46、BA47)、顶下小叶、扣带回、海马回、脑岛等脑区有关;抽象概念对推理过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额下回。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解决新颖类比推理问题时,无论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脑区BA9、BA46、BA47的激活都比解决传统类比推理问题要强。我们认为BA9与BA46(DLPFC)可能负责多种语义概念间的关系整合;额下回(BA47)可能负责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远距离概念的连接过程。同时,顶下小叶可能参与语义联结的建立,海马回可能参与新颖而有效的联结形成。总之,与具体概念相比,抽象概念促进新颖类比问题的解决;这种创造性加工与额下回和顶下小叶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发现抽象概念能促进新颖类比推理问题的解决,并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对这种脑机制进行推测。这种对创造性思维中的抽象概念进行研究可能会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对理解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于秀丽[4]2005年在《类比推理结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类比推理的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提示人类认知加工过程,而且对其他领域如教育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前人的研究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影响类比推理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地考察,这些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类比推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是对于类比推理结果的研究,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许多研究都强调了类比映射对于文本表征变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少有研究精确地指出映射所产生的结果。 本研究将通过3个实验对类比推理的一种可能的结果进行探讨,即探讨类比推理的结果如何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本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模型如下:被试首先阅读目标信息,再阅读一个潜在的类比源(类比组)或是填充材料(无类比组),然后进行再认测试,测试中一些句子是曾在目标信息文本中出现过的文本项目,一些是未在目标信息的文体中出现过并且跟文本内容无关的无关项目,一些是未在目标信息的文本中出现过但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来的类比推理项目。如果类比推理的结果能够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则阅读了源信息的被试错误地认为类比推理项目曾出现在目标信息中。 实验1通过对Isabelle Blanchette和Kevin Dunbar(2002)的研究的进一步分析,对他们的实验材料进行了修改,排除了记忆混淆现象对先前实验结果的可能解释,确证了类比组被试与无类比组被试成绩的差异是由于类比推理的结果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而导致的。实验2探讨在映射阶段类比推理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的具体过程。实验2包括两个小实验,实验2a探讨类比推理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时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表面特征哪一个更重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映射阶段,问题的结构特征更重要。实验2b探讨的问题是类比推理是自发的还是策略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取消原实验中提示句的条件下,还能得到和实验1b相同的结果,这说明类比推理是自发进行的。实验3探讨类比推理的跨文体问题,即当源信息与目标信息为不同种文体时,人们能否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果能否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目标信息与源信息二者文体的不同不会影响类比推理的发生,类比推理的结果能够整合进目标信息的表征。

吴文媛[5]2010年在《因果关系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文中认为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结构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的目标,但是在这个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挑战来源于思维的两种主要特性:一种特性是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和操纵能力的结构敏感性;另一种特性是指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类似但并不相同的问题的灵活性。而在类比推理过程中,思维的敏感性和灵活性这两种特性在都可以得到很明显的体现。另外,类比推理是学习新技能和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发现和探索、培养创造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触类旁通,启发思考,不仅是解决日常生活中大量问题的基础,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探讨思维的本质和结构,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类比推理有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一种为四项比例式范式,另一种为问题解决范式。经典类比推理采用"A:B::C:?(D)"的四项比例形式,例如:“鸟:空气::鱼:?(水)”。这曾是测量IQ的一种形式。问题类比推理则是先向被试提供关于某种难题被解决的故事(源问题)或者是某种形式的提示物(类比物),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个与故事或提示物有着相同解答原理的问题(目标问题),让被试来解决。一般都认为,问题类比推理是后期才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型,它主要涉及的是关系结构。本研究主要从因果关系类型和因果关系内容这两个角度,考察因果关系对类比推理和信心推断的影响,这是在Lee和Holyoak对因果模型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之前类比推理的模型强调关系结构的相似匹配在类比推理中的作用,忽视了因果关系内容性质的影响。而Lee和Holyoak类比推理的因果模型强调了对因果关系内容理解的重要性,特别是因果关系内容性质对类比推理的影响,从而弥补了之前类比推理模型的不足。但是Lee和Holyoak的因果模型只考虑了在多因一果(多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的因果关系类型中,“产生”(使结果发生)和“抑制”(阻止结果发生)这一对因果内容性质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其它因果关系类型或其它因果关系内容的影响,比如我们所要研究的在一果多因的因果关系类型下,“合取原因结构”和“析取原因结构”这对因果关系内容对类比推理的影响;以及在一因多果(一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的因果关系类型下,“产生”和“抑制”这两种内容性质的因果关系对类比推理的影响。实验1探讨了在一果多因的因果关系类型下,“合取原因结构”和“析取原因结构”因果关系内容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一个3(原因结构的类型:合取结构vs析取结构vs一般结构)×3(原因特征的相似性水平:1/5vs2/5vs3/5)的两因素实验,使用大学生被试106人,考察原因结构对类比推理的影响。实验结果新发现,原因结构影响类比推理:在合取原因结构中,被试对原因特征采用“全或无”的策略来做类比推断,相似性主效应显着;在析取原因结构下,被试对原因特征采用“或取”的策略来做类比推断,相似性主效应不显着。在无因果关系的一般结构中,类比推断随相似性增加而增加。在有原因结构条件下的类比推断信心明显高于一般结构条件下类比推断信心。实验2探讨了在一因多果的因果关系类型下,“产生性质的因果关系”和“抑制性质的因果关系”两种因果关系内容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一个3(因果关系的内容性质:产生性质的因果关系vs抑制性质的因果关系vs无因果关系×3(目标特征与源类比项的相似性水平:20%vs50%vs80%)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使用大学生被试36人。实验结果发现,在一因多果关系类型下,“产生”和“抑制”这两种内容性质的因果关系对类比推理的影响符合因果模型理论的预测。相似性水平与因果关系的主效应都显着,两者的交互作用也显着。产生因果关系条件下的类比推断的可能性显着高于无因果关系条件下类比推断的可能性,抑制因果关系条件下的类比推断的可能性最小。在抑制的因果关系中,人们的推理存在着随着相似性程度的增加,类比推理的可能性随之增加或随之减小两种不同的观点,目标项与源类比项的相似性程度的高低不能够决定类比推断程度的高低。

