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子论文,城镇居民论文,变动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经济总量和实力迅速上升,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不断升级。因此,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动,对于我们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合理引导消费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对1993年~200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资料来源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接受的服务种类及其比例关系,也就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对人们的消费支出按照人们实际消费的去向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八部分,每一部分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记为X1,X2,……,X8。所分析数据资料全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2004年各卷,具有充分的可靠性。
二、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指根据相关性大小对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试图用个数较少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以便达到合理地解释存在于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和降低变量维数的目的。同时它还可以克服其他分析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的主观性缺点,形成了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价值,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真实关系。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对因子分析法的详细过程从略。计算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所用软件是SPSS10.0。
求得样本均值向量X=(44.04,11.69,7.45,4.9,7.04,11.77,9.37,3.73)。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分别为7.264, 0.417,0.24,0.048,0.018,0.09,0.037,0。这里选取前3个公共因子整合原来的8项指标,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9%,非常理想。用正交旋转法计算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得消费结构的因子模型为:
X1=-0.836F1+0.44F2+0.323F3
X2=-0.725F1+0.592P2+0.34F3
X3=-0.448F1+0.332F2+0.829F3
X4=0.825F1-0.395F2-0.401F3
X5=0.966F1-0.282F2-0.407F3
X6=0.737F1-0.506F2-0.419F3
X7=0.531F1-0.7612-0.367F3
X8=-0.366F1+0.659F2+0.621F3
选用回归法估算因子得分系数如表2所示。
表1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2 因子得分系数
所以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476×1-0.49×2+0.354× 3+0.485×4+0.679×5+0.131×6+- 0.388×7+0.418×8
F2=-0.15×1+0.364×2-0.608× 3+0.397×4+0.517×5+0.156×6- 1.359×7+0.518×8
F3=-0.337×1-0.288×2+1.254× 3+0.45×4+0.1×5+0.37×6+0.342×7+ 0.171×8
同时,结合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F= 0.90803F1+0.05215F2+0.02994F3,并计算综合得分如表3。
三、结果分析
1.三个公因子的实际含义
表3 因子得分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2001 2002 2003
F1-.61100
-.30912
-.61075
-1.45099
-.93672
-.19150-77191 1.01542 1.01542 1.321161.56490
F2 .85605.89271.751901.18665
-.30564
-1.20985 -1.40899-1.24256 -.78103
.57714 .68361
F31.15799
1.27820.62024-.47933 -1.74315-.49124.28296 .95652
.40358 -.96667
-1.01912
F -.47549
-.19586
-.49680-.46397 -1.38567-.92837
-.23890 -66476
.89338 1.200811.42612
各因于的载荷系数(见表1)反映了该因子对原始变量的关系及解释能力。第一公因子F1在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5个方面有较大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5个方面的变动。它涉及城镇居民的吃、穿、行,反映城镇居民消费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可定义为基本生活资料支出因子。F1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最大的是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比重,其后分别为食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最后是衣着支出。同时,F1的载荷系数的符号也反映了消费结构中各项消费支出份额的变动方向。F1在食品、衣着这两项上的载荷系数小于零,表明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中是在逐年下降的,分别由1993年的50.2%和4.2%下降为2003年的37.1%和7.8%。而F1在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上的载荷系数为正值,反映了这几项在逐年递增,其中增幅最快的是交通与通讯,从1993年的3.8%增至2003年的11.1%。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比重快速增长(F1在这三项的载荷系数较大),这一方面是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第二公因子F2在居住和杂项上有较大的载荷,则主要反映了这两方面的变动,将之定义为居住因子。而第三公因子只在家庭设备及服务方面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家庭设备及服务方面的变动情况,将其定义为耐用消费品支出因子。
2.居民消费的趋势分析
从三个公因子的综合得分来看,自从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消费支出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97年以后,消费支出逐年上升。公因子F1在总评得分中所占比重最大,它基本上与总评分同步变动。而第一公共因子F1得分越高,说明城镇居民家庭的基本消费水平越高。第一公共因子F1的得分从1996年以后逐年递增,2003年已经达到1.5649。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在食品和衣着等生存型消费得以满足的同时,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得以稳步增加,这也充分证实了居民消费结构的转移和上升规律。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用工制度、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等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居民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支出显著逐年增加。这说明居民在发展自我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多,对文化学习的要求日益强烈,同时居民也加大了对子女的智力投资,除了学校教育外,大多数家庭还注重琴棋书画等各类短期培训。而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时间的经济价值,交通通讯工具日益现代化,固定电话和手机在城市居民中已经基本普及,网络也已走进许多家庭。此外城镇居民的交通费用增加也很明显,摩托车的拥有量明显增加,私人小轿车也开始进入部分高收入阶层。第二公因子F2的得分在波动中上升。而在第三公因子中,家庭设备的载荷系数为0.829,表明居民在家庭设备上的支出与该因子得分同步变动。1994年~2003年该因子得分由1.27820下降到-1.01912,而居民在这一项上的支出由1994年的8.8%下降至2003年的6.3%。这反映了近十年来居民除了减少吃、穿的消费比重,在“用”方面的消费比重也在减少,这也说明居民已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延伸。
3.与宏观环境结合的分析
由表1的因子得分趋势图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以199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3年~1997年间我国经济基本上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这段时期的城镇居民物价消费指数也很高,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较为缓慢。1996年的经济“软着陆”,通货膨胀得到抑制,1997年以后,物价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食品、衣着支出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的消费比重则急剧上升。
四、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针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发展和拓展城市交通体系;拓宽居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增设文体娱乐场所,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和外出旅游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等。可以相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会更加合理,居民的生活质量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