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教学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帆[1](2021)在《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高一物理学习兴趣研究》文中认为新高考背景下,以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为依托,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兴趣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在教学层面上,添力于新高考改革的顺利推进,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遴选贡献薄力。采取质性结合量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梳理得到理论基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整理得到真实数据,适当运用访谈法,以上海市某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得到以下结论:其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中,物理认知内驱力和物理学习自我增强驱力占比较大,物理学习附属驱力占比较小,物理学习自我提高驱力≈物理认知内驱力>物理学习附属驱力。学生自我完善、科学认知、依附的需求相较于自我实现、物理认知、受迫的需求更高。不同水平班级及男女之间各物理学习动机差别不大。其二,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一般,亟待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和物理考试成绩关系不明显。物理学习兴趣水平较低的因素是概括、克难、拓展;较高的因素是实验、投入、因果、关注。且不同物理学习兴趣点一定程度上受班级特点影响。其三,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物理认知内驱力、物理学习自我增强驱力显着相关,与物理学习附属驱力不相关。物理水平自我评价在60分左右,物理选考意向约73.8%。物理学习兴趣与物理水平自我认知以及物理选考意向三者之间是两两相关的。可通过提高学生物理认知内驱力和物理学习自我增强驱力提高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选考意向。其四,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都是学习过程的催化剂,不会直接提高物理成绩。物理教师应了解物理动机现状和学生物理兴趣点,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大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催化作用,从教学层面缓解选考过程中的物理遇冷问题。设计了策略实施路径图,具体措施包括了从课堂到课外的五个办法。其五,物理选考意向和实际选考结果不尽相同,选考人数和物理学科地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之间的差异是外界作用的结果,仅仅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或者提升物理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不是应对“物理萎缩现象”的根本之法,还应从制度层面着手,社会各界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王珂[2](2021)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计算思维迁移水平评估 ——以《编程计算》单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计算思维被视为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型人才必备素质的新形势下,我国在K-12阶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计算思维的教育探索。然而,由于有效检验机制的缺失,计算思维教育的成效始终无法得到充分检验。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轨,“学会学习”成为改革纲要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新目标。计算思维是新课标规定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该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其他领域中迁移使用信息技术。正是由于计算思维的提出,评估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达到的计算思维迁移水平是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从学习者主观因素出发,确定了在认知结构上可能对个体迁移水平产生影响的五个方面: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定性,认知内驱力和自我增强内驱力。本文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于计算思维内涵的界定,选择同一解读取向下应用范围较广的计算思维三维框架,提炼出本研究所要使用的计算思维评价要素,并针对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数据与计算》(必修一)“编程计算”单元,编制出一套计算思维能力测试题,经过试题试测与改进,对其信效度进行了验证。此外,还基于态度的ABC模式,通过文献调研及对师生的非结构化访谈,设计了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情感态度调查问卷。笔者于XX市某高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教学见习,并选取某高一班级发放计算思维能力测试卷和情感态度问卷,开展评价及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统计答题数据,本文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迁移水平和信息技术情感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普遍处于中低水平;(2)学生整体对信息技术学科持消极态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认为他们无法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及平日课堂观察,本研究据此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迁移水平的学科教学建议。最后,本研究基于答题数据,制定了各迁移能力影响因素的评分体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度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形成了迁移能力数学模型,并经过了模型有效性验证。
韩婷[3](2021)在《基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曾说“诗教对于小学生来讲,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更得体”,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瑰宝,生机勃勃的传承于中华文化之中。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方面的研究急剧上升,不论是从诵读、美育,还是情境教学等不同角度的思考,都期望可以改善现阶段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而今囫囵吞枣式的机械性教学、死记硬背的识记诗词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使学生无法将新学的古诗词与已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更在长此以往的非意义学习学习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破坏了古诗词能够给予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以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求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在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这四种研究方法,为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从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文献综述入手,阐述在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古诗词作为其生生不息的代表依旧是小学阶段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为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