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统筹”构建党员关爱长效机制——以南京市建邺区创新党员关爱机制的实践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论文,南京市论文,长效机制论文,研究对象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8)06-0073-0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新要求,这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的新举措,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键在于建立党员关爱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组织体系内的基层党组织所掌握资源的差异性,导致了在党员关爱方面不同组织体系内存在着很大差距,直接影响着党员关爱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如何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有效地实施党内关爱,是基层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在探索党员关爱机制的实践创新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双结对”工作为载体,以帮扶生活困难党员为重点,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目标、以资源整合为实践路径、以五个统筹为制度安排的党员关爱长效机制,既取得实践成效,也取得了制度成果,在促进党员全面展的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了党员先进性。
一、以人为本,确立党员关爱机制的核心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党的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党员为本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构建党员关爱机制,就是以人为本推进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以人为本既是党员关爱机制的根本指导,也是党员关爱机制的核心目标。在推进党员关爱的实践创新和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建邺区委坚持以党员为中心,着力从党员的全面发展、党员的合理需求、党员的作用发挥三个基本点为方向,从普通党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确立党员关爱机制的核心价值目标,从而在党员关爱的实践中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关怀党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广大党员。
党员的全面发展:党员关爱机制的基本出发点。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实现党员的全面发展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广大党员普遍而迫切的要求,更是促进党的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基础。党员关爱既不能等同于党内救助,也不能局限于物质帮扶,更不能庸俗为物质刺激,而是要尊重党员的发展权利,激发党员的发展意识,支持党员的发展实践,鼓励党员的发展创造,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党员关爱机制从根本上说是要为党员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实行全面的支持、提供制度的保障。基于这一认识,建邺区在构建党员关爱机制时,努力将党组织对党员的政治关怀、思想关心、精神激励、发展引导、政策服务、物质帮扶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党员关爱机制成为党员全面发展的促进机制、党员先进素质的养成机制、党员执政意识的培养机制、党员执政能力的提高机制,在促进党员全面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党员的主体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员的合理需求:党员关爱机制的基本着力点。党员关爱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针对性的基础上,而按照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层次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困难,也因其职业、身份的不同而体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党员关爱机制只有在充分了解不同党员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契合其众多需求中最合理、最迫切的现实需求,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建邺区在构建党员关爱机制时,坚持把满足党员最迫切的合理需求和重点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结合起来,既注重党员关爱机制的覆盖面,让全体党员都体会到党组织的关心,更注重加大对重点困难党员群体的帮扶力度,满足这些党员基本的生活需求。为了使党员关爱具有针对性,建邺区委组织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以286名困难党员基本情况信息库为重点的全区党员情况信息库,并对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同情况的党员采取不同的关爱方式来实现他们最迫切的合理需求。如根据生活困难党员想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突出物质帮扶、就业安排、创业支持;根据机关党员工作压力大的特点,突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政治关心;根据农村党员想创业发展致富的需求,突出技术培训、市场考察、帮助发展;根据城乡老年党员安度晚年的生活需求,突出文化服务、生活关怀;而对50年代前入党的老党员和老劳模,则以定期慰问关怀为主。针对性的关爱内容和多样化的关爱形式,在满足党员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党员奉献社会、组织关怀党员”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党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员的作用发挥:党员关爱机制的基本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建立党员关爱机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邺区委始终坚持寓教育管理于关怀服务之中,在党员关爱中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将动员、激励党员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关爱机制的根本目标。明确提出要把党员关爱机制的效果体现在、落实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体现在、落实在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上;体现在、落实在服务人民群众上。通过党员关爱机制实现了“党员奉献社会、组织关爱党员”和“组织关爱党员,党员奉献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提高,为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五个统筹”,构建党员关爱的长效机制
