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骗:青年集体狂欢节的新主题_网络恶搞论文

网络欺骗:青年集体狂欢节的新主题_网络恶搞论文

网络恶搞:青少年集体狂欢的新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恶搞论文,青少年论文,集体论文,主题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2006年诸如上海卫视“我型我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央视“梦想中国”之类的全民造星运动把中国青少年带进了狂欢的沸点,那么2007年中国青少年娱乐的焦点已渐渐被“网络恶搞”所取代。所谓网络恶搞,是指恶搞一族利用PhotoShop、Premiere等图片、视频编辑技术,借助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通过模仿电影画面、改动歌曲歌词、改变角色的形象与命运等来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创作形式,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亚文化。它体现了“无厘头”文化张扬个性、反讽社会、颠覆经典、蔑视权威、解构传统的自由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现实性和幽默感。网络恶搞最初由日本传入台湾,再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扩散至内地。网络恶搞主要包括文字类网络恶搞、图片类网络恶搞、影视类网络恶搞、音乐类网络恶搞、游戏类网络恶搞,等等。目前,“网络恶搞”正借助于日新月异的IT技术和网络传播的高速公路大有在2007年不断蔓延之势。

一、青少年追捧网络恶搞文化的缘由

(一)网络心理学视角:自我表现,网络成名

在网络心理学中,学者们把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称作印象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网民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一些网民经常有意识地去按照一定的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印象,以达到网络成名的目的。青少年则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通过诸如网络恶搞的极端方式,博取受众关注,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和表现欲望。诚如网络社会学家所言,互联网以其“低门槛”性给每个青少年都提供了一夜成名的机会,他们使尽浑身解数以求一夜升天的快感。在网络恶搞过程中青少年们不需要考虑人伦关怀、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崇高的道义负担,不追求修辞、构思的技巧,只求展现自我,最大限度地被人欣赏。最典型的是,网友于某(26岁)借助其恶搞作品《无间道之萨达姆秘史》在网络上迅速窜红;广东大学生“后舍男孩”从成名的市场缝隙中独辟终南捷径——借助恶搞网络视频,使用有别于正统的夸张风格,吸引网民眼球,同样一举成名。当然,也有人说恶搞一族借此成名的手法太俗气了,偏离了主流文化的方向。但笔者以为,虽不能说他们是“大俗即大雅”这一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更不好说他们是一场“勇敢者”游戏的成功典范,然而他确确实实成名了,还受到了青少年的疯狂追捧,他们通过网络自我表现的方式迎合了广大青少年网友的“自我表现”、“反智主义”和“逆反心理”。大部分网络ID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有思想的青少年,在IT业急速狂飙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已经和他们的上一辈产生了显著差异,当代青少年比他们父辈更有个性、更有主见,他们不再人云亦云,他们甚至振臂高呼“后喻时代”的到来。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存在问题,充分折射出当代部分青少年过于追求自身价值、自我满足、急功近利的病态网络心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从道德的网络社会作用与社会约束力来看,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当事人的责任感与道德意识下降,“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甚至“恶名越大越有影响,效果越好”,就像中国的明星在网上被骂的越凶就越红,身价就越高,因此,许多青少年不考虑行为的社会影响与社会后果,恶搞不止。

(二)大众传播学视角:精神需求,娱乐至上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有其大众传播学基础,借助网络传播的“恶搞”现象当然也不例外。美国学者赖特认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娱乐。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1)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环境监测: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3)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样的反应;(4)提供娱乐:这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恶搞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娱乐与消遣功能,青少年在“恶搞”过程中自得其乐,受众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娱乐是人类的天性,属于人类精神追求的范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压力与困惑增多,网络恶搞的出现为青少年提供了缓解学习紧张心理、转移和释放不良情绪的新途径。网络恶搞似乎已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共同话语,它给青少年一种期盼、一种依赖,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一种愉悦感。当然,大众娱乐不等于流俗媚俗,娱乐要讲究健康与品味。