概述,主要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条件、同化过程以及认知结构变量对知识的获取、保持、迁移的影响和意义学习与保持中的动机因素进行介绍,并且阐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效率、保持效果、可迁移性以及加强学生的动机因素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其内容主要是本人通过实习期间的一系列调查与分析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存在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动机不强、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不足、对比分析与归纳意识淡薄、迁移及运用能力不高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结合理论分析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缺乏情感支持与动机激发、缺乏意义学习所必要的认知条件、缺乏自我批判能力以及缺乏练习活动多样性;第五部分则以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对策,首先需要强化意义学习古诗词的动机因素,其次需要建立有意义古诗词学习心向,第三在意义学习古诗词的保持阶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能力,最后在意义学习古诗词与保持后,创设古诗词迁移环境。奥苏贝尔指出:意义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将符号表示的新观念与学习者已有知识建立起一种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换言之,学习材料既可以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具体事物相联系,也可以与认知结构中不具体但总体来说有一定相关性的背景观点相联系。由此可见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时,必然不可忘却诗词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影响,在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意义学习古诗词。
王琳妹[4](2020)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小学课程的改革序幕,“自然”改名为“科学”,小学科学课程自此登上了我国教育的历史舞台。在这十余年来,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不管是课程标准、内容还是课程性质、评价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规定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也提出科学是一门具有探究性的综合课程。科学课程的探究性对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中就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思维探讨的一种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技能,更是人们思维的表现,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笔者通过在校外授课、查阅文献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普遍较低,且国内外对“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认为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帮助改变此现状。本研究主要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首先,笔者通过解读《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阅读语言表达能力和小学科学课程相关书籍,指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笔者通过制定调查工具-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对四川省德阳市一所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考察,并分析学生出现语言表达问题的原因。最后,笔者通过分析小学优质科学课案例,总结出小学科学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并在所研究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
顾娆[5](2020)在《高中生物学学习动机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曲阜市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这就意味着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影响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众多因素中,动机占据核心位置,决定着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同时影响着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从学习动机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此优化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势在必行。本研究在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学学习动机现状展开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将提出的培养策略应用到教学案例中,初步检验提出的培养策略的实施效果。旨在于深化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师教学,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论文首先简述问题的提出,然后对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选取曲阜市两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发现当前高中生物学学习动机整体水平一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缺乏生物学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学生意志力薄弱,未掌握内化外部动机的方法;生物学的切身性不明确,目的性教育有待加强;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学习环境有待改善;学生自信心不足,归因能力有待培养。接着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培养策略:提高生物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内部动机;适度使用奖惩,引导内化外部动机;明确生物学学习目标,加强目的性教育;注重生物学学习环境创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成功期望。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动机因素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动机水平和学习成绩均有提高,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初步验证培养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对本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阐明本研究的结论及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并反思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严艳[6](2020)在《基于PISA阅读测评的初中“三位一体”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个体精神境界的建构途径,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国目前有大约40%∽50%的学生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中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其中有部分学生将过早地进入社会,笔者比较担忧这些孩子的将来。