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前者是现代社会发展有效的经济体制,后者是现代社会发展强大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概莫能外。所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保证。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实践起来也很不一致。因此,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这两个范畴,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当前急需解决的认识问题,切实推进其重要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
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这两个范畴,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它们不仅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地认识这种性质,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相互关系的前提。
第一,市场经济范畴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是指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必然被不同的社会所继承和应用,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同时又必须与不同社会制度相结合,从而构成不同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商品经济有广泛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则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向产品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它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们创造了市场。当人类社会有了市场,并伴随其充分发展,就使商品生产经营者有了最便利的交换彼此的劳动及其成果的场所和方式。在商品经济普遍化的社会里,市场经济具备了自动促进和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机制,产生了市场经济及其范畴。我国经济学家称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种精巧、有效、合理配置资源的办法和工具,至今尚无替代的好办法。〔1〕
我国的市场和市场经济,有相当久远的发展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和统一货币等政策,就是市场经济萌芽的表现。〔2〕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虽说商品和市场经济也曾有过多次发展高峰,但终究没有产生独立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市场经济,与同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市场经济相比,我们落后了一个时代。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一度限制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商品和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从而束缚了我们自己利用商品和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手脚。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的客人,当客人提出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时,明确地回答说:“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3〕这一科学论断, 不仅是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揭示了市场经济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从思想理论上廓清了我们自己和中外不少学者及政治家们长期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新原理,同时也表明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决心继承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遗产包括生产管理方式和方法,来尽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态度、无畏精神和驾驭能力。因此,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明确宣布的:“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4 〕如果承认市场经济的历史继承性,那就要承认个人、企业和公司等市场主体具有独立性,要求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具备完善的市场法规和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与惯例等;承认市场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就自然会分清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结合,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即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以共产党为领导,文化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三者都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思想道德范畴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是指思想道德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必然为各个社会所继承和沿用,借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同时必须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
简略回顾历史,就使人一目了然。中国古代曾出现过思想道德的文化繁荣,诸子百家的思想道德就影响至今。荀子的法制思想,孔子的仁爱学说,孟子的齐家治国理论,老子的道德经典,大多为中国和世界所公认,并为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所继承和沿用。可是,在中国虽有诸子百家的思想道德,唯有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德被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尊奉为剥削和统治劳苦大众的思想道德武器,表现出鲜明的相对独立性。
中国近现代出现过不少思想道德大家和流派,其中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和他的谦虚、宏伟气魄与全心全意致力于改造中国的精神道德风貌,尤为世人包括一部分外国的政治家和思想道德的伦理学者所推崇和敬仰。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说:“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这些东西已经为我们所继承和发扬。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孙文主义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5〕, 却具有鲜明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独立性。
从世界范围的思想道德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为例,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揭示和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和历史阶段以及人类自己的思想道德要求。如果说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它还只是一种科学,而到本世纪的前半叶,已经在它的指导下,在世界上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出现反复和曲折,但整个社会主义却在世界上日益壮大。这不只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而且十分清楚地告诉人们,一种科学的思想道德必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继承和沿用。同样,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象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那样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等,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当代中国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中国和世界上先进的思想道德的继承和沿用,同时又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必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创造出崭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蕴藏着许多积极和优秀的思想伦理,其中尤以儒家文化更加璀璨夺目。儒家文化的精华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以义为上;胸怀天下,尽忠为国;尊师重道,孝慈友荣;仁民爱物,群体合和;艰苦奋斗,勤劳节约;修己爱人,自强不息,等等。比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刚健有为、奋斗不息的思想品格;《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人生气概,肯定了中国人的独立人格精神;《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和“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观念等,都具有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6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念,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大的文化支撑点。
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不仅有丰厚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且又有鲜明的革命传统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精神和宗旨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美德的历史继承,又是传统思想美德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结合并得到了发扬光大的产物。正是这种精神和宗旨,造成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人生理想、伦理结构、思维定势、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不可低估的模塑作用。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更要弘扬人民大众的革命传统文化,并赋予它时代的新内容,努力塑造新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这正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第四,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不只表现为与不同制度的结合上,还表现为两者关系上的对立和矛盾。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社会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和矛盾性。就其差异和矛盾来说,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的趋利排他性同思想道德的自律利他性之间的矛盾。这种趋利排他性,是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的产物,即市场主体在其经营过程中,总是要以获得最大利润为最高目标。恰恰是这种趋利排他性是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腐败现象产生或泛起的内在动因。商品和市场经济的这些弊端和不足,当然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自律利他要求是相矛盾的。其实任何时代的思想道德,尤其是高尚的思想道德都是靠严格的思想道德自律来实现的。思想道德自律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在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关怀和帮助,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唯有思想道德自律,才能使外在的社会法律规范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动,才能在思想道德行为深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抗拒形形色色的物质与金钱的诱惑,不为名利所驱动,无私无畏,乐于奉献。这正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依据。〔7〕
