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巨变与当前的基本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变论文,世界经济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50余年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经济增长率,18世纪只有0.5%,19世纪为1%,20世纪前50年为2.3%,后50年为3.4/%。概括地说,世界经济经历150多年的风风雨雨,发生了以下十大变化:
1.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崭新时代。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实质既是技术革命,也是生产力革命,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创造了条件。国际分工是各国超越国界的分工,其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及经济国际化的程度。
一国经济发展超越一定的地域范围,与其他国家经济的联系不断扩大和深化,进而达到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被称之为经济国际化。由国内走向国际其实并不单纯是地域范围的扩大,最根本之处在于这个过程是一种突出国家主权前提下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只有6950亿美元。而1992年达到28万亿美元,2000年为32万亿美元(按汇率计算),如果以购买力计算则为42万亿美元。世界经济的大发展标志着人类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高点。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列出的33种居民消费品中,有69%的消费品是150年前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资源和市场的限制,那么许多产品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
3.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四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500年当中,世界经济一直处于资本主义的主导之下。所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不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和美国打交道。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欧盟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则旗鼓相当,日本为4.5万亿美元。而中国的经济总量现仅为1.1万亿美元。美国一年的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2万亿美元。俗话说财大气粗,世界各国对美国的看法可以说是充满了矛盾的心态,表现为即恨又爱。爱的是美国有资金,有市场,有技术,有管理经验。恨的是美国依靠其自身强大的势力,欺压其他国家。
4.世界经济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其发展并不平衡。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是世界经济的大格局?简言之就是构成世界经济体系的各个板块的互动关系和组合。
概括地说,1917年以前的大格局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一个市场、两类国家(即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世界市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两类国家)。1917年至二战结束,依然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但出现了两种制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个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三类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尚未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而使两个平行市场变为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也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三种力量变成为两种力量。世界经济大格局的演化轨迹反映了人类进步力量的壮大和世界经济的日益理性化。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认识、把握和驾驭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能力有了相当的增强。但是,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间和国家集团间的经济和贸易摩擦与矛盾始终不断。南北之间、北北之间、南南之间频频爆发各种贸易战。
6.国际分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不断深化和细化,已经从“世界城市”同“世界农村”分离与对立的国际分工阶段,发展到了世界工业阶段的国际分工,因而使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崭新阶段。
7.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同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全球不断涌现,从而把国际经济合作关系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统计口径和数字不一。1994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登记的区域协定有109个,1996年增至144个,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为68个,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报告为101个,其中欧洲39个,南北美洲40个,亚洲6个,非洲8个,大洋洲1个,跨区域组织7个。尽管统计口径不同,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则是无须争论的现实,而且多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并且越来越形成制度化的区域经济组织。
8.世界产业不断更新,不断升级。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代主导产业是纺织、铸铁、铁路,第一代主导产业把人类社会推向了工业社会的大门。第二代主导产业是钢铁、电力、汽车等。这些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成为人类步入现代化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三代主导产业是石化、电子、电讯,特别是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大讨论。
需要强调的是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没落,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往往存在着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老一代主导产业与新一代主导产业并存的局面,在工业化进程中处于赶超地位的国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9.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的排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范围内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大国排序。据有的学者估算,1820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16%。所以中国曾有过世界经济的辉煌,但是资本主义疯狂的殖民扩张改变了原有的大国版图,并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国俱乐部。
在过去150年,世界大体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法德群起称雄,美国充当救世主、称霸世界的转换。世界银行预测,21世纪将涌现出七个经济大国,包括中国和印度。一批新的经济大国和强国的出现将改变世界经济现有的版图和格局。对此,不仅日本担心,美国也担心,因而出现了所谓“中国经济威胁论”。