按照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是构建党员关爱长效机制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员关爱机制的建设,就是要在不断总结基层党组织实践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进行党员关爱的制度安排,使党员关爱的长效机制既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确保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努力通过统筹兼顾实现党员关爱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制度效能的最大化,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邺区以关心生活困难党员为重点,初步形成了以“五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党员关爱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党员关爱:努力构建党员关爱的城乡一体机制。建邺区是个涉农城区,辖区内城乡基层党组织间在党员结构、资源配置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涉农的江心洲街道为例,全区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占45.56%,江心洲仅占13.3%,全区党员中高中、中专文化占27.61%,江心洲占35.5%,全区党员初中及以下文化占26.57%,江心洲占51.2%。这样的文化结构决定了农村党员在发展中的难度要明显大于城区党员,目前全区困难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6%,而江心洲街道困难党员占街道党员总数的9%。全区党员关爱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资源掌控方面又明显弱于城区党组织。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建邺区委以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为载体,初步实现了党员关爱中的城乡统筹。如区房产局、区财政局、区人大、区政协、区建设局、区旅游局、区工商局的党组织分别与江心洲街道的三个村党总支结对共建,在结对共建中机关党组织对各村进行了开发式资源输入,帮助修建了村级道路、村文体活动中心,进行了农作物架势改良,既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农村党组织开展党内关爱的资源配置力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关爱的资源瓶颈。为了实现城乡党员关爱资源的优化,为了保证“结对共建”工作的持续、有效与稳定,建邺区还规定,结对双方每三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利于城乡组织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交流、整合,促进城乡党员关爱一体机制实现持久平衡的发展。
统筹党内结对帮扶:努力构建党员关爱的党内互助机制。建邺区将关心帮助生活困难党员作为党员关爱机制的重点,区委广泛动员和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按照“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三个层面,在全区党组织内广泛开展党内互助活动,逐步构建起完善、便捷、有效的党内互助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主动关心党员,及时发现党员面临的困难,第一时间对困难党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对因突发事件而出现特殊困难的党员,采取捐款捐物进行应急式救济帮扶。通过采取组织结对、干部帮扶和党员互助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送物资、送资金、送技术、送政策、送信息“五送”活动,切实为困难党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仅08年全区就结成帮扶对子1322对,扶持资金20多万元,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800多个。党内互助机制使党员感觉到党组织家一样的温暖,成为激励困难党员鼓舞全体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推进器。
统筹党员关爱内容:努力构建党员关爱的分类指导机制。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建邺区确立以帮扶困难党员为重点的党内关爱分类指导机制。对一般党员着重通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党内民主权利,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江心洲等街道还建立了党员“接待日”制度,由街道工委委员轮流值班,与普通党员进行面对面交谈,倾听党员心声,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对基层党务干部着重通过基层党务干部访谈日制度,经常性地与基层党务干部进行访谈,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工作沟通,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对下岗失业党员,着重通过就业援助、创业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帮助党员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对老党员、老先进和生活困难党员则着重通过慰问和补助进行关心,建邺区建立了党内慰问制度,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老党员、老先进和生活困难党员补助、慰问工作的通知》,在市下拨经费的基础上,从区级留存党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各街道也配套相应奖金,扩大帮扶慰问范围,对老党员、老劳模和困难党员全部进行帮扶慰问,全区共投入慰问困难党员经费11.44万元,其中党费投入慰问困难党员经费7.44万元,老党员、困难党员帮扶慰问面达到100%。市、区领导多次上门走访慰问老党员、老模范和困难党员,帮助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召开了全区慰问困难党员座谈会,邀请30多名老党员、老模范和困难党员代表参会,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为了做到党员关爱的长效、实效,还在全区建立了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进展情况季报制度,要求各基层党工委定期收集、整理、掌握和上报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情况,区委组织部建立困难党员台账资料,对全区困难党员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更新,确保生活困难党员及时得到帮扶。
统筹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党员关爱的服务网络机制。为了使党员关爱规范化、网络化、制度化,建邺区着力加强了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村)党员服务站的党员服务平台建设,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党组织“一会一站一中心”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把社区(村)党员服务站建成“关怀党员的平台,服务群众的窗口”。明确了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工作任务是: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并从制度上规定了这一平台必须承载的党员服务和关爱内容是:“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接待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服务;接待流动党员,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走访慰问年老体弱、家庭困难的党员;接待党员来访,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等。各社区(村)党员服务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平台的党员关爱功能,通过“时间银行”、“爱心超市”等多种形式,为党员和广大群众提供就业咨询、生活救助、法律援助、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社区(村)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服务功能,建邺区还为全区35个社区、20个行政村投资75万元统一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和广电、电信机顶盒,以远程教育、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等为载体,对60岁以下的社区党员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引导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社区(村)党员服务中心(站)的统筹建设,有效地构建了基层党组织实施党员关爱的工作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党员服务网络,使党员关爱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制度化。