PISA阅读素养测评关注的是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能否具备适应现实社会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因此,笔者借鉴PISA的理念和结果,紧扣现行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探究,旨在引导学生“投入阅读”—“学会阅读”—“读有所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沿着“借鉴PISA什么,基于PISA如何构思教学,结合PISA怎样实施课型”的思路展开,由概要至具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而言,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引言与文献综述,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归纳测评框架三个层面的价值属性来整体介绍PISA,揭示PISA秉持的阅读理念和分析历次测评结果得出影响学生阅读的关键因素,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基于PISA的阅读理念和结果分析提出初中“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思,包括教学的指向、教学的思路、课型实施的定位三个方面,这些是阅读课型具体实施的指导理念。第三章将PISA与教学的整体构思相结合,探究“三位一体”阅读课型的有效实施,立足统编教材,依据课型特点,分别提出了三种阅读课型对应的“三位一体”,即教读以“问题·方法·特质”为一体;自读以“权利·表达·迁移”为一体,导读以“桥梁·策略·成果”为一体。第四章以《与朱元思书》为例,对自读课型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展示、分析和改进。最后是结语,总结观点和反思不足,并寄寓美好的期望。
朱广宛[7](2020)在《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参与地理知识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与内在意愿即为地理学习内驱力。本文采用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种)指导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现状和整体特点,并结合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影响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因素为个人同辈、教师教学、家人家庭及社会环境。首先论文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挖掘了研究意义,基于文献综述,设计研究内容与方法。并通过研究由上到下逐级细化了概念(即学习内驱力、地理学习内驱力及其构成),了解地理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的重要作用,选择出成就动机、需求层次、成败归因三种理论,并以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作为最主要的理论指导研究工作开展。其次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问卷主体包括三个测量因子(地理学习内驱力水平、地理学习内驱力类型、地理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及65个测量指标。调查发现:总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强度都为中等偏高,附属内驱力的强度为中等。问卷数据经熵值法及相关性分析得出,地理学习内驱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强弱程度依次为:教师教学、个人同辈、家人家庭、社会环境。在问卷调查基本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提高策略。针对问卷调查结论,提出了“个人自主-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家人家庭-社会环境”5大方面28要点的提高地理学习内驱力的细化策略。最后,论文总结所做工作的价值以及不足,并对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张乐乐[8](2020)在《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心理素质正常与否,其适应性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学习适应性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提高中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适应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地理学科而言,高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进行该科目的学习,进入高一阶段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难度加大以及学习内容增多,需要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转变学习方法掌握学科技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高一阶段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关键时期,较高的适应性水平将会对后期的高阶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提高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本文采用改编自AAT量表的《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选取某高中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适应性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应的地理学习适应性数据。采用全县期末地理统考测试卷进行统测,衡量学生地理学习状况。将各项数据汇总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得出以下结论: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水平偏低,学生之间差距较大;地理学习适应水平性别差异不大,女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热情方面优于男生;学生的地理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地理成绩呈正相关;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睡眠时间、自我效能感等。学生普遍反映自然地理部分章节的学习困难较大。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学习方法、身心健康等内部因素以及初高中地理学科课程要求的变化、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不充分等外部因素综合分析得出影响高一学生地理学生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提升地理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对策如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地理学科学习方法;联结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利过渡衔接;完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根据以上策略,选取调查样本在第二学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策略实施实验和课堂观察研究,并在第二学期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适应性调查的二次问卷,比较两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适应性水平差异以及两次地理统测成绩排名变化,进行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分析,结合个案研究分析,最终确定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