10.近百年来,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决定人类社会和世界形势走向的关键因素。事实证明,在可预见的将来,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是不现实的,资本主义要想消灭社会主义更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两种制度都曾有过经济辉煌,但也都出现过失误。两种制度只有在和平共处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和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2
简略回顾150年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其目的是要催促我们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加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关注世界经济脉动的变化。我想概括一下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和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形态与特点: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是不错的。美国取得了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周期(从1991年3月—2001年3月)。欧盟经济表现虽说不如美国,但其经济发展也是可圈可点的,实现了12国货币的统一,建立起欧元区。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对日本来说则是“失去的十年”,但其年均经济增长率仍为1.75%。日本的海外总资产为3.2万亿美元,占全球海外净资产的50%以上,仍为世界最大债权国。此外,早在1996年日本的研发经费就已占GDP的2.85%,而美国为2.6%,德国为2.4%。
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为发达国家的两倍,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苏联解体后,经济发生了严重的滑坡,90年代后期虽然其经济有所增长,但尚未达到解体前的水平。普京想以实现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增长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对政府提出的俄罗斯经济增长中期方案表示强烈不满,要求有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中期内年经济增长8%或10%。但要实现“高增长”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包括投资不足、固定资产老化、债务沉重、劳动力短缺、人才流失、效率低下的国家权力机构等。
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达到了90年代的周期性高点。
然而,新世纪的头一年,也就是2001年世界经济开局不利。对于这一点,国内外经济学家早在2000年就已经预测到了。但是有两点没有料想到:
一是世界经济减速之快、下跌之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全球经济从减速走向衰退。那么什么是全球经济衰退的标准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5%以下,就可以视为世界经济衰退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4%。
二是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其负面影响加重了世界经济的恶化程度。
概括地说,2001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和特点是:
1.出现了全球经济疲软,主要导因是美国发生了周期性危机和高新技术危机而引发的经济逆转,其他国家和地区受美国经济影响,加上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导致经济恶化,因而全球经济大幅下跌。
2.世界贸易大幅萎缩,2000年世界贸易量增长率高达12.5%,2001年由于各国经济普遍恶化,需求锐减,IT产业不景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原油价格跌至每桶16美元等。特别是美国消费信心较弱,影响了进口需求,加上对恐怖活动的防范,进口贸易的规章和制度更加严格,入关审核检查所需手绪增多,从而加剧了进口成本的负担。美国作为世界贸易头号大国,2001年进出口贸易大幅下降,因此世界贸易量增长率降至为负1%,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大为降低。
3.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减缓。由于各国经济不景气和“安全系数”下降,造成以直接投资为表现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减弱趋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1.3万亿美元降至7600万美元,尤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明显减少。发达国家间的资本流动也已放缓乃至下降。与此同时,全球股市波动,股市“财富效应”弱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疲软的趋势,导致全球商品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落,企业盈利趋减或亏损,裁员之风愈刮愈烈,通货紧缩再度升高。
4.全球低利率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复苏,而且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财政状况较为良好,通货膨胀率较低,因而有条件采取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反弹回升。
5.世界各国都采取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去推动经济出现转机,包括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投资以增加需求;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需求;增加居民工资收入,扩大内需。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措施都已显现出政策效应。
3
对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但大家有一个共识,这就是世界经济的好与坏及荣与枯,仍主要取决于美国的经济表现。然而人们对美国经济形势的预测与分析,有乐观的、悲观的和谨慎的三种看法。有以下四大问题关系到2002年对美国经济形势及全球总体经济表现的判断:
1.2001年美国经济是否衰退了
一国经济是否陷入衰退,通常是看一个国家的GDP如果连续二个季度出现负增长,那么就可视为经济衰退了。按这一标准分析,美国去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1.3%,第二季度为0.3%,第三季度的GDP为负1.3%,但第四季度并没有出现像许多经济学家所预测的更大的负数。相反,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不仅为正值,而且增长到1.7%,全年为1.4%。所以美国财长奥尼尔认为2001年美国经济并未衰退,而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则认为早在2001年3月,美国经济就已经陷入衰退了,主要的依据是就业人数、工业生产、生产率、个人实际收入和实际商品销售额等四项指标。根据上述四项指标,当年3月以前美国的失业率是上升了,工业生产是下降了,但生产率和消费支出仍在增加。因此,在2001年3月就断定美国经济已陷衰退是不准确和不科学的。人们普遍认为即使是美国经济从去年3月已经处于衰落,此次衰退也是美国历史上时间最短、程度最小的一次衰退。与以往美国经济衰退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在这次衰退中,美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生产率。据统计,二战后美国生产率以年均2.28%的速度增长了20年,1970-1979年间,其生产率的增幅降至年均1.94%,1980-1995年的15年里,跌至年均增长1.4%左右。然而由于新经济的推动,美国的生产率又迅速回升,从1995-2001年的7年间,其生产率保持在年均增长2.2%的水平上。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的生产率为3.5%,2002年第一季度竟高达8.6%,是19年以来的最高点。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往来,改变了生产结构的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衰退与生产率增长并存是美国此次经济衰退的重要特点之一。特点之二是失业增加与雇员实际工资上升并存。这是在经济衰退中消费增长未出现大幅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特点之三是清理库存积压的速度与以往经济衰退相比大大加快了。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企业提高生产以补充降低了的商品库存。
