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工业联系及协调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城乡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基于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和企业与区域调查,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次,分析了我国城乡工业联系的强度和产业特点、企业间联系的型式和联系对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作用,讨论了城乡工业联系的影响因素和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城市工业 农村工业 联系 协调发展
分 类 中图法 F29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城乡二元工业化的独特道路。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我国农村工业产值达到38933.3亿元〔1〕,从业人员达到7300.5万人,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9.88%提高到49.5%。但由于我国城乡工业具有不同的体制特征和发展条件,使得工业化进程中二者间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加剧,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决定和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拟以联系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城乡联系是工业化和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古尔德认为,城乡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人、商品、技术、资金、信息和思想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1]。罗德耐里将一个区域系统内的城乡联系分为物质、 经济、人口移动、技术、社会作用、服务和政治行政组织等七种[2]。 昂温将城乡流转中的各种要素分为联系、流和相互作用三个层次,其中“联系”可用“流”来测度,而“流”又与不同人群、地方和事物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3]。
基于城乡联系,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工业化战略。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实际就是“城市工业化”导向战略。利普顿对这种自上而下发展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将其称作“城市偏向”[4]。 与刘易斯相反,斯多尔和泰勒提出,为使发展更公平,自上而下发展应与自下而上的方法结合起来,应以农村为中心,以小规模和适宜技术为基础[5]。费孝通教授认为,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小城镇, 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网络,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6]。
我国城乡联系在改革前后具有不同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城乡隔离制度,各种政策严重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城乡联系主要表现为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的兴起,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改变了城乡联系。从联系的内容上看,在原来农业与城市工业联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从联系的方式看,在原来计划联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市场联系。由于城乡工业联系、市场联系具有与工农联系、计划联系不同的性质,它们更加直接、紧密而又富于竞争性,因而大大增强了城乡联系的频率、强度和复杂性。
由于城乡工业之间存在多种物资和信息“流”,并通过劳动力与资本、销售、采购和服务等途径而相互作用,因此对城乡工业联系的研究,可以从“流”的分析和“相互作用”的分析两个层次进行。前者适用于产业层次,可考察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流量和产业分布特征;后者适用于企业层次,可考察城乡工业企业相互作用的类型和方式。在研究方法上,前者可依据城乡经济投入产出分析;后者则主要借助企业和区域的问卷调查与访问。
2 城乡工业联系的投入产出分析
2.1 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流量分析
投入产出联系是城乡工业间各种“流”的综合体现。本文计算的基础是陈锡康等编制的中国城乡经济投入产出1987年表[7]。 表1 是根据1987年和1992两年份我国城乡经济投入产出联系的流量值,计算的城乡工业投入联系和产出联系的流量份额情况。由表可见:
(1)农村工业对城市工业投入联系和产出联系的依赖性较强, 对其自身循环的依赖性较弱;城市工业则对农村工业的依赖性较弱,对自身循环的依赖性较强。但城市工业提供的投入份额和产出份额对城乡工业均占绝对优势。
表1 我国城乡工业投入联系和产出联系的流量份额
Tab.1 The flow shares of imput and output linkages betwwn urban and rural industry
注:(1)1987年数据根据文献[7]P.306~307计算,本表仅计入了物质生产部门,投入流量份额系部门投入流量占总投入流量的比重。产出流量份额为被一部门消费的流量占总产出流量的比重。(2)1992 年数据根据RAS法推算, 计算时中间产品列向量和中间投入行向量是根据1987年的相应比例推算的。(3)i代表投入联系,o代表产出联系。
(2)城乡工业联系在城乡经济联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流量占城乡经济总联系流量的比重,1992年达到61.86 %。说明伴随城乡工业化的推进,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已成为城乡经济联系的主体和核心。
(3)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壮大, 它对其自身循环的依赖性趋于增强,对城市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依赖性趋于下降,城市工业则呈相反方向变化。在产出和市场分布方面,农村工业所提供的份额扩大,城市工业所提供的份额缩小。
(4)上述特征说明,城市工业和城市经济是80 年代中国农村工业高速增长的主体投入来源与市场来源;而伴随着农村工业的快速增长,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总体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加,农村工业在城乡工业联系中的作用迅速提高,而城市工业和经济对农村工业和农村经济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其结果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由城市主导型向城乡综合型转变。