(三)哲学视角:颠覆经典,解构传统

席卷全球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倡导标新立异、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反讽社会的自由精神。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主张以“解构”的“战略”颠覆传统本体论固有的二元对立,主张取消本体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多元性反对同一性,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取代确定性,用边缘性与破碎性取代中心性,他们把同一性思维视为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非整体性”、“非中心性”、“不确定性”,等等,以非理性即否定、消解、颠覆等功能性的因素来反对理性主义。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反主流、反权威、反中心、反理性的,是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也是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随着网络的发展,青少年上网群体的扩大,一种后现代的无厘头现象迅即充斥其间。这种被某些人斥为浅薄、浮躁、无聊、庸俗的网络恶搞作品,在青少年眼里正是对正统和主流的快意反叛,是对那些“迂腐虚伪”、“墨守成规”、“崇高的主流和正统”的决裂和抗拒。青少年又具有求新、求异、求变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大量的网络恶搞作品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心理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得到急速膨胀。

后现代主义哲学观正日益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由此导致各个领域的“异化”层出不穷,网络恶搞也可以说是这种哲学观的典型体现。

(四)经济学视角:成本低廉,商业诉求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眼球经济”已成为“文化新人类”们获取经济利益的新模式。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产业——恶搞经济。所谓恶搞经济,是指恶搞一族利用网络传播一些吸引网民眼球的文字、音频或者视频等形式的作品,从而给网民带来愉快消费体验的、具有浓郁商业运作色彩的经济现象。由于网络恶搞文化是采取大众化的创作形式来凝聚人气,且制作成本不高,这些特点恰恰符合了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商业诉求需要,所以,恶搞文化发展成为恶搞经济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例如,恶搞黄健翔先生世界杯解说词的手机彩铃,为网站经营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据报道,该彩铃下载带来的利润目前已超过数百万人民币,获利的网站老板当然不会亏待那些恶搞一族。面对着这样“双赢”的局面,再加上强大的市场推动力,恶搞在未来肯定会越来越流行。诚如知名学者马克·哥劳蒂所言:“越是大的集团公司,就越是会对‘网络恶搞’持袒护或者宽容的态度,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能够让受众或者是消费者提交自己的内容和观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持续互动,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知度也会水涨船高。”

(五)文化社会学视角:社会进步,文化失范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理想信念教育苍白无力,导致青少年的叛逆精神与人格。时下,这种以网络恶搞为代表的塑造“草根”为乐,对精英文化的反叛,对传统审美文化的背离的趋势,也许正在或即将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文化。青少年网络恶搞可以视为当代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敢于张扬自己的文化品性,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这样的表现和张扬在充满自我认同的同时,应当充分尊重主流文化价值理念,尊重大众的文化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空前的体现。例如,许多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文字类恶搞作品来抨击某些官员的腐败,折射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所以看似简单的网络恶搞现象却蕴藏着无限的文化价值传播。然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旧的文化范式趋于瓦解,新文化范式的建立和完善又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失范,由此产生了社会评价体系十分混乱,各种怪异的观点和行为都有人理解甚至支持。目前,青少年网络恶搞之风呈泛滥之势,其中有部分恶搞作品正践踏着社会信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红色经典不断遭到“恶搞”,许多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名人和精神偶像被一再调侃丑化,主流的文化被推向卑微和浅薄,网络恶搞正冲击着文化的底线,民族的传统美德难免阵痛。其中最典型的是诸如网络文字类恶搞:“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因为被绊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是因为炸药包上粘了双面胶而牺牲的”。如果继续任由类似于挑战民族文化底线的网络恶搞之风蔓延下去,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绵延发展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所以,如何针对青少年做好网络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工作,重新构建大众接受的新文化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此外,从学习与模仿、流行与从众的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步民主化、受众对传播参与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国家所具有的在媒体上讽刺、嘲笑与挖苦领导人与明星的传统将传入我国,而且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民主意识对此一向持宽容态度。这些社会现象会直接或间接地被我们的青少年所认同、模仿、追捧,甚至创新,反映在恶搞作品上,便会形成一种流行趋势。

二、网络恶搞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寄生于互联网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可以让青少年平时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变得和谐有趣;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发挥文化的调适功能;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和发挥创造力,促进青少年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它可以促进青少年主体性发育和个性的张扬;网络恶搞用独特的视角增强青少年对人和事的理性思考,等等。然而,网络恶搞消极影响是显著的。