徐毓[9](2020)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H市W中学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指出,2020年将继续扩大考试范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1)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也表示,不阅读者将被高考淘汰。2019年实行的新教材改革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教材以及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起着关键的过渡作用,既可巩固学生在小学所学语文阅读知识又可为高中语文阅读学习做铺垫。迁移原是源于国外心理学范畴内的一个词语,其最初的概念来自于桑代克,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虽属心理学范畴,但其对学科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通过教材的学习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认知结构迁移。在构建了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先行组织者等去巩固加强学生认知结构变量,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本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引言,对选题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针对迁移理论以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角度提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应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涵。第三部分是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依据,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对当前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第四部分以素质教育及课标为依据,在对调查和课堂观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总结目前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积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第四部分的调查结果以及问题形成原因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与学的实施策略。本研究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认知结构迁移的相关理论研究,拓宽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应用领域,改善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同时对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语文课标导向、设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鲁瑶[10](2020)在《湖北省新高考选科背景下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湖北省政府在2019年4月颁布《湖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详细说明湖北省新高考改革的模式和选课组合,在此次改革中,化学学科从以往的文理分科模式中的理科必选科目转变为一门选考科目。所有组合模式有12种,其中选考化学学科的组合有六种: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历史+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而未选考化学学科的则需要通过化学毕业会考,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以学考为目的,因此,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出现了以高考为目的的“选考班”和以高中毕业为目的的“学考班”,目的不同,班级类型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当然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正是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提出了研究课题“湖北省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学习动机及教学策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在学生方面,根据学习动机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问卷分为八个维度,就“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以及对教师教学策略的看法”,调查了湖北省H市S中学高一年级两个“选考班”(高一(3)班、高一(8)班)和两个“学考班”(高一(4)班和高一(7)班),通过对“选考班”和“学考班”之间的比较,了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以及对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的看法和期望。在教师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新高考改革的看法、教学策略的转变以及期望”,调查了湖北省五个地市七所不同学校一线化学教师;通过访谈的方式,访谈了湖北省H市S中学中两名同时带“选考班”、“学考班”的一线化学教师对当前改革的现身说法;课堂实录了两名化学教师关于“非金属化合物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课堂实地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及学生学习动机情况。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得出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结论和教师教学策略的现状,结合课堂实录验证,最后得出教师教学策略可以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结论。根据湖北省新高考改革下化学教师教学策略现状分析,得出化学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具体解决的对策,分别是社会层面:(1)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出版易解读的改革政策版本,并且出版分“选考班”和“学考班”的详细化学学科课程标准;(2)增加年轻化学教师就业率,指导化学教师职业规划。学校层面:(1)提供学习机会;(2)按情况调整课时;(3)增加教研机会;(4)增添化学学科校本研修课程;(5)提供化学实验机会和条件。教师层面:(1)与学生积极交流;(2)改变教学策略;(3)终身学习;(4)课后反思。
二、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教学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高一物理学习兴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物理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
2.2 物理学习兴趣研究综述 |
2.3 新高考制度研究综述 |
第3章 高一物理学习动机现状研究 |
3.1 物理学习动机理论基础 |
3.2 物理学习动机理论模型 |
3.3 物理学习动机现状调查 |
3.4 小结 |
第4章 高一物理学习兴趣现状研究 |
4.1 物理学习兴趣理论基础 |
4.2 物理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
4.3 小结 |
第5章 物理学习动机与兴趣关系研究 |
5.1 物理学习兴趣与三种动机的相关性 |
5.2 其他相关分析 |
5.3 关于物理选考的访谈 |
5.4 小结 |
第6章 激发物理学习动机提高物理学习兴趣策略 |
6.1 物理认知内驱力培养 |
6.2 物理学习自我增强驱力培养 |
6.3 物理学习附属驱力培养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的教学设计 |
附录C 部分原始数据 |
附录D 数据交叉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计算思维迁移水平评估 ——以《编程计算》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计算思维培养效果亟待检验 |
1.1.2 计算思维培养目标重视迁移 |
1.1.3 计算思维培养过程缺乏迁移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专家意见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
2.1.1 课程标准 |
2.1.2 学情分析 |
2.1.3 教学分析 |
2.2 计算思维 |
2.2.1 概念界定 |
2.2.2 要素框架 |
2.2.3 评价方式 |
2.3 学习迁移 |
2.3.1 概念界定 |
2.3.2 迁移类型 |
2.3.3 影响因素 |
第3章 高中计算思维迁移水平评价方案 |
3.1 评价方案设计思路 |
3.2 计算思维评价要素提炼 |
3.3 试题编制 |
3.3.1 编制原则 |
3.3.2 情感态度问卷 |
3.3.3 能力测试评估卷 |
3.4 试题试测 |
3.4.1 试测目的 |
3.4.2 试测对象 |
3.4.3 试测过程和评价过程 |
3.4.4 试题质量分析 |
3.5 试题改进 |
第4章 高中计算思维迁移水平评价实施 |
4.1 测试目的 |
4.2 测试对象选择 |