2.2 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产业特点
由于各个部门的技术性质和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各异,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表现在各个部门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兹将i部门对j部门的投入联系视作生产联系(PL[,ij]),将i部门对j 部门产出的消费联系视作市场联系(ML[,ij]),同时考虑生产联系中直接联系(PL[,aij] )和完全联系(PL[,bij])两方面影响,分别计算城市不同工业部门对农村工业的联系影响和农村工业对城市不同工业部门的联系影响(表2)。 可以看出:
表2 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产业分布(1987年)
Tab.2 The distribution of imput--output linkages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sectors and rural industry (1987)
注:(1)本表根据文献[7]P:305~542计算。PLa为直接消耗系数,PLb为完全消耗系数,ML为分配系数,r代表农村工业,i,j代表城市工业部门。(2)农村工业结构比重为乡村两级, 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8》。
(1)金属冶压、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电力蒸汽、 造纸文教用品、机械工业、食品制造、煤炭采选、电气机械和石油加工等城市工业部门对农村工业的生产投入联系影响较为突出,是农村工业的生产依附型部门。这10个部门合计的中间产品占农村工业总投入的84.43%, 生产单位农村工业最终产品,要求这些部门的完全投入额均在0.03单位以上。
(2)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压、电气机械、 造纸文教用品、食品制造、建材制品、缝纫皮革、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设备、煤炭采选、电气机械等城市工业部门对农村工业的产出市场联系影响较为突出,是农村工业的市场依附型部门。这11个部门合计对农村工业总产出的市场贡献占22.98%,占全部城市工业总贡献的75.95%。
(3)建材制品、木材加工家具、炼焦煤气、机械修理、 缝纫皮革、金属制品、机械工业、电气机械、造纸文教用品、纺织工业、金属冶压、交通设备、电子设备等城市工业部门,受农村工业生产联系影响较为突出,除电子设备外,这些部门总投入中农村工业中间产品均占10%以上,除造纸文教用品、纺织工业外,这些部门形成单位最终产品所需要的农村工业完全投入额均在0.3单位以上。 这些部门可称为受农村工业生产影响型部门。
(4)金属冶压、炼焦煤气、电力蒸汽、非金属矿采选、 煤炭采选、金属矿采选、造纸文教用品、化学工业、纺织工业、木材加工家具、仪器仪表等城市工业部门,受农村工业的市场联系影响较为突出,这些部门中农村工业消费的市场贡献份额均在10%以上,我们将这些部门称为受农村工业市场影响型部门。
(5)综合以上四方面联系影响,结合城乡工业结构特征, 可以将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的产业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较强的不平衡性。除金属冶压、纺织工业、造纸文教用品三部门城乡工业彼此间生产和市场双向联系影响较强之外,其余部门的联系影响在城乡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②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生产和市场双向联系影响较大的部门较多,且主要集中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支柱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部门,如冶压、化学、纺织、造纸、食品、电气机械、交通设备等。③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生产或市场单向联系影响较强的部门中,能源工业和机械工业主要表现为生产联系影响,一些制成品工业,如建材、缝纫、金属制品则主要表现为市场联系影响。④除煤炭采选外,资源型采掘工业以及木材加工家具、炼焦煤气、仪器仪表、机械修理等城市工业部门对农村工业的生产联系和市场联系影响均较弱。⑤除石油工业、食品工业外,其余城市工业部门均受农村工业较强联系影响,其中炼焦、冶金、木材加工、造纸、纺织等部门受农村工业生产和市场双向联系影响较强。⑥受农村工业生产或市场单向影响的城市工业部门较多,其中以建材、金属制品和机械类工业为主的重型加工部门受单向生产联系影响较强;而以能源、采掘工业为主的重型采掘与原材料工业则受单向市场联系影响较强。
(6)上述特征表明, 农村工业既对城市工业尤其城市传统支柱工业部门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中间产品制造业倾向,它既是城市采掘与原材料工业和资本货物的重要消费者,也是城市加工部门重要的投入者。根据最新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农村工业产值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8.2%,纺织业占6.0%,食品加工业占4.2%, 金属制品业占4.2%,普通机械制造业占3.8%,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占3.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3.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占2.9%。与1987年相比,农村工业结构虽更为均衡, 但以轻纺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主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基于城市工业的中间需求和资源供给而兴起的农村工业,一方面为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投入基础,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本已十分严重的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供给的短缺。
3 城乡工业联系的企业分析
3.1 联系型式
城乡工业企业联系及其对中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影响已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8.9]。根据我们对河南省178家农村工业企业的调查[10],参考已有的研究[8.9.11],可以将城乡工业企业联系按紧密程度和组织方式分为三种型式:市场型、网络型和一体化型。
