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板书设计形式种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课论文,形式论文,板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板书,是教师钻研教材后,在课堂教学中用简明的文字、线条等板演形式,向学生传输信息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独具匠心、形式优美、充满情趣的板书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根据不同的标准(如结构、内容、表现形式、语言运用等),板书设计可分成很多种类,如括弧式、分列式、综合式、单向式、文字式、表格式、提纲式、词语式等。自然课常见的板书设计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提纲式。按照教学内容和讲解顺序,提纲挈领地抓几个关键词(或图),用关键词(或图)来突出重点。如第四册《空气》一课,板书的设计,一是应体现教材的层次性。首先通过多种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二是逻辑性和连贯性。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实验手段才能觉察到,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后,才有可能进一步通过观察认识它的物理性质。三是科学性。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认识程序。板书设计可抓住教材中的“找”和“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及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板书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其板书设计如下:
二、表格式。在比较事物的异同时,如果教学内容是明确分项的,可采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如第四册的《鸽子和鹰》,在学生观察后说出鸽子、鹰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时,教师有目的地按一定的位置用书写的方法把内容分类,引导学生比较鸽子和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后,整理、归纳出如下表格,为《鸟》一课的学习做好辅垫。
三、词语式。如第十册《消化器官》的板书设计:
1.组成: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2.消化过程:
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牙齿咀嚼 胃蠕动
唾液消化 胃液消化 胆液
胰液
肠液
通过几个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如牙齿咀嚼、胃蠕动(属于物理消化),唾液消化、胃液消化(同属于化学消化),简明扼要地将消化过程板书出来,把复杂的消化过程化繁为简,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记忆。
四、线索式。自然课中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如地质变化),教师可以教材提供的时间、地点、事物等线索为主线,将变化发展的过程逐步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板书形式在高段自然课中常常使用到。如第十一册《卵石的形成》,课文提供了三条线索:一条是地点线索(上游、中游、下游)。另一条是从上游到下游岩石和卵石的形态线索。第三条是卵石形成过程中岩石的风化作用、河水的搬运作用和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我们可以依据这三条线索,尽可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脉络,使简洁明快的板书形式更好地为学生的逻辑推理服务。如以下的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从纵横向看,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体现了教材思路的清晰性,为学生理解、回忆知识提供了较好的线索。
五、括弧式。事物之间从属关系分明的可采用括弧式。这种板书形式十分清晰、明确,所以在自然课中常常用到。如第十册《食物的营养》的板书设计就可采用下面形式:
六、板画式。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板书不仅需要用文字来表述,有时还可配之以图画、色彩等。教师边讲边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形态、结构等用线条图画出来,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如第一册《砂和粘土》,结合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这一特点,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形象板书:在“砂”字下面画许多的小圆圈,表示砂的颗粒粗,画一系列小圆点,表示砂石不能搓成条;在“粘土”字下面点许多小点表示粘土粒细。画1泥条,表示粘土能搓成条。其板书如下:
由于小学生区分事物主次特征的能力较差,教师应抓住砂和粘土的形态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板书设计,不但保证了观察的质量,而且有助于逐渐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这种结合小学生特点的板画式板书设计,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妙趣横生。
以上是自然教学板书设计中几种常见的形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一定拘泥于这几种形式,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板书形式来增强教学的效果。
标签:板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