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逻辑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记“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第二届论文,中华论文,盛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8862(2007)04-0065-03
2006年10月28~30日,“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逻辑学会及江苏省逻辑学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承办、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与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协办。这是继2002年6月在台湾大学召开“首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后第二次中国的逻辑学盛会,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30余位老中青逻辑学者出席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异宾、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张家龙、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张桂岳、台湾哲学会创会会长林正弘、南京大学逻辑所所长张建军先后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逻辑学者之间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和本次会议的历史地位。
与会学者围绕如下主题展开了热烈、融洽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一、关于逻辑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讨论 台湾大学林正弘发表题为“逻辑教学的三个层面”的主题演讲,主张在逻辑教学中应着力厘清语用、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的异同,有助于让学生了解逻辑的各个层次,了解如何使用逻辑。吴家国以逻辑基础(普通逻辑)教材的引进、编写和出版的情况为重点,系统回顾了大陆普通高校的逻辑学教学所经历的曲折道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刘培育分析了造成高校逻辑教学不景气的内因与外因,并从操作层面提出了振兴逻辑教学几点建议。台湾真理大学蔡承志在以“通识教育的逻辑基础”为题的报告中,结合通识教育在台湾正得到更多重视的大背景,从技术和精神两个层面研讨了逻辑教学的基础性与重要性。此外,彭孟尧、郁慕镛、张建军、袁正校、李娜、瞿麦生、曹予生、陈爱华、张忠义、陈强立、杨树森、张晓光、赵艺、王仁法等在报告和讨论中分别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各层次逻辑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陆教育部统编高中教材《科学思维常识》的出版,引起了与会学者关注与好评。与逻辑教学密切相关的非形式逻辑研究,是会议的一个热点话题。袁正校认为,非形式逻辑属于逻辑应用范畴。大学逻辑基础教学应以形式逻辑为主,非形式逻辑为辅。武宏志则主张建立以对话为框架,以论证为核心,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态度为目标的逻辑教学体系。熊明辉建构了一个非形式论证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香港浸会大学陈强立以混合问题谬误的研判为例,探讨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相互关系。刘邦凡强调了非形式谬误分析在逻辑教育与普及中的价值。
二、关于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 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的兴起,是近年两岸逻辑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进展,鞠实儿发表“论逻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在阐述“逻辑学”是一个家族类似的见解以及逻辑研究的认知转向的基础上,特别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性,以及研究“跨文明说理”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郁慕镛剖析了由于逻辑思维传统的欠缺而造成的我国文化传统上的“模糊笼统”和“牵强附会”,论证了加大逻辑教育力度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与紧迫。王克喜探讨了逻辑发展与其所属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制约。郭永良探讨了“墨辩的社会功能”及其当代价值。翟锦程论证了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文化意义及其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参考作用。中正大学陈瑞麟讨论了殷海光应用逻辑从事政治批判及其对逻辑之于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的研究,表明了其对当代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的借鉴作用。吴格明论证了逻辑是科学和民主的共同基石、逻辑是知识创新的工具等观点。关兴丽、苏向荣探讨了“逻辑学对和谐社会中民主的支撑作用”和“政策过程论辩转向的逻辑意义”。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江春琦提交了“孙学思维逻辑之公理化系统”,体现了逻辑思维在孙中山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张小燕评述了张东荪关于逻辑在社会理性发展中不可替代价值的思想。瞿麦生从多方面论述了开展经济逻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傅殿英论证了在经济领域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都能大有作为。张建军指出在事关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逻辑应用研究,是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基本途径。他介绍的南京大学逻辑学科团队“逻辑与宗教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创新基地项目)的进展,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