4.3 评价实施过程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4.4.1 能力测试题分析 |
4.4.2 计算思维迁移水平总体分析 |
4.4.3 情感态度分析 |
4.4.4 情感态度总体分析 |
4.5 教学建议 |
4.5.1 克服负迁移 |
4.5.2 促进正迁移 |
4.6 迁移模型构建 |
4.6.1 确定影响因素的测量方式 |
4.6.2 相关度分析 |
4.6.3 线性回归分析 |
4.6.4 模型验证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1.1 编制一套基于计算思维三维框架的高中计算思维评价工具 |
5.1.2 运用评价工具测试高中学生计算思维迁移水平 |
5.1.3 构建个体因素影响的迁移能力数学模型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信息技术情感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计算思维能力测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1.《语文课程标准》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
2.意义学习理论有助于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教学案例分析法 |
(四)文献综述 |
1.文献检索统计 |
2.国内外相关研究 |
3.文献评述 |
一、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
(一)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1.意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条件 |
2.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同化过程 |
3.认知结构变量对知识获取、保持与迁移的影响 |
4.意义学习与保持中的动机因素 |
(二)奥苏贝尔意义学习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意义 |
1.提高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效率 |
2.加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保持效果 |
3.促进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可迁移性 |
4.激发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学习动机 |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
1.调查对象及内容 |
2.调查信度及效度检验 |
3.调查数据统计 |
(二)访谈实录与分析 |
1.访谈目的与对象 |
2.访谈实录分析 |
(三)课堂实录与分析 |
1.课堂实录目的与说明 |
2.课堂实录 |
3.课堂实录分析 |
三、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动机不强 |
2.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不足 |
3.对比分析与归纳意识淡薄 |
4.迁移、运用能力不高 |
(二)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缺乏情感支持与动机激发 |
2.缺乏意义学习所必要的认知条件 |
3.缺乏自我批判的能力 |
4.缺乏练习活动的多样性 |
四、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对策 |
(一)强化意义学习古诗词的动机因素 |
1.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认知内驱力 |
2.保护学生自尊心,稳定自我提高内驱力 |
3.共同关注学生进步,满足合群内驱力 |
4.点明学习方向,适时利用奖励与惩罚 |
(二)建立有意义古诗词学习心向 |
1.测试已有认知结构稳定性 |
2.提供先行组织者,建立意义学习心向 |
3.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协调与情感共鸣 |
(三)学会意义保持,培养自我批判能力 |
1.降低可利用阈限,进行分散练习 |
2.注重学生背诵中的提示与指导,避免机械保持 |
3.寻找任务同质性,培养自我批判能力 |
(四)创设古诗词迁移环境 |
1.提供古诗词交流环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2.编制古诗词写作任务,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
3.各科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古诗词文化活动 |
4.改进古诗词评价方式,考试题型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语言的界定 |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界定 |
(一)语言能力 |
(二)语言表达能力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对比研究 |
(二)关于语言表达能力概念界定的研究 |
(三)关于各学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
(四)关于科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言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研究 |
(二)关于科学的本质性研究 |
(三)关于如何掌握科学语言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启示 |
第五节 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一、科学教育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
(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六年级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征 |
(三)教科版六年级科学课本的特点 |
二、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
(一)传授科学知识 |
(二)表达科学思维 |
(三)促进科学合作交流 |
(四)形成科学价值观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随堂观察法 |
第七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二章 六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现状探析 |
第一节 现状考察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观察记录表 |
三、调查对象 |
(一)调查地区的选择 |
(二)调查年段的选择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调查问卷结果 |
二、随堂观察结果 |
(一)课堂环节体现的问题 |
(二)学生语言使用的问题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一、语言缺乏准确性 |
二、语言缺乏严谨性 |
三、语言缺乏简洁性 |
四、语言缺乏自愿性 |
第三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分析 |
一、合理进行科学朗读训练 |
二、充分利用科学记录材料 |
三、多方法呈现科学概念 |
四、灵活使用科学激励机制 |
五、注重保护学生自尊心 |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实践 |
第一节 小学科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行动计划 |
第二节 小学科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行动实施 |
一、教学设计案例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设计 |
(四)教学流程设计 |
(五)教学过程设计 |
二、教学实践案例 |
三、实践结果分析 |
(一)问卷测试结果分析 |
(二)随堂观察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小学科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行动反思 |
一、教师示范作用不佳 |
二、科学记录材料定位局限 |
三、朗读训练不够灵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高中生物学学习动机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曲阜市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学习动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动机 |
二、学习动机 |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分类 |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作用 |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五节 学习动机理论基础 |