张小菲[6]2012年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和强度对类比推理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绪对于人们的认知推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尚未涉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不同强度对类比推理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情绪状态的表面研究上,没能更深层的探索其中的差异及原因。为数不多的关于情绪对推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统一,有促进、抑制之分。但归根到底双方争论的关键是情绪对于推理的影响或作用,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将积极情绪下和消极情绪下的不同强度的类比推理情况分别进行测试,以探讨不同的情绪强度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本研究包括叁个实验。先通过不同情绪状态下人们类比推理的差异,来探索情绪状态对类比推理的影响,而后又对同一情绪的不同强度下的类比推理反应进行研究,从而寻找情绪强度与类比推理之间的联系。在实验中,考虑到类比推理自身的因素,本研究从图形类比推理和言语类比推理两种推理材料类型进行对比研究。此外,实验研究中还考虑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对男女生的类比推理进行了区别研究。实验一中,根据情绪状态的不同将被试分为积极情绪组、消极情绪组和中性情绪组叁类;而在实验二和实验叁中,根据同一情绪的不同强度,将被试分为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所有实验中各组都同时进行类比推理测试,各组根据不同分组,在测试前观看不同类型及强度的情绪启动材料,进行情绪启动和评定。从而探讨情绪状态及强度与类比推理之间的联系。叁个实验分别通过从每个因素的主效应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得出下面的结论:(1)在类比推理中,积极情绪状态有助于促进类比推理活动,消极情绪状态则对类比推理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类比推理中,低强度情绪状态下的类比推理活动要好于高强度及中性情绪状态(即无情绪状态)时的反应,表明中等情绪状态有利于人们的类比推理活动。(3)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的类比推理反应中,低强度情绪状态下的类比推理活动反应优于高强度下、略低于中性状态下的反应,表明消极情绪状态下不同强度对类比推理活动都起到了抑制作用,只是低强度状态略好一些。

邱琴[7]2004年在《影响图式归纳和类比迁移的叁因素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图式归纳的研究表明,增加类比物数量、提示线索和两个问题间的相似性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图式表征和改善随后的类比迁移成绩。然而,这些都只属于外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内、外两种因素着手,探讨认知方式(场独立与场依存)、问题结构清晰度以及内容相似性这叁个因素对图式归纳和类比迁移的影响。实验采用叁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的认知方式对图式表征质量有影响,但不影响类比迁移的成绩。(2)相比于结构不清晰的被试组,结构清晰的被试组有更好的图式表征质量和类比迁移成绩。(3)内容的相似性对二者不产生影响。(4)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被试的图式表征质量在问题结构清晰的条件下无明显差异。而在结构不清晰的条件下,两者的图式表征质量存在差异。

唐慧琳[8]2004年在《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对类比推理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行为实验来探讨类比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叁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工作记忆的各个子成分如何对类比推理产生影响。303名大四的本科生参加有关加工速度的挑选测验。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前60名被试形成高加工速度组,后60名被试形成低加工速度组。将这120名被试随机分成6个组,其中1组为控制组,5组为实验组,每组高加工速度和低加工速度的被试各为10人。控制组的被试只需完成类比推理测验,而实验组的被试是在双任务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即在完成主任务(primary task,即类比推理测验)的同时,还要进行某项次级任务的操作(secondary task,分别是敲击、图片干扰、发音抑制、言语干扰、随机间隔重复)。这些次级任务会对工作记忆的各子成分产生干扰。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都是影响类比推理的重要因素。在图形类比推理中,主要有视空间模板中的空间成分,语音回路中的发音成分以及中央执行器的参与;在言语类比推理中,则是视空间模板中的空间成分起主要作用。另外,无论哪种类比推理,高加丁速度组的被试的反应时都明显少于低加工速度组的被试,并且前者的工作记忆似乎更容易受到次级任务的干扰。