三、关于逻辑学科各领域最新成果交流 朱梧槚做了题为“近现代数学系统相容性问题在无穷的数学与哲学层面上的研究”的大会主题演讲。赵希顺证明,对于最大亏度为k的量化布尔公式,其真假可以在非确定多项式时间内予以判定。中正大学王文方批判地考察了D.路易士和D.努特关于虚拟条件句的语义学,提出了对路易士语义学的修正意见,从而提出了一种更为充分的语义学并论证了其显著特征。杜国平给出了一个兼容经典否定、弗协调否定、构造性否定和变动否定的逻辑系统。周训伟讨论了新型离散数学系统。青年学者许涤非、刘虎、郭美云、冯艳、马洪建等分别提交了关于一阶逻辑与公式归纳证明、非单调逻辑、公开宣告逻辑、自由模态的摹状词理论、基于三值逻辑的认知逻辑系统的研究报告。
孙中原分析了中国古代逻辑从墨子应用逻辑、对象逻辑到墨辩元逻辑,再到诸子百家逻辑应用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中国古代逻辑从应用到理论再到应用的辩证运动。程仲棠就中国近百年来许多著名学者所持“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做了系统评述。郭桥讨论了汪奠基对中国逻辑史对象和范围的界定。田立刚论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先秦名辩理论推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张晴提出了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开拓、提高、总结和转折四个阶段的划分。王左立介绍了参加斯洛文尼亚“中国逻辑与中国文化”专题讨论会的情况。香港科技大学叶锦明以“先秦论辩思想的方法学分析”为题做报告,探讨了先秦诸子对于论辩之价值的三种不同的立场,阐释了中国古代思想在方法学上的水平。黄朝阳探讨了古代二“譬”——比喻和类比的区分标准。吴克峰论证了先秦易学逻辑对名辩逻辑中的推类理论的积极影响。香港公开大学周柏乔针对库恩“范式”理论出现后科学哲学家漠视科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问题的境况,强调对刘徽《九章算术》加以研究,可为知识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找到合理说明。
张家龙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的理论,并从现代逻辑的观点进行分析,体现了现代逻辑的“人体”对解剖古典逻辑的“猴体”的方法论价值。冯棉回顾了亚里士多德开创逻辑学以来演绎逻辑的历史进程,展示了现代演绎逻辑的现状与研究特点。何向东做了“归纳逻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通过评判以往理论的得失展望了归纳逻辑研究的前景。东吴大学米建国系统阐述了蒯因关于现代模态逻辑的思想,包括蒯因对于模态语境中的量化问题的基本态度、蒯因的弹弓论证以及蒯因对本质主义的看法。刘新文和张留华探讨了皮尔士对逻辑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马雷讨论了希尔伯特和阿克曼运用联合演算分析传统词项逻辑的意义及其缺陷。张燕京和刘叶涛分别讨论了达米特意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克里普克专名的严格性理论。张力锋考察了有关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郑伟宏评述了百年来国内外关于陈那因明体系的三种观点,以及东西方因明名著对《理门论》的误解及其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汤铭钧具体研讨了因明三支作法的推理模式。
中正大学彭孟尧试图就反事实条件句提出一种推论性(inferential)解释,即一种反事实条件句便意味着一种演绎推论。王健平批评了“内涵和外延是概念(词项)的两个重要特征”这个经典逻辑中的断定。陈晓华、贾国恒分别讨论了“逻辑全能问题”和“模态逻辑可能世界与情境”。逻辑悖论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讨论热点。桂起权评论了张建军提出的“广义逻辑悖论”与“悖论度”的观点,强调了把“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作为悖论构成要素的方法论价值,并认为辩证逻辑思想方法在解悖中具有根本性作用。刘壮虎认为,发现悖论意味着要修改前提(背景知识),而经过修改消除矛盾即意味悖论的消除,这本身是一个正常的纯粹形式逻辑的方法,与辩证逻辑无关。夏素敏和王习胜运用“广义逻辑悖论”与“悖论度”概念分别探讨了“反义务命令悖论”和“逻辑悖论研究的方法论取向”,刘伟则据此重新探讨了芝诺悖论的逻辑结构。顿新国提出了解决归纳逻辑“彩票悖论”的一个强贝叶斯型方案。任晓明研讨了“知道者悖论”,提出了一种博弈论的解决方案。黄展骥探讨了西方学界关于“自涉与悖论”的代表性论点及其自己的有关见解。王建芳论证了情境语义学解悖方案的思路与优势所在。熊明利用关系语义学建立了“说谎者不说谎”的逻辑系统。
桂起权以“辩证逻辑正在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为题,从辩证逻辑与悖论研究、辩证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形式化等方面,评述了大陆学界辩证逻辑研究的最新进展。李廉论证了辩证逻辑既是逻辑也是哲学、是二者的辩证统一的观点。马佩阐述了其关于辩证逻辑是逻辑而不是哲学的观点,并研讨了悖论的辩证逻辑公式和创立辩证逻辑形式化系统等问题。罗翊重阐述了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互补之根在于“在者”与“在”的互补的观点,并认为在与在者的混淆是许多悖论产生的根源。
邹崇理基于两个涉及“◇”的结构公设,确立了展现汉语灵活语序的范畴语法片断,并用自然演绎系统的方式加以构造。黄华新讨论了汉语隐喻理解的逻辑表征亟待解决的“词项内涵表征”和“跨域映射表征”这两个关键问题。中正大学王一齐讨论了取消会话隐含的两种方式,认为这两种方式可由不同的语言暗示短语来激活,而且它们是以SDRT(分段式话语表述理论)为基础的会话理论当中的工具。金立提交了“面向信息处理的汉语指代分析:SDRT视角”的研究报告。朱建平评述了蒙太格语法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潘天群从言语博弈群体中认知主体的三分认知世界出发,研讨了群体进行交流的基本条件。
香港中文大学王启义认为,逻辑学若要实现寻找和构造正确推论的原则,指导人们正确评价论证的目标,就必须实质性地涉及知识论,特别是知识论中的证成理论。晋荣东讨论了现代逻辑的理性观及其知识论根源。香港中文大学高基存讨论了社会知识论和传统知识论具有根本差异,并就目前在社会知识论领域发展最成熟的戈德曼求真主义知识论及其困难作了系统考评。张义生探讨了以“指令”概念为核心的求解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类型。
本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在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现代化,以及逻辑普及与应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长足进展,为我国逻辑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会议商定,第三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在台湾逻辑学重镇东吴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