市场型联系指城乡企业间的运营接触以市场交易为特征。如城乡企业间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购买、技术转让等。一体化型联系是将市场交易完全内部化而代之以行政等级管理,是企业联系的最紧密形式。如城乡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与合并等。网络型联系则是既非市场交易、又非行政管理而介于市场型与一体化型联系之间的一种联系形式,它通常指企业间的合作和互利关系[12]。如覆盖城乡的企业集团、企业群体,城乡企业合作建厂、合股经营,城乡企业间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协作、生产和营销协作、“分包生产”等。
上述三种联系理论上均能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起协调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却有所不同。在完全竞争下,市场型联系的协调作用最有效率;在市场不完善或不完全竞争下,一体化型和网络型联系的协调作用则能弥补市场型联系中的许多“无效竞争”。在我国城乡工业企业联系中,市场型联系占绝对优势。但由于城乡要素市场分割、市场机制很不完善,城乡工业的分工协调需要大力发展网络型和一体化型联系来弥补。研究表明,城乡企业间的非市场联系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东部都市连绵区已有一定发展[8]。但就全国总体而言, 企业的市场型联系还很不稳定、信息成本很高,而较为紧密的一体化型和网络型联系非常薄弱。据统计,1992年全国乡村两级以各种方式联营的企业仅有43688家,就业人数418.64万人,产值1446.63亿元,占乡村两级相应总量的比重分别仅有2.86%、8.09%和12.28%。这表明, 现阶段中国城乡工业的分离发展还十分严重,协调程度还很低。
3.2 企业联系对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效应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型联系是通过竞争分工发挥协调作用的,一体化型是通过行政等级管理发挥协调作用的,而网络型是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协调作用的。在体制转轨时期,增强企业间的这三种联系,可以对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产生三方面效应:
3.2.1 扩散乘数效应 企业联系可以显著增加交易机会, 扩大交易规模,节约交易的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因而对资源配置具有显著的扩散乘数效应。对于农村工业,与城市的联系不仅能够改善其生产要素的来源和质量,而且有助于利用聚集经济效益实现其循环累积增长。对城市工业,联系扩散乘数效应可促进企业的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和多样化经营,扩大企业的联系空间和生产规模,有助于确定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在产业中的战略地位。
3.2.2 整合协调效应 通过企业购销关系、承包合同、 外围协作等形式,一方面可以纠正扭曲的市场信号,改善市场竞争秩序,减少城乡工业的对抗性竞争,促进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产业组织环境,促进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利用,减少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增强农村工业对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参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城乡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克服企业关系组织松散的弊端,提高大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城乡工业的组织效率,为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农村工业结构合理化提供组织依托。
3.2.3 优势合成效应 联系使系统具有整体性功能, 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通过系统整体性功能将资源优势、潜在优势、局部优势合成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优势和整体优势。企业调查表明,通过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管理技术和专门知识的转让等有形和无形联系,城乡工业均可以提高其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整体实力,降低企业成本或者促进产品的别具一格,从而增进企业竞争优势。联系既可加快人力资源和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新市场的开发,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可以改善企业的组织管理,推动企业组织创新和内涵式发展。
4 联系因素与协调发展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日益增加的城乡工业投入产出联系和落后的城乡企业组织联系的尖锐矛盾。一方面,工业化由城市主导型向城乡综合型的转变,客观上增加了城乡工业在投入产出联系方面的相互依存性,它要求城乡工业应在竞争与合作的高效率水平上实现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落后的城乡工业企业组织联系却导致了城乡工业的低效率竞争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我国改革与发展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1 经济体制
企业联系在不同的体制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联系行为[13]。在计划经济占主导的过渡体制下,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受行政计划的控制,农村工业又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而城乡工业企业间的联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城市工业寻求与农村工业联系的利润增加和企业成长的动因较弱,从城市工业方向所发生的联系是被动的,行政压力和大量的非正式因素(如个人关系)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8]。 与城市工业相对照,农村工业因受市场机制的支配,其寻求城市资源和市场的愿望则非常强烈,但受组织能力和信息的限制以及城乡分割和社区分割的限制,它与城市工业很难开展有机的分工协作。结果,城乡工业产业联系和企业组织联系很不协调。90年代初期以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和程度迅速扩大,市场日益成为企业联系变化的主动力。利润增加、企业成长和提高市场份额开始成为城乡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此体制下,城市企业才逐步真正获得了扩展外部联系、并将一些重要外部联系内部化的激励,城乡企业联系效应才得以有效发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工业联系之所以较为紧密,市场型联系相对较为稳定,一体化型和网络型联系比较发达,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自东部向中西部的区域化推进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努力消除因素和市场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自然分工协调作用,是我国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根本条件。