张文江[9]2008年在《大学生言语认知能力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言语认知能力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的关系。言语认知从言语流畅性、句子理解、言语类比推理叁个层面展开研究。所以,本研究目的亦即探明工作记忆广度对言语流畅性、句子理解和言语类比推理的影响及其程度。关于工作记忆广度对言语认知的影响,目前主要的理论有Just等人提出的言语理解的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理论。本研究也希望通过实验来检验言语理解的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理论是否适用于汉语群体。测查工作记忆广度的实验采用数字运算广度任务,运用工作记忆广度成绩把被试分为高工作记忆广度组和低工作记忆广度组。分组后的被试参加以下言语认知实验:(1)言语流畅性实验分为音位流畅性和语义流畅性两部分。音位流畅性采用偏旁组字和以字组词两个指标来衡量,语义流畅性采用类别联想指标来衡量。(2)句子理解采用“句图匹配”的实验范式进行测查。根据句式,句子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每种句式下又各设两个难度。(3)言语类比推理采用经典类比推理实验范式,即采用语词材料作为类比推理题目的构成因素,通过A:B推出C:D的形式,来考察被试言语类比推理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言语流畅性中,以字组词与类别联想两个指标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关系密切,工作记忆广度对以字组词指标和类别联想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力度。相对于偏旁组字指标,以字组词指标可能会更好的代表音位流畅性。(2)在句子理解的认知活动中,无论各种句式难度如何,工作记忆广度都具有明显的效应。高工作记忆广度比低工作记忆广度能更好地促进个体句子理解的效果。在越难的句子理解任务中,这种效应的作用越大。(3)在言语类比推理这样的高级言语认知活动中,高工作记忆广度比低工作记忆广度能更好地促进个体言语类比推理的效果。相对于反应时指标,工作记忆广度对高级言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在错误率指标上表现的更明显。本研究总体表明工作记忆广度对言语认知能力具有一定预测效应,工作记忆广度对言语认知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需要较多认知资源的加工过程中。这符合并支持Just等人提出的言语理解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理论。

王婷[10]2012年在《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的目的是考查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经典类比推理能力和类比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年龄特点以及儿童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与类比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被试为上海市长宁区和普陀区两所普通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的154名儿童。经典类比推理能力的测试是采用葛沚云(1985)、许琇薇(1993)以及里奇兰(Richland.2006)的测查工具综合改编;而类比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则是依据已有的关于儿童类比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改编而成,如经典的“球问题”、“取物问题”、“移动物体问题”等(Holyoak,1984:Chen,1997:Brown,1990),卢钦斯的“经典水罐”问题(Luchins,1942).研究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考查了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考查了4-6岁儿童数学情境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问题;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考查了4-6岁儿童数学情境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儿童经典类比推理、类比问题解决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结果表明:1.4-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发展水平的数学情境下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总体上从中班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大班儿童的表现明显好于中班。2.在经典类比推理任务中,中班仅有少部分儿童能够依据类比关系进行推理并正确概括和解释类比关系,而大部分却忽略了类比项之间的关系,只依据类比项的表面相似性或者一些表面的、无关的特征进行选择;大班儿童则大部分能够依据类比项之间的关系进行选择,并能够较好地概括和解释类比关系3.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4.4-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发展水平的数学情境下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总体上从中班到大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大班儿童的表现明显好于中班。5.在类比问题解决中,中班儿童有将近一半出现无类比,正确类比的也仅为少部分;大班儿童则大部分能够进行正确类比及部分类比,而且能够有较清晰的类比意识。6.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7.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能力与表面不相似程序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着显着差异,中大班儿童在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中的表现均要好于在非表面相似性类比问题解决中的表现。8.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的经典类比推理能力与类比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对类比推理中映射过程的实验研究[D]. 冯廷勇.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类比推理的转换机制[D]. 邱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09

[3]. 抽象概念对新颖类比推理的影响及神经机制[D]. 冯洁雯. 西南大学. 2016

[4]. 类比推理结果的实验研究[D]. 于秀丽.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5]. 因果关系对类比推理的影响[D]. 吴文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 不同情绪启动状态和强度对类比推理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小菲.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7]. 影响图式归纳和类比迁移的叁因素实验研究[D]. 邱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8]. 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对类比推理的影响[D]. 唐慧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9]. 大学生言语认知能力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D]. 张文江. 西北大学. 2008

[10]. 4-6岁儿童数学情境下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D]. 王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对类比推理中映射过程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