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256652
摘 要:我们借助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互联网和新出现的校讯通、微信等通讯联络工具在如何通过更好的家校合作、家校共建等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 微信 微教育群 助力 教育教学
近十年来结合学校积极推进的“团队教育”管理和“双线助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此处的“双线”指行动线和情感线),借助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互联网、新出现的校讯通、微信等通讯联络工具,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大约十年前,受同事影响我开始使用飞信这一经济实惠而又方便的通讯联系工具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发布作业和学生学习、成长与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在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凡是积极参与的家长都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在校表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飞信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譬如:它要求学生家长必须使用移动手机号而且必须加对方为好友后方能给他们免费发信息,而家长们通常也难以及时回复。所以五年前我们开始利用校讯通和家长联系。虽然能发一些安全、学习等方面的信息及告知家长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注意事项,但多是笼统地针对全体学生,有时还是出于学校布置的任务性需要。其最主要的作用也不过是发作业信息。何况校讯通本身也有其信息“往易来难”的缺陷。所以校讯通仍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中发动、联系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家校共育的需要。所以一直以来虽极其渴望能有一种既能与家长及时有效相互沟通又能切实起到辅助和反映学生在家读书学习的平台,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直到去年我们班的一位家长向我推荐了微信并帮着组建了班级学生家长的微信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边学边用,不断地琢磨和开发其功能——从最初的发作业、与学生家长个别交流(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生活生长环境和行为表现,与相关家长探讨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等问题)到后来的在微信群中发起诸如“家长如何做孩子的表率”、“怎样让孩子做事注意力更集中”、“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怎么办”、“孩子的爷爷奶奶在管教孩子方面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和谐的家庭关系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等专题讨论;及时分享我外出学习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或在报刊及教育书籍上看到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管理孩子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我的一些教育心得;再后来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会在微信群中发送一些孩子们在趣味语文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和游戏视频,推荐一年级小学生必读书目;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以及学生在学校里的比赛演练等活动的视频都发到群里,展示他们的学校生活风采。也许是受其感染,有的父母就把亲子共读的照片发到群里——原来大部分家长都是微信高手。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回家后试着当老师,把我们课堂上学到的课文教会家长读或者与家长一起读课外书,并把亲子共读的视频发到群里。
昨晚我就再次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要求学生晚上把文章《合奏祖国好妈妈》教会自己的家长读,并把教学视频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晚上七点左右,微信的提示铃声不断响起,感人的一幕出现了,一个个温馨的亲子共读的视频仿佛把我带进了学生的家家户户,他们或父女,或母女,亦或祖孙,更令人敬佩的是姑侄或婶侄依偎在一起,认认真真地读书,孩子教一句,大人跟读一句——多甜蜜、幸福的读书场景,这不就是无压力读书吗?我不禁又想起了当年自己在煤油灯下傍坐在妈妈的纺车边读书的情景——童年是幸福的、美好的,值得我们永远回忆!读书的童年更会流光溢彩!
我们地处农村,家长们读着读着就由普通话演变成方言土话了,有的视频引得我咯咯笑,可是学生们每次都会非常认真地纠正家长的读音,那股认真劲儿,连我这从教30余年的老教师也自愧不如。如父母离异的晓迪本来是一个基础差、学习不够认真的孩子,此次也表现得非常出色,认真、准确、流利地读着每一句儿歌。爸爸认真而又吃力地跟读,他面带微笑用明显带着鼓励的眼神盯着爸爸,俨然一个和蔼可亲的小老师!我当即在群里表扬了他,希望能逐步启动他幼小心灵深处的自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读音不准的随时在群里交流指正。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还有家长跟我交流对此类活动的看法。
夜里十一点了,虽上了床却没有半点睡意——我还沉浸在刚才群里的画面中。尽管没有那么优越的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我们农村孩子的表现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
像这样的讨论和亲子共读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家长的责任心,又“迫使”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抽出更多时间陪孩子,促成了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微信群一天天的不断成长壮大——已由最初十几人发展到了现在的近60人——尽管我们班只有30多个孩子,但基本上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加入了,甚至有的孩子的姑姑、婶婶也加入了我们这个“微教育群”。我也越来越发现微信群真是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可多得又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一个老师与家长、学生及时、快捷又高效地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成长的平台。它既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同盟军”——家长团队的积极性和作用,又更好地调动和解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情感。
论文作者:冯利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家长论文; 孩子论文; 群里论文; 互联网论文; 作业论文; 一句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