4.2 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战略
在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地方政府具有对不完全的计划和不完全的市场进行衔接、对中央宏观调控进行市场化调整以及在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中进行制度创新等特殊功能[14],因而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战略会对区域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其中,“城乡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影响非常突出。以巩义市为例,早在80年代中期,该县就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并针对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状况,积极与城市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联系。通过寻找合作对象,建立协作关系,开展横向联合,既成功地引入了大量技术、人才和资金、项目,还与城市联合兴办了许多技术水平较先进的企业,从而有力促进了城乡工业联系的深化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因此,确立“城乡经济一体化”战略[15],将农村工业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尤其是纳入整个工业经济体系,综合规划二者的结构,实施一体化发展管理,加速二者的横向分工与纵向一体化,应作为国民经济工业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4.3 企业素质与活力
互补互利是企业分工、协作、联合的重要源泉。而互补互利的实现则依赖于企业的素质和经营活力。就企业活力而论,由于城乡企业产权与经营机制的差异,农村工业企业的活力相对较强,对联系的要求较为突出。而城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营行为虽已逐步为市场机制所主导,但由于受企业产权制度的约束,其经营活力目前尚不充分,对待城乡工业联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如农村工业。就企业素质而论,农村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素质好,与城市的联系比较广泛紧密;而农村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企业素质较差,与城市联系就比较稀少。因此,要增进城乡工业联系,一方面要通过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城市企业活力,提高产业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经营机制的完善,人力资本的开发,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的提高,优化企业市场行为,增强农村工业素质。
4.4 城市影响力、结构高级化水平和农村工业区位
城乡企业联系也深受城市影响力、城市工业结构和农村工业区位的影响。城市的综合影响能力越大,结构高级化水平比较高,其周围地区的农村工业就愈能从城乡联系中获取发展机会,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城乡工业就易于协调发展。因此,对于城市工业,应积极提高结构高级化水平,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提高其产业组织能力和联系协调能力;对于受城市经济影响大、地理区位较优的农村地区,应充分利用城市经济优势,加强与城市经济的联系,大力发展与城市的纵向与横向分工。对于受城市经济影响小的边缘农村地区,也应加强与城市经济的联系,积极提高农村工业素质,努力占领与扩大外部市场,促使其纳入整个工业经济体系。
A STUDY ON LINKAGES AND HARMONIS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DUSTRIES IN CHINA
Miao Changhong(Department of Geography,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Since 1979,the fast growth of rural industry in China hasbrought about the unique dual industrialization of national e-nconomy.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realize harmonis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dual industrialization.Based on the input-ouput analysis of chinese urban-rural economy and thequestionnaire surveys on som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rural area,the paper analyses the natures of urban-rural industrial linkages,their effects on promoting the harmonis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du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primary factorsaffecting them.Finally,some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 urban industry.rural industry,linkages,harmo-nise development.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501007)。承蒙曾尊固先生、李小建先生热情指导,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7-07-10,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04-14
注释:
〔1〕本文的农村工业包括乡镇及其以下的各种所有制工业, 如乡镇与外资合营企业、与城市联营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