(一)网络恶搞易导致青少年道德观的异化

网络恶搞导致青少年自我玩味,自我矫情,自我迷恋,一味追求游戏性、娱乐性和感官效果,却缺乏一种精深与博大,少了一份人文精神以对抗平庸与低俗,网络恶搞改变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结构,这是网络恶搞最致命的弱点。例如,在网络中居然出现了诸葛亮吃“伟哥”,林黛玉穿着三点式的恶搞图片。此外,很多青少年完全是出于成名动机或者商业利益的诱惑而成为恶搞一族。很多青少年把名利当成生活的终极追求;把金钱当成了财富的唯一象征、学习和工作的唯一目标、人际关系的唯一纽带。对人类发展影响甚大的文化与知识则被淹没在功利主义的滚滚大潮中,它使得整个社会文化逐步走向商业化、世俗化。人的知识和技能竟然也成了能卖上好价钱的“道德包裹”中的商品和财宝,他们被彻底异化为欲望的奴隶,成了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者。所以,青少年在名利的诱惑下,最终收获的是人格的丧失和道德的异化。

(二)网络恶搞易导致青少年人文情怀的消解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充满诱惑的世界,网络恶搞作品中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均可找到藏身之地,“草根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大显身手,从而导致一些低俗的网络恶搞作品在网上大肆传播,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非深思不能达到真正感悟的境界。但是,时下流行的网络恶搞作品给青少年的人文情感以空前的消解,大大削弱了青少年人文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随着观念的改变。青少年们似乎很难再理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尽思念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百般凄苦。在网络恶搞的世界里,视频的剪接与快餐式的大白话文字都可能使青少年对人文情怀的理解变得肤浅。沉默时的反省,孤寂时的深思,对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等等,似乎都变得遥不可及。仅以文字类网络恶搞为例,很多青少年网络写手们那些无厘头的白话表达,很难给读者留下任何深情的回味。更有一些所谓的“网络恶搞美女作家”则高举“用下半身写作”的大旗,创作所谓的“体液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肤浅,没有丝毫的人文情怀可言,所有这些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许多专家竭力反对恶搞文化名著与文化名人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探讨

(一)个人预防:强化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是一种以自我警醒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首先,青少年必须利用互联网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自觉地探寻和完善参与网络恶搞的健康心理特征;其次,倡导青少年道德自律意识。青少年要增强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既要看到网络恶搞有利的一面,也应认识到网络恶搞的消极影响,要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都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努力使自己的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再次,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会判断网络信息的价值,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技术。

(二)社会预防:完善网络法观

政府要尽快完善现行的网络法观。由于网络恶搞是近来刚出现的新生事物,因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恶搞作品内容的控制领域还存在规范真空。笔者以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不同类型网络恶搞作品的分级标准,加强对恶搞作品的审查工作,加大对不法网络恶搞作品的惩罚力度。同时,完善网络法规一方面可以规范全体网民的网上言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网上言行立法,保护青少年不受有害信息侵蚀。通过立法明确网民网络言行自由的权限,个人的网络言行自由不能建立在践踏民族文化、颠覆政治信仰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于那些还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各级学校应当重视网络法规课程的开设,网络法规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青少年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力。

(三)网络预防:加强技术监控

完善网络监控体系,使用“绿色”过滤软件,及时删除不良网络恶搞作品。对于那些反动、挑战民族文化、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恶搞作品予以迅速审查并加以堵截和封杀,在技术上实现第一道净化。此外,网站经营者都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以社会道德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去创作和传播恶搞作品,不能光顾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对恶搞作品文化内涵的把关,大兴文明办网之风。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督与管理,认真审视现行管理办法,力争拿出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措施,努力在技术上减少和控制低级趣味的网络恶搞作品的传播。

总体上看,网络恶搞使青少年在虚拟社会中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现实中的压抑荡然无存。于是,在真实世界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经典、权威、制度等,都在网络恶搞面前被充分淡化,文化又一次被彰显着自由和平等的精神。然而,伴随着青少年集体狂欢的开始,部分网络恶搞作品确实对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文情怀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不良后果的产生有其文化、心理、哲学等方面的复杂原因,但只要我们科学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学会理性地把握与控制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网络恶搞的危害是可以防范与消除的。

标签:;  ;  ;  

网络欺骗:青年集体狂欢节的新主题_网络恶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