2.2002年美国经济究竟能复苏到何种程度
为阻止其经济持续下滑,美联储在2001年内连续11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也相继加入降息队伍。从理论层面看,降息有助于股市的稳定和回升,刺激对利率敏感的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增加;特别是带动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下降,刺激房屋开发投资的增长。从实践层面看,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发挥了作用,去年第四季度取得了1.7%的增长,超出许多人的预料。进入2002年美国经济出现了以更快速度增长的迹象,因此美联储作出不再降息的决定,维持1.75%的联邦基金利率,标志着“降息轮回”已宣告结束。
对于2002年的美国经济走势,经济学家们的判断不尽一致,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复苏,其依据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已上升,商品库存已触底,工业生产开始增加,耐用消费品和信息技术产品订单已增加等等,于是美联储改变了保持一年之久的“悲调”,声称美国经济正以“显著的步伐扩张”。但是强调美国尚存在着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失业率的变化趋势问题。失业率的高低与企业投资欲望息息相关。华盛顿经济政策研究所预估,今年内美国的失业率将从2月的5.5%升至6.5%,尔后才会逐渐降下来。但是在2004年前,失业率将徘徊在6-6.5%之间,难以回落到5%以下的“心理警戒线”,要想避免失业率的窜高,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必须达到3%以上,这是因为美国劳动力将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而生产率的提升能使国内生产总值在企业不增加劳动力的状况下获得增长。
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按年率计算,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5.8%,主要得益于企业清理库存拉动了经济反弹,同时出口增加了6.8%,个人消费支出比上季度虽有所下降,但增长了3.5%。1月到5月耐用消费品订单已持续上升,表明制造业也处于复苏之中。然而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却大幅度扩大了,尤其是仍有近半数的企业投资减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第二季度的经济增幅将会放缓。这是美联储在经济复苏时并不调高利率的原因所在。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是200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能否超出3%,这一点取决于美国企业投资下滑趋势能不能得到扭转。如果企业投资欲望不强,那么美国的经济复苏将伴随着高失业。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将影响消费信心,导致消费不足,使其企业投资更加疲软,进而拖累经济增长。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因此就出现了另外一种看法,这就是美国经济存在着“双重衰退”的可能,亦即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消费需求已被提前释放,接下去消费需求将受到抑制,加上企业和家庭债务负担加重,投资和消费欲望都将弱化,因而将使美国经济“二度探底”,国际油价上涨更加剧了这一忧虑。然而许多经济学家则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可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调高了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即认为可以增长2.4%,并预估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幅度将高达3.4%。
3.国际油价波动是否会阻止美国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9.11事件并没有出现油价上涨的预期,相反世界石油市场油价持续低迷,2001年油价下跌了近40%。油价下跌使石油消费国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刺激了消费需求回升。然而,以“石油美元”为生的石油输出国却蒙受巨大损失。为稳定世界石油市场油价,欧佩克决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实行“减产保价”政策,日出口原油减少150万桶。俄罗斯、墨西哥、挪威、阿曼等四国予以合作,日出口原油减少50万桶。“联合减产”举措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石油需求,这“一减一增”促使原油价格反弹回升。特别是巴以冲突急剧升级以及美国频频发出打击伊拉克的威胁,招致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强烈不满。伊朗和伊拉克甚至呼吁进行“石油禁运”,伊拉克率先宣布停止向世界市场出口原油。委内瑞拉作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又发生了石油工人大罢工,原油产量减少一半以上,从而加剧了石油商的恐慌心理与投机活动,导致油价“失真”。
上述种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推动了油价一度涨至每桶28美元上下,后又回落到25美元以下。从目前油价价位看,油价并未超出欧佩克制定的基准价位,因而欧佩克尚不会增加原油产量。但与2001年每桶16美元相比,油价却大幅度增加,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美国汽油价格已升至一年来的最高点,引起航空及其他行业价格随之上扬,有人甚至担心油价上涨将导致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导致利率上升,抑制股市上扬。油价上涨无疑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影响消费需求,使企业投资欲望更显萎靡不振。这是美国最为担忧的。
欧元区比美国更易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据欧盟统计局四月初的数据分析,由于油价上涨,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增至2.5%,因而削弱了其他利好因素带来的正面影响,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和欧元区原本缓慢的经济复苏。西方经合组织认为油价每增加10美元,将使欧元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3个百分点,而美国仅减少0.1或0.2个百分点。非洲与包括欧元区国家在内的经合组织国家的贸易占非洲贸易的80%-90%,如果欧元区因油价上涨而影响其经济复苏,那么将对非洲经济形成新的打击点。油价上涨对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冲击则更为明显,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大都是“能源依赖型”国家,其能源在进口中比重相当高,高油价被打入企业生产成本,因而推动商品价格上升,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特别是日本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比美国和欧元区更高,油价每上涨10美元,其国内生产总值就萎缩0.4个百分点。因此,亚洲国家普遍担心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偏袒以色列的行为将有可能触发石油危机,进而把亚洲推向危险的境地。国际实践表明,经济表现与油价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甚为明显的,因此油价上涨的趋势得不到扭转,就有可能破坏脆弱的经济。为此美国考虑动用包括战略原油储备等一切手段以确保其经济继续复苏。
对今后国际油价走势作出判断,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中东产油国能否重新启用“石油禁运武器”?