从上述分析中,已使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都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且已被不同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人们所继承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思想道德的长足进步。但同时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两者的结合必然存在着差异或矛盾。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主体也会受剥削阶级思想道德的影响,自发地产生单纯追求暴利的目的和行为,以致使某些人头脑里的剥削阶级思想道德膨胀,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于脑后,甚至“不顾绞首的危险”攫取社会的公共财富,使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行为屡禁不绝,使社会风气呈现出只顾自己和个人,一些损害国家、坑民害民者有日益蔓延和增加的趋势。对市场经济中的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完全加责于市场经济,而是要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的性质,寻找有力的方法,加强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标准进行教育,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做到两手都要硬,这样就会逐步防止、减少蔓延和最终消除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因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而表现出来的弊端和不足。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就不能顺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社会主义新的思想道德的历史任务。
二
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即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其统一性和互补性就更加明显。
第一,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看,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首先是参与经济。从市场本身看,它是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达到的广泛性和市场对人们影响的深刻性是前所未有的。从市场主体看,全社会成员都是消费者,其中大多数成员又是生产者,即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谁离开了市场,谁就难以生存下去。从市场发育和成熟程度看,人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程度将是衡量商品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所达到何种发展阶段的基本尺度。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基本上是以此为尺度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和成熟程度都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看,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促使优胜劣汰,利用市场信号传输迅速,反映灵敏的特点,实现市场供求均衡;同时还要针对市场经济的弱点,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使它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参与经济的本质和核心是服务,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服务经济。既然市场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更广泛的经济关系,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所以这种广泛的经济活动深刻地反映着人们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人是服务者,同时又是被服务者。因此,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又是理性经济。现代市场经济都是一种理性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除去靠法律制约外,还需要靠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的理性来约束。从市场一般的行为规范角度来说,人们的市场行为要受一系列市场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如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从社会主义市场行为规范角度来说,还要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分配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这些市场规律作用的实现并能够成为人们的市场行为规范,完全是靠人们的理性力量来维持的。试想,在市场活动中,不论是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义利观,那么市场经济的运行将要成为怎样的一种局面是不言而明的。
市场经济也是有序经济。市场经济从表面上看好象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控制,不可琢磨,杂乱无章,实际上是非常有序的,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有序性,表现得更为充分和完善。市场经济是按照固有的规律有序发展的。但是,这种有序发展不是盲目的、自发的,是靠人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自觉认识、靠完善的法制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来实现的。就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说,在经济活动中,思想道德的力量——理想、信念、良知和人格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比法律管得要宽、管得要深,能起到法律起不到的作用,是法律的必要补充。所以,人们又习惯地把市场经济称之为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完善的法制和良好的道德风范,不仅使市场经济发展有序,而且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合理运行,成为社会系统中一个参与者最多,并形成严格自律和达到习惯遵守市场法制和市场道德的自觉人的庞大的教育体系。人类社会不经过这个系统的训练,是难以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的。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得还不充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因而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一些领域的思想道德失范,以及由此衍生的消极腐败现象,恰恰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伴随。
市场经济还是可控经济。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看,由最初的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通过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即宏观调控来调解和控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不足。目前各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以立法为基础的行政性措施等三种手段,主要用于解决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下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交替,效率和公平的冲突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除去上述几种手段以外,还有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精神要求,这些精神因素实际上也是一种调控,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调控。试想,市场经济如果失去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就会象脱缰的野马,很难驾驭了,那还何谈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
第二,从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的增长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必然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相结合,并形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的增长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8〕所以,只要在全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总是同物质基础相联系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地上升,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一条振兴中华、富民强国之路,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共同理想,必将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把思想道德建设置于更高的物质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活动、交往范围受限,在思想上往往具有依附心理,视域狭窄,方法简单、生硬,那种患不均而不患贫困的意识,长期束缚着人们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将有助于大大改变这种状况。人们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交往范围的扩大,使人们有了面向世界的宽阔眼界和广大胸怀;等价交换关系引出了社会平等观念和自由观念,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人的自主意识;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培育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创造能力、效率观念等新的文化思想;生产日益社会化加强着对人们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在市场经济法制化过程中会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和交往的扩大,将会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增添新的养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迅速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最好场所。市场经济不仅把劳动者素质作为基本的资源要素,而且看作是重要的动力源泉,因而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市场主体要懂得市场规则、供求关系、价值规律等,而且要求市场主体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觉的民主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和本质内涵,同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大课堂,脱离开这所大学校、大课堂,劳动者的素质很难迅速提高和达到先进的世界水平。
市场经济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思想道德面貌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市场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等价原则,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但这不是问题的本质和主流,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管理的逐渐完善,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些消极的负面效应是会最终得到克服的。
第三,从思想道德的地位与作用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会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把握思想道德的战略地位,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在21世纪进步和发展的未来命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为精神动力。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可行的经济模式,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保证和所提供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强与弱、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第四,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的统一和互补,又是一门新兴学科——经济伦理学的联结点、结合部。
