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及其主导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及其主导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方式及其主导作用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国有经济论文,主导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从排斥市场转变为立足市场发展的过程。从当前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践看,国有经济市场化不仅存在诸多困难,而且客观上还呈现出低效率特征,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最终出路唯有“私有化”,或者“只能退守于非竞争性基础产业部门或行业”,相反,这正说明了国有经济市场化将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程,国有经济能否进入市场,成为竞争性的市场主体,不仅是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成的关键,而且是影响国有经济能否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本文对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方式以及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深刻内涵

客观地说,国有经济作为国家的产物,既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和发展,也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和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到70年代中期,不包括美国在内的近50个国家中,国有经济的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9.5%。包括美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 国有经济资本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16.5%。(注:华民著《世界主要国家国有企业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第1页。 )可见,国有经济的发展与作用问题,无论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还是从横向看,都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有经济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对此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都已得出否定结论,因此,相对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来说,它既可选择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亦可选择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其中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也必然是“三个有利于”。从而不可避免地得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从排斥市场转向立足市场发展是中国谋求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过去我国国有经济一味地排斥市场,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制度的范畴,因此,市场经济只能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源,从而机械地、模式化将国有经济与计划经济划上等号。二是我国国有经济一贯采取“国有国营”的方式,从而势必片面地强调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共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一致性,而忽略或否定劳动者因劳动的质和量的差别而客观上存在经济利益的差别性,进而推论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在利益关系上互为对立,因此,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必须排斥市场。

其实,计划和市场既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不是评判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它只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并且一国经济的发展要选择何种资源配置方式往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一国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性质。

从中国的实践看,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我国谋求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首先,从理论上说,尽管社会主义国有制的建立为从根本上为协调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能,但是,即使是国有国营,也不可能抹杀、更不可能消灭劳动者之间因劳动的差别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差别。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具有双重性,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依靠劳动谋生的劳动者。共同的所有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劳动者的劳动力也不会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而差别性的劳动关系则又因生产力水平而决定经济利益差别的客观性,进而必然要求通过劳动力商品化实现。国有经济的运行必须承认并体现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差别性,其原因在于:主体需要或满足是经济增长的最高原则,从而劳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都必将取决于经济利益激励机制的完善。同时,国有制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其首要任务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无论相对生产力发展还是共同富裕来说,国有制都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而且更应当是激励劳动者或经营者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最好形式。其次,从我国多年的实践经验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当前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的形式。尽管市场经济也存在盲目性、滞后性和局限性,但完全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克服,并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也为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以上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不仅存在利用市场经济效率的可能性,而且也存在利用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性,从而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首要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选择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其关键不在于为国有经济提供一个市场价格、竞争环境或允许非国有经济与其竞争,而在于国有经济主体自身要从依附政府转而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原因是市场价格或竞争环境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借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手段,它们的存在都必须依赖市场竞争主体的存在。因此,实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的深刻内涵,应当而且必须是将国有经济改造为具有竞争性、盈利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否则,势必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会继续加大体制改革的成本。

二、市场经济不改变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只改变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

国有经济在一国经济中是否居于主导地位,不取决于市场经济本身,而是取决于一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西方国家国有经济都集中于非盈利的基础部门,而且国有经济发展的规模大小往往直接取决于私营企业发展的需要。可见,在西方国家,国有经济的主要功能是为私营企业提供服务和必要支持的,从而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有益补充”的特点。应当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始终作为“服务者”而非竞争者存在和发展,这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这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国有经济不仅应当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参与竞争,而且还必须是最主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参与全面的竞争。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发挥有效控制力的必要条件。

为适应社会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国有经济在量上固然需要调整,并且要彻底改变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量上的调整不必要也不应当要求国有经济全面退守于非竞争性、非盈利性的基础部门或公益行业,否则,国有经济充其量只能具有“服务”的功能,而起非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途径必然是通过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对整个经济活动加以引导和有效控制,所以说,发展市场经济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只是改变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

尽管在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实践中,国有企业还面临重重困难,诸如历史包袱重、富余人员多、资产重组也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的痕迹,等等,且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也呈现出低效率特征。据统计,1984年国有企业亏损额为27亿元,亏损比重为10.2%,1991年亏损额为367 亿元,亏损比重为25.8%,1996年亏损额增至690亿元,亏损比重为37.5 %(注:《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而仅在1998年1—4月份,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就达到417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额高达320亿元(注:《经济日报》1998年6月18日。)。但是, 我们不能由此说明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竞争性的市场主体,从而得出只有“私有化”或者“全面退守于非竞争性行业”,才是唯一出路。相反,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正说明国有经济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改革国有企业体制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应当是当前改革的关键问题。

