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事论文,地理论文,作用论文,材料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今世界信息瞬息万变,而地理教材却常常落后于形势。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紧扣教学大纲,依据教材精心备课;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地理新信息、新动向,有计划、有目的地补充有关地理的时事、事实材料和信息,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地理时事材料主要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电视、读报纸与杂志、听广播等方面。从信息资料的类型上,可归纳成以下几类: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地理领域的新发现、新动向;③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方面有关地理的新材料。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的补充一些时事材料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地理教材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我们的课本内容却常常是数十年不变、相对稳定的,但课本中的许多地理适应信息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就我国工农业产品的各种数据而言,每年国家统计局都要颁布新的的统计结果,如果能在课堂上用这些数据材料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不但可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信息,还能使学生感悟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因此,时事材料的补充是必要的。
应用时事材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与其他各门课相比,有其独特性。由于不正常的升学教育的影响,使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副课,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地理教学的质量很难保证。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倾向,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自觉性,是地理教学的关键。而时事材料的应用则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一节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课堂上结合天气预报的内容进行讲述、分析,让学生在生活、娱乐中去感知地理信息;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这一事实,把西安晚报上“烤肉摊上的木炭从何而来?”这一追踪报道介入地理教学。如西安有30余个出售木炭的网点,一个点每月出售木炭10吨,木炭与木材的重量比是1/10,让同学们自己计算仅西安的烤肉摊每年烧掉的木材量。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
恰当的插入时事材料,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从培养人才来说,更应对课本知识做必要的时事材料的补充。
我国在哈尔滨建立的第一个垃圾供热站报道的插入,使学生在学习工业三废处理措施上,开阔了眼界,并使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而向学生补充介绍世界蓬勃发展的“硅谷”——如日本的九州岛、美国的旧金山、德国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法国的安蒂波利斯、加拿大的渥太华、我国大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从众多的例子中体会到新兴电子工业的布局取决于知识、技术、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等。
及时补充时事材料,使德育教育更生动
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的原因分析的补充讲解,除了自然原因——厄尔尼诺现象;而人为原因:滥砍滥伐森林,造成长江流域85%的原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30万km[2]上升到56万km[2]);围湖造田、填湖造陆使湖泊面积数量锐减(如湖北的湖泊由50年代的1066个,减少到309个;湖泊面积也相应由8300km[2]减少到了2556km[2]),大大降低了分洪能力。这些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了掌握好水量平衡原理和水循环规律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由衷地感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再如,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答记者问时强调“一个基础、三个转变、五个改革”的经济发展目标,其中这个“基础”就是粮食生产。这一时事材料的引入对学生的加深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用时事材料,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地理基础知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又能通过日常生活、娱乐过程中的事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