一、自我效能理论 |
二、归因理论 |
三、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
四、ARCS动机设计模式 |
第三章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 |
第二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第三节 调查实施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
三、问卷调查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五节 调查结论 |
一、总体情况 |
二、存在问题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 |
第一节 提高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内部动机 |
一、明确生物学的价值,增强认知内驱力 |
二、提供积极的替代性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
第二节 适度使用奖惩,引导内化外部动机 |
一、体验成功经历,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 |
二、改进评价机制,提高附属内驱力 |
三、引导学生内化外部动机,增强内部动机的形成 |
第三节 明确生物学学习目标,加强目的性教育 |
一、增强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
二、注重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培养,满足学生自身需要 |
第四节 注重生物学学习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交往动机 |
二、优化生物教学课堂,营造良好课堂环境 |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生物学专业素养 |
第五节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成功期望 |
一、明确归因理论,学会积极归因 |
二、正确分析结果,避免消极归因 |
第五章 融入学习动机因素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及实践 |
第一节 教学案例设计 |
一、新授课——《DNA的结构》 |
二、复习课——《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第二节 教学实践 |
一、实践目的与假设 |
二、实践对象的选择与变量控制 |
三、实践材料 |
四、实践设计与实施 |
五、实践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PISA阅读测评的初中“三位一体”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PISA阅读素养测评的价值体现 |
第一节 PISA整体框架三个层面的价值属性 |
一、测评指向的“深远性和时代性” |
二、素养定义的“适切性和全面性” |
三、评价指标的“多维性和开创性” |
第二节 PISA测评关于学生阅读的核心理念 |
一、认为阅读关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
二、主张基于反思和评价的深度阅读 |
三、强调真实的阅读与情境共存共生 |
第三节 PISA结果显示影响阅读的关键因素 |
一、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深广程度 |
二、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 |
三、学生阅读之后的交流与表达 |
第二章 基于PISA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整体构思 |
第一节 基于PISA测评理念的阅读教学指向 |
一、教学目标旨在培养“终身阅读者” |
二、教学任务意在实现“学习型阅读” |
三、教学实施重在创设“优化的情境” |
第二节 基于PISA测评结果的阅读教学思路 |
一、帮助学生建构意义以持续投入阅读 |
二、教方法练策略并行以提高自学能力 |
三、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以发展语文素养 |
第三节 综合以上分析的阅读课型实施定位 |
一、满足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
二、聚焦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本质 |
三、实现阅读过程的递进以及良性循环 |
第三章 结合PISA与整体构思的“三位一体”课型实施 |
第一节 教读课型以“问题·方法·特质”为一体 |
一、创设情境问题,调动认知内驱力 |
二、有效教学方法,提高解读妥当性 |
三、呈现多层特质,思绎情理相融通 |
第二节 自读课型以“权利·表达·迁移”为一体 |
一、归还自读权利,激发参与积极性 |
二、鼓励自我表达,满足合群内驱力 |
三、促使自主迁移,实现应用以自得 |
第三节 导读课型以“桥梁·策略·成果”为一体 |
一、搭建认知桥梁,导入探究的情境 |
二、教授调控策略,导向自觉之学习 |
三、组织共享成果,导引下学而上达 |
第四章 “三位一体”自读课型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案例 |
第二节 基于自读课型三要素的分析 |
第三节 依据分析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问卷及调查结果简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7)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高考改革制度变化的现实需要 |
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
三、高一地理内容特点易造成学生习得性无助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与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学习内驱力与地理学习内驱力 |
二、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构成 |
三、地理学习内驱力的作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成就动机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成败归因理论 |
第三章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现状研究 |
第一节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问卷的研制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研究实施 |
第二节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基本结果 |
一、问卷调查基本结果 |
二、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整体特点 |
第三节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一、个人同辈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二、教师教学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三、家人家庭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四、社会环境因素与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关系 |
五、小结 |
第四章 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提高策略 |
第一节 学生自主策略 |
一、正确对待初中地理 |
二、寻找性格与学习最佳契合点 |
三、积极培养学习兴趣 |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五、善于交流合作正当竞争 |
六、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 |
第二节 教师教学策略 |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二、改变教学方法形式 |
三、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
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
五、尊重主体地位打造新课堂 |
六、活跃课堂学习讨论氛围 |
七、创设情境增加自主探究 |
八、密切联系生活情境 |
九、组建地理兴趣小组 |
十、引导正确成败归因 |
第三节 学校管理策略 |
一、完善多样评价体系 |
二、合理安排课程 |
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
四、重视研学旅行 |
五、重视家校紧密结合 |
第四节 家人家庭策略 |
一、正确定位自己和孩子 |
二、鼓励支持孩子学习进步 |
三、为孩子做榜样 |
四、经营和谐幸福家庭 |
五、支持配合学校教育管理 |
第五节 社会环境策略 |
一、提高社会对地理知识的认可度 |