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体制改革既是变革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也是变革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量上的优势即要求国有企业为主体,为此,为了保持和增强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限制和排斥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这种靠排斥竞争以达到追求国有企业在量上的绝对优势来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做法,是与计划体制的运行要求相适应的,并且也越来越严重地限制国有企业自身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也就是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变革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方式。这是因为: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市场经济作为主体活动的环境,这种主客体“板块式”结合,必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结合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式应当更大量的体现在企业资产构成上,即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股权化和股权多元化,否则,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不可能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难以发挥作用。如果国有企业只有单一的国有股或非国有企业内不存在国有股,那么,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只能体现在外部调控上。相反,股权多元化将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延伸到非国有企业内部,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结构必然不是国有经济的削弱,而是国有经济的壮大。可见,股权多元化不仅是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为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更好的形式。正因如此,十五大报告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三、加快市场化进程,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取决于我们对计划体制改革的进程,其实质就是取决于国有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严格地说,要把国有经济培育成社会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对国有经济的改革,既不能盲从于国有经济民营化改造,也不能局限于缩小国有经济规模、转换其行业覆盖范围以及退出竞争性行业等方面的改革,因为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国有经济成为竞争性主体来说纯属于外部性问题,而决定国有经济成为市场主体的内在因素是企业制度的创新。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产权,这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物质基础

市场竞争主体的根本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企业要能够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物质前提是享有独立的产权。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具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企业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非国有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产权界定清楚、归属明确;利益关系比较简单以及权责利对称。尽管国有企业已经过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等多项改革,但所有这些改革都没有能够触及和解决企业的产权问题,这是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并呈现出低效率特征的真正根源。为此,要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必须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界定企业的产权关系,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资产结构的调整,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进程,从而为实现和扩大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提供制度保证。

(二)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劳动力商品化,这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它要求并推动企业以市场作为其经营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一切生产成果依靠市场得以实现,一切生产决策依据市场变化而调整,一切生产要素依靠市场获得,其中诸多生产要素当中劳动力要素是否能够从市场上自由获得是企业能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因此,G—A发展到什么程度,G—Pm也发展到什么程度”。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3页。)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刚性计划型劳动就业制度具有典型的“统包统配”、“一次分配定终身”的特征,这种就业制度的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就业的无竞争、少风险、不流动、冗员多和非效率,致使国有企业需要的劳动力无法流入,而大量富余劳动力又无法流出,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行为受到极大地限制。因此,改革计划型的劳动就业制度,加快劳动力商品化,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就业、竞争上岗、在岗竞争为特征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就不仅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因为效率是实行市场化就业制度的核心,企业的效率高低取决于企业全要素的贡献率,而要素贡献率与劳动力配置机制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要提高要素贡献率,不仅对劳动力的量以及各要素配置比例产生要求,而且对劳动力要素的质也产生特定的要求,而劳动力要素的质既包括技术水平,也包括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改革计划型劳动就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政府任命厂长经理的用人制度,培育企业家市场,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这是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的重要环节

任何社会活动都要以人为本。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说,一旦产权和劳动力自由选择权得以落实之后,这时企业领导是否具有相应的决策和组织管理能力就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企业家活动的本质是创新,他作为先进行生产力的组织者和代表,作为实现企业科学化决策和管理的中坚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无法取代的。相比之下,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无论在素质、数量、职权行使、责任承担、劳动报酬乃至自身价值的实现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可否认,我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经营效益低下,市场化进程十分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者素质低下,这与传统体制下政府直接任命企业领导者的用人制度有着内在的联系。传统的政府任命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它只能不断地造就企业“官员”,而不能造就企业家,因此,要促使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市场化并形成相应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就必须彻底改革企业领导人的政府任命制度,尽快培育企业家市场,形成企业家竞选制度,以便为市场化的企业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提供保证。

(四)加快企业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增强国有资产质的优势,这是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在宏观上,国有经济分布所有行业或部门,并且还存在行政性垄断行为;在微观上,国有企业内部资产要求“纯而又纯”,从而无论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还是企业资产结构,都存在着极大地不合理性。这不仅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律,而且也严重阻碍市场机制的运行。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靠的是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而不是国有企业数量的绝对优势,否则,国有经济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对国家来说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包袱,因此,要推动国有经济市场化进程并发挥其主导作用,必须加快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国有经济效率。其要求是:一要立足市场进行重组;二是要加强国有经济在产业部门的比例调整、企业结构调整与国有企业内部资产构成调整。(1 )通过“抓大扶小”(“小”即为未上规模的而有发展潜力的非国有企业)措施,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结构和资本结构; (2)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改造方式,加快国有企业内部资产结构的优化,以便做到收缩国有资本比例而不影响其控制力。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及其主导作用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