美国是世界耗油量最多的国家,其石油需求量占世界的1/4,因此石油供应不足和油价上涨是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致命威胁。因此,美国的外交核心是确保在全球的战略资源安全及其稳定供应,其特点是大量输入和使用全球廉价战略资源;通过所谓经济援助和投资,甚至是军事干预等手段控制他国战略资源;建立庞大的战略资源储备。如果中东国家能够团结一致,运用石油武器,那么必将对美国等发达国家构成威胁。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无论是伊拉克抑或伊朗都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实力动员其他阿拉伯国家参加一场“石油圣战”,因此,自今年以来尽管油价波动,但并未涨得太离谱,造成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萧条。世界经济衰退对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也是不利的。
第二,“减产保价”政策能否持久?
这一问题涉及许多因素,一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如不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世界经济将遂步复苏,但其增幅有限,因而制约了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二取决于以巴冲突的缓和以及美国不发动对两伊的打击;三取决于“减产保价”政策的遵守程度。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外交政策的差异,“减产保价”政策往往不能得到完全的执行,影响了其政策效果。但近几年来,欧佩克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一般来说,国际油价低于规定的基准价格(每桶22美元以下)就减产,高于其基准价格(每桶28美元以上)就增产;四取决于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的相互配合。1973年欧佩克控制着53%的石油出口,而现在已降为37%,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的能力随之下降。特别是俄罗斯不愿意由欧佩克掌握油价的决定权。因而这方面的合作是困难的。相反,西方石油消费国却结成了联盟。美国能源专家声称“这种联盟已经削弱了欧佩克在世界舞台上的权力,从而降低了再发生一场石油危机的可能性”,而且由于非欧佩克出口原油的增加,已使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
第三,世界能源供应是否短缺?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不少人认为非再生能源就将枯竭,人类步入了“长期能源饥饿”时代。但能源危机却激发了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对石油进口趋于减少,以及利用新的勘探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开发出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燃气,从而增加了世界能源储备。据统计,1980年—1990年,新油田的发现使世界石油储备增加了60%。然而,1990年—2000年,世界石油储备仅增加了4%。石油地质学家肯尼思·德费耶在《哈伯特顶峰:即将到来的石油短缺》一文中强调,世界石油产量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顶峰,尔后将缓慢而又不可逆转地下降。然而,国际能源机构(EIA)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则是将不会出现全球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
综上所述,除非美国发动对两伊的战争,巴以冲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否则油价不会大幅攀升,因而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确保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安全,依然是长期面临的不可忽视的挑战。
4.世界各国和国家群体的经济能否同步复苏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一般而言,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亦会逐步好转。首先2001年,欧元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其贸易顺差高达470亿欧元,比之上年增加了420亿欧元。这是许多人所未能料到的,标志着欧元区的经济开始复苏。进入2002年,欧元区的就业平稳,消费回升,因此有望实现2%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与上年1.5%的经济增长率相比略有所提高。
日本经济走势仍然是人们所关注的。日本经济之所以长期陷入低迷,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难以克服的负面影响;二是资产价格下降导致资产缩水,并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三是金融功能弱化,改革乏力;四是政府政策失误,推出措施迟缓;五是经济结构改革滞后;六是外部环境恶化。因此至2002年3月为止的上年度,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但其衰退幅度为负0.5%,而不是原先预测的负1%。据日本央行4月1日公布的企业短期经济观测报告,日本经济已出现了停止下滑的迹象,库存已调整到接近正常水平,制造业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来自亚洲的IT产品订单增加。日本政府5月发表的《月例经济报告》认为“景气已经触底”,主要原因是出口增加,但内需仍无起色。因此尽管日本尚未实现政府所追求的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复苏,但有望出现超过0.5%左右的经济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依然认为今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负1%。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也开始好转,尤其是亚洲以超出预期的速度反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经济增长率为4.3%,其中亚洲NIES为3.5%,其他发展经济体为5.8%;非洲为3.4%;拉美为0.7%;俄罗斯为4.4%;中东欧为3%。从这些数据看,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表现都好于上年,可以认为全球经济出现了同步复苏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预估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高于上年的2.4%。2003年世界各国将会进一步加速其经济增速的步伐,迎来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与发展的周期。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仍面临六大长期挑战:这就是人口迅猛增加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挑战;世界粮食安全的挑战;能源供应保障的挑战;可持续发展及“温室效应”的挑战;国际恐怖主义的挑战。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石油输出国组织论文; 经济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产率论文; 油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