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如何进行评价,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属于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又有属于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既没有脱离开经济行为的伦理规范的纯理论问题,也不可能有脱离开伦理问题的纯经济行为。这就为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经济伦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就自然地成了这门新兴学科的联结点和结合部。
经济伦理学是通过研究经济行为中的价值评价,调整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理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国外经济学家们的重视,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但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出版了《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的专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于1996年8 月在北京召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问题》研讨会,就经济伦理学的历史定位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研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学的进步开创了历史先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必将为经济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分析,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这两个科学范畴的内在统一性和互补性是勿庸置疑的,任何把其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三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两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更有相互统一的互补性,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思想道德建设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建设则是市场经济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那么,如何才能使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乃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第一,要实现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当前的首要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强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对此,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经验总结,邓小平作出了专门、系统的论述;党中央先后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所以说,如何使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基本理论和方针上已经解决。
然而,面对来势迅猛的市场经济大潮,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和广大的群众缺乏思想准备,至今尚未能正确认识,依然陷于“等同论”、“合理论”和“对立论”等认识误区中难以自拔。所谓“等同论”,就是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所谓“合理论”,就是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潮和消极现象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都是合法的。所谓“对立论”,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是根本对立的,搞市场经济就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以上认识误区,主要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因而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为一谈,将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完全等同于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道德价值取向;认为拜金主义、唯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党内不正之风、不正当竞争、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忽视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的内在统一性和互补性,任意夸大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必须认真地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地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的实际,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的内在统一性和互补性;清醒地认识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虽有市场自身的弱点和负面效应的影响,但绝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和不可克服的东西。一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民主与法制不完善以及精神文明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造成的;要清醒地认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是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这种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道德等几个方面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然也一定能够逐渐克服并最后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及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消极现象的。总之,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只有提高思想认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从“等同论”、“合理论”、“对立论”等认识误区中彻底地摆脱出来。这是实现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要实现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问题。
江泽民明确指出:“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9〕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 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实际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认识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制定出正确的具体的措施加以贯彻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能否实现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关键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一把手能否做到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亲自抓、两手硬。这已为张家港等成功的经验一再证明。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是否保持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作为衡量一个领导班子、一名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和基本依据,彻底改变领导干部中长期严重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为可有可无的不正常状况。
邓小平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他强调:“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10〕坚持领导干部的先进性要求,是全党全社会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条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不正之风,严重地损害了领导干部的形象乃至党的形象,严重地败坏了党风乃至社会风气,引起极大的民愤,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道德水准,不仅是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对自己的亲属、下属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一种表率和示范的作用,对整个社会风尚起着一种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对象应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领导干部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必须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好榜样。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正如江泽民和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要求的那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些事情群众能做,我们领导干部不能做。”〔11〕“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12〕总之,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好了,两个文明同时并举,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就有了根本保证。
第三,要保证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还必须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思想道德受到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道德规范正在建立;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强大冲击波,将经济领域的运行机制和道德规范拓展到各个领域,市场化、商品化、交换关系、利益关系对思想道德的侵蚀已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影响已反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应主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防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思想道德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否定市场经济及其思想道德规范,继续固守计划经济及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二是防止由于市场经济的正面作用对思想道德产生了积极影响,就任意夸大本来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调节的作用,将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作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而应用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由提倡集体主义转向提倡个人主义,忽视乃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但是,只要我们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经过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注释:
〔1〕董辅祁:《论市场》,《经济学动态》1996 年第11期,第1页。
〔2〕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6—7页。
〔3〕〔10〕《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177页。
〔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4页。
〔5〕《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11页。
〔6〕参见何庆良:《文明简论》,《光明日报》1997年1月4 日,第5版。
〔7〕参见卢培琪、韩民青、涂可国:《从焦裕禄到孔繁森》, 《光明日报》1996年12月7日,第5版。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3卷,第434页。
〔9〕〔11〕《人民日报》1996年6月24日,第1版;1996年1月17日,第1版。
〔12〕《求是》1996年第21期,第15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道德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