统筹互助基金筹集:努力构建党员关爱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以关心生活困难党员为重点的党员关爱机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保证。合理的资金筹集渠道和科学的资金使用管理,是建立党员关爱长效保障机制的基础。建邺区在江心洲街道进行了村级党员互助基金的试点,在总结村级互助基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建邺区认为,设立党员互助基金有利于党内互助长效机制的建立,但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互助基金的作用,必须统筹党员互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党员互助基金的来源必须立足于党员、党的组织体系内部和政府部门,也就是按照“党员个人捐一点、区管留存党费补一点、地方财政拨一点”的办法来设立,一般不宜接受非党社会人士和团体的捐赠。党员互助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党员互助基金管理章程》所规定使用范围和申请程序进行,专款专用,确保公平使用,程序规范,管理科学,账目公开。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互助基金与街、区党员互助基金在使用范围上要有所区别,分别立足于帮扶党员遇到的小困难、中困难和大困难。
三、解放思想,破解党员关爱机制的现实难题
党员关爱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提出的新课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党内制度建设来实现党员的全面发展,既是对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新要求,也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新考验。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的全面发展,决定着党的事业的科学发展,因此,党内关爱机制的有效建立,事关党的事业的基础。建邺区根据本区党组织的具体情况,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地建立党员关爱机制,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现有制度体系下,建立党员关爱机制,还存在着很多的工作难点,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下,党员关爱机制还难以取得持续性的推进的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基层党的建设中,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来破解党员关爱机制中面临的种种现实难题。具体而言,党员关爱机制主要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关爱内涵:党员需要什么样的关怀。党员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条件等等,造成了党员的需求必然是多元化的,因此,必须有多元化的党内关爱内涵才能满足这种要求。然而,在党内关爱的实践中,客观上存在着将关心困难群众的做法照搬到党内的倾向,党内关爱的内容在基层党组织常常被简单化为单纯的党内扶贫、物质资助。党内关爱内容简单化的问题,事实上是党员关爱内涵与党员需求不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表现出的既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内关爱认识的片面性,也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内关爱实现方式的缺乏性。“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是党员关爱机制的重点,也是现阶段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对于生活困难党员,适当的物质帮扶是十分必要的,也就应该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党员而言,关爱的内容应该是更广泛的。党员关爱的内涵应该是党员面临的最迫切的需要,而不同类型党员面临的最迫切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党员关爱的内涵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而呈现以帮扶困难党员为重点的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首先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党员的不同需求,而这正是党员关爱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与此同时,党内关爱内涵简单化的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是基层党组织对如何进行多元化关爱手段的缺乏,许多基层党组织除了物质关爱手段外,缺乏多方面的实现形式,如一些机关党组织已经认识到机关党员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面临着强大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心理舒缓方面的关爱,但是对于如何有效进行这项工作还缺乏实践形式,等等。党员需求多元化和党内关爱内容简单化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目前党员关爱机制的覆盖面明显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过党员关爱所产生的党内激励功效。
资源整合:如何贯通不同组织体系。党员关爱机制实施的一个重大难点是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实施党员关爱缺乏应有的资源。因此,整合组织资源成为党员关爱的重要实践路径,但是,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则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目前的基层组织依然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企业基层党组织(国有企业、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四大组织体系在运转,不同组织体系之间的资源整合,要求有一种能够贯通不同组织体系的新组织形式的出现,但是,在实践中,这种不同组织体系间的贯通形式的探索却异常艰难。建邺区曾经尝试通过在不同组织体系间建立联合党组织的办法来实现组织体系间的资源共享,这种形式虽然在社区的特定领域内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又不具备普遍的实践意义。在党员关爱中,建邺区又探索了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形式,以期打通不同组织体系间的资源共享,这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之间的资源交流渠道,但主要是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点对点的支持、共建,资源共享的领域和幅度还是相当有限的,而且其持续性还得不到制度的有力保障,因此,从党员关爱的整体上来说,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还远远达不到制度目标的要求。从新的社会格局而言,党的组织体系实际可以概括为党政组织基层党组织、市场组织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三大领域,建邺区虽然通过实践创新,在党政组织和社会组织间的基层党组织间进行了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但这种共享还不具有整体性、体系性,不同组织体系间的组织壁垒事实依然存在,有效贯通组织体系间路径还不清晰,这就使得党员关爱机制所要求的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还不能完全有效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关爱机制的推进和落实。
实现形式:如何体现党组织的特点。党员关爱是党组织内部的组织对党员、党员对党员进行的一种关怀,是基于更好地发展党的事业、更好地实现党员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发挥党员模式作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基础上之上的。因此,这种关爱必须鲜明地体现出党组织的特点,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帮扶和访贫问苦。但如何在实现形式上体现出这种不同特点,目前在实践中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事实上目前的党员关爱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多采用的还是帮扶困难群众模式,基本上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而这种物质帮扶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而进行的一种组织内关怀,这就决定了生活困难党员的困难的解决首先是依靠全社会的保障机制来解决的,同时也决定了党内的物质资助主要是象征意义的和特殊救急性质的。党员关爱和帮扶困难群众的最大不同,应该是目的性的不同,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就是解决困难,而党员关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党的凝聚力、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因此,在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使多元化的党员关爱内涵有多样化的党员关爱实现形式与之相匹配,从而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党员关爱机制的价值理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群众关怀模式中跳出来,创新实现形式,使党员关爱体现党组织的特点。