二、平衡社会对地理知识的贡献与回报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强度中等偏高 |
二、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影响因素由强到弱的排序 |
三、提出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的五条提高策略 |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展望 |
一、扩大样本,凝练通识性更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提高策略 |
二、注重差异,拓展研究路径,支持因材施教 |
三、实证研究,细化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提高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过程 |
3.3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4章 地理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学习内驱力不足 |
4.2 学习方法不当 |
4.3 学习环境未能适应 |
4.4 初高中地理课程差异 |
4.5 初高中地理教育衔接不充分 |
第5章 提高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对策 |
5.1 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
5.2 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5.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强化学科学习方法 |
5.4 联结初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顺利过渡衔接 |
5.5 做好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第6章 策略实施效果检验及案例分析 |
6.1 策略实施效果检验 |
6.2 适应性提升案例分析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 |
(9)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H市W中学七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概况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
第一章 迁移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 |
第一节 迁移理论概述 |
一、关于“迁移”的定义 |
二、迁移理论的发展 |
三、关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
四、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第二节 基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
第三节 基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内涵 |
第二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分析 |
一、问卷的调查及实施过程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课堂实录与分析 |
一、课堂实录 |
二、课堂实录分析 |
第三章 应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进行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二、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基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的教学策略 |
一、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导向摆正教学目标 |
二、落实学生阅读学习主体地位授之以渔 |
三、终身学习 |
四、注重语文阅读教学因材施教 |
五、合理迁移 |
第二节 学生的学习策略 |
一、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
二、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积极迁移 |
三、巩固认知结构变量反复迁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湖北省新高考选科背景下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研究 |
一、选考班 |
二、学考班 |
三、学习动机 |
四、学习动机理论 |
(一)强化论 |
(二)自我效能论 |
(三)需要层次论 |
(四)成就动机论 |
(五)归因论 |
五、教学策略 |
六、学习动机国外文献研究 |
七、学习动机国内文献研究 |
八、教学策略国内文献研究 |
第三章 调查研究具体工作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学生问卷设计 |
四、教师问卷设计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选考班”、“学考班”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小结 |
三、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教师访谈 |
(一)Z化学教师访谈内容 |
(二)W教师访谈内容 |
五、教师教学策略调查结果小结 |
第五章 教师教学策略课堂实录分析 |
一、Z老师选考班课堂实录 |
二、Z老师学考班课堂实录 |
三、W老师选考班课堂实录 |
四、W老师学考班课堂实录 |
五、课堂实录小结 |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湖北省化学教师面临的困难 |
一、加强新高考改革政策的解读 |
二、课程标准有待完善 |
三、全面加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四、加强教学策略的多样化 |
五、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 |
六、与时俱进,加强终身学习意识 |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湖北省化学教学应对策略 |
一、社会层面 |
(一)出台详细政策 |
(二)化学教师招聘 |
二、学校层面 |
(一)学校适当增加化学学科课时 |
(二)学校提供化学教师学习机会 |
(三)学校开展化学学科校本研修课程 |
(四)增加教研机会 |
(五)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
三、教师层面 |
(一)加强与学生交流 |
(二)教学策略转变 |
(三)终生学习 |
(四)加强反思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二.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选考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考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3 化学教师教学策略调查问卷 |
附录4 化学教师教学策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培养学生认知内驱力的教学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高一物理学习兴趣研究[D]. 赵宇帆.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计算思维迁移水平评估 ——以《编程计算》单元为例[D]. 王珂. 扬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小学为例[D]. 韩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 王琳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生物学学习动机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 ——以曲阜市高中为例[D]. 顾娆.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PISA阅读测评的初中“三位一体”教学探究[D]. 严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的高一地理学习内驱力调查研究[D]. 朱广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适应性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乐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H市W中学七年级为例[D]. 徐毓. 喀什大学, 2020(07)
- [10]湖北省新高考选科背景下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及教学策略研究[D]. 鲁瑶.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