保障机制: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党员关爱机制落实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保障机制的缺乏,这种保障机制的缺乏是以资金物质资源为基础的包括人文资源、社会资源、行政资源在内的综合资源由于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保障普遍弱化。目前党员关爱在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上的物质支持还是随机性的、自主性的、临时性的,由于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各个区、街道、社区(村)在党内帮扶标准上各不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从建邺区的实践看,基层党组织用于党员关爱的资金来原渠道相当窄,而且不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尝试了设立党员互助金的创新实践,但依然不能避免互助金来源缺乏持续性的尴尬。为此,建邺区提出了互助金设立的制度性安排设想,但是这种设想要变成现实的制度安排,还面临很多的困难,比如互助金的体量多大才能进行持续地良性运转,党员个人捐赠和党费留存是一次性的还是制度性的,政府行政拨款是临时性支出还是经常性预算支出,所有这些问题都关系到党员关爱物质保障机制是否有效,必须用创新的思路进行解决。除了物质保障机制外,多元化的党员关爱还需要具备人文关怀保障机制、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城乡一体的资源整合机制等等多重保障机制,才能使党员关爱在多样化中体现针对性,在针对性中实现有效性,但目前除了物质保障机制外,其他的保障内容还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四、整合资源,探索党员关爱机制的实践路径
构建党员关爱的长效机制,需要有丰富而稳定的资源作基础,党员关爱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党员关爱所需资源必须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党员关爱机制的长效性决定了党员关爱所需资源必须具有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性。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市场化和社会化,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对社会资源的直接配置能力相当有限,党员关爱的长效机制面临着资源缺乏和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瓶颈制约。因此,解决党员关爱机制面临的种种难点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党的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党政资源的融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党与社会资源的融通。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整合资源入手,充分利用执政党的政治优势,既积极优化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又善于整合各种行政资源,还要努力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增强党内互助的功能发挥,从而有效破解了党员关爱中的主要难题。
整合组织资源:在结对共建中实现党内组织体系间的资源共享。创造性地整合党的组织资源是建立党员关爱机制的有效路径和基本要求。从组织体系而言,建邺区的党员主要分处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企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基层党组织、城市社区党组织等不同的组织体系中,不同的组织体系在资源的掌握和配置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机关多基层少、城市多农村少、区街多村居少的态势。建邺区以“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在机关、企业、农村各党支部之间,广泛结成党建对子,有59个区级机关党组织和34个城市社区党组织、22个机关党组织和13个农村基层党组织、10个机关党组织和10个非公企业党组织结成了共建对子。结对共建活动打破了原有组织体系间的壁垒,初步实现了不同组织体系间组织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全区党员关爱的资源配置从基层组织的局部优化转向全区的整体优化,使党员关爱的资源首先在组织内得到了合理配置,解决了一些组织资源短缺和不同组织资源结构的不平衡问题。
整合行政资源:在服务发展中实现党政组织体系间的资源互补。在目前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普遍较为紧张的客观条件下,仅仅依靠基层党组织现有的资源配置情况是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党内关爱的长效机制的。因此,建邺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通过整合行政资源为党员关爱机制服务的实践路径。他们认为,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党员关爱机制对促进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实绩,才能有效地争取行政资源对党员关爱机制的积极支持,从而在实现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优势和行政资源优势的互补过程中,解决党员关爱机制持续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不足困境。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围绕服务大局整合资源,无论在机关、农村还是企业、社区,都要求党员争当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服务明星、致富能手,有所作为。许多基层党组织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获得行政领导、企业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信服,使行政资源乐于投向党员关爱活动,形成双赢共进的良好局面。
整合社会资源:在多赢互动中实现党与社会组织体系间的资源互补。党员关爱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才能使党员关爱的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更加显著。因此,建邺区努力尝试通过广泛的社区服务实现党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互补。与党内资源整合和党政资源整合相比较,党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更加复杂,因为前两者属于组织内、单位内的资源整合,而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则是组织和单位外的整合。建邺区各社区党组织完善而高质量的社区服务,为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社会资源对党员人文关怀方面的投入,这种资源互补,超越传统的点对点的简单服务和资源置换的模式,而是以党员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的形式有序而持续地进行下去。
建邺区对党员关爱的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但这一机制的创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因而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党员关爱的制度效果突出地表现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更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党员的执政意识更强了,党员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心更强了。党员关爱和谐了党内关系,激发了党员的主体意识,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而激发出来的党员投身于党的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又好又快又和谐地向前发展。
[收稿日期]200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