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乐丰乡第一中学 655400
刚上语文那会儿,厚厚的参考书都不够使用,总觉得一篇文章需要讲解的实在太多了。专家们的精辟见解一句都不敢落下,课本批注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点点遗漏。所讲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一句是自己的,或者说没有一句是自己真正理解了消化了再用自己的话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所以,教师拿着课本认真对着每一处批注,学生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按照要求做着笔记,大家都是那样的煞有介事。
近几年,《教材全解》之类的书铺天盖地,有的老师便轻松地直接拿着这类书讲课,避免了之前誊抄式的批注,减轻了备课量。老师自己用也就罢了,少数教师索性让学生人手一册,这就更加直截了当,事半功倍。
我一直在想,语文是最好教的科目了,就几个汉字而已,每次考试班级差距也总是拉得不大,可是有时又觉得语文科目无深无浅,说好教便好教,说不好教也不好教。比如《春晓》,据说在全中国没有几首诗普及率有这首高,你说这首诗让你来教好教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你看,字是如此常见,意思是如此简单:春天的早晨睡过了头,醒来已是到处鸟鸣啁啾了。忽然想起昨晚风雨大作,不知道多少花儿被打落在地。我们很多人都会背诵这首诗,很多人都能轻松说出诗歌的大意,于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理解了,于是便不以为然,认为这首诗很简单,似乎只适合儿童诵读。事实并非如此。古人常有伤春悲秋之作以感时伤事,这首诗就极含蓄地表现了这一点,感情不够细腻的人是读不出来的。所以,哪怕看起来很直白的一首诗,小学生在读,大学生也在读,其获得的感受是绝不一样的。
前不久我独自在城里租房学车,因为对机械不够敏感,开始的时候觉得很苦很累,不免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然而驾驶证是下了决心必须要拿到的,便常常自我安慰:总会通过的,到时就好了。忽然想到了《夜雨寄北》,感觉好亲切。
十多年前到昆明参加中考研讨会,听专家们的讲座,对两个细节记忆犹新(后来也参加过若干次,理论性不够,没留下什么印象)。其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品评;其二,一位语文老师请假,学校里实在调配不出语文教师顶他的岗,只好安排一位后勤人员看着学生背书,结果,期末统测考了学校第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作为《藤野先生》的开头,这句话来得够突兀的了,专家说“无非”俩字充分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之前上课从未想过这点,经专家一点拨,恍然大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也”字也很重要,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心理到倭国求学,令人非但感受不到新的气象,竟然大洋彼岸还能看到那些不学无术衣冠禽兽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那已经不是失望了,而是非常生气。这些小小的细节,不细心品味是难以觉察的。
至于第二点,倒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了。我常说“书是读出来的”,现在更加坚信这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试想,我们面前有一本书,我们随便翻一下,或者根本不看就想讨论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吗?许多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提着书本走进教室,让学生翻开某页某课,巴拉巴拉便讲起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恹恹欲睡。一节课下来,莫说从文学的角度看,就从语文的角度看收效也是甚微的。幸好我们现在练习、试卷、同步多得不耐烦,单单应付考试,搞好题海战术即可,可谓功夫在课外啊。课本上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是经典,有选择地讲一部分是必要的,但是,关键要想办法让学生读、背。比如朱自清的《春》,绘声绘色,情景交融,音韵和美,字字珠玑,如果语文老师不让学生读上十遍八遍,没有逼着学生背一个滚瓜烂熟,最好不要轻易开讲,仅仅知道几个生字词和“盼春——绘春——颂春”的结构是没有意义的。
漫漫寒冬,裹着厚厚的大衣,围在火炉旁,但觉寒气侵肌,此时,无人不渴盼着东风的吹拂,暖阳的熏蒸: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是对春天的渴盼,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黎明前对旭日东升的等待,满怀着的是兴奋和激动。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完全放松下来,从从容容地走进大自然,去看,去听,去嗅,去抚摸,去依偎,于是,春天的清新、绚烂、欢快、温柔美丽、如诗如画便流淌于笔端,成就了一篇不朽的散文!放手让学生读去吧,让学生背去吧,否则,你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陆步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经表示了对语文老师讲课的不屑,他说高中时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很多时候他都在看课外书,我想不完全是假话,也不完全是炫耀,也不是瞧不起老师,虽然有点愤世嫉俗。他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秘密:老师的针对性极强的应试性的讲解对语文水平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与之相反的是,书读得越多语文水平越高。当然这里的语文水平与考试成绩无关,尽管语文水平高的学生成绩通常不会差。
其实,过去我就有这个理念,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
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一堂课,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基础,还要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教”字有两个读音,jiāo和jiào,一为阴平,一为去声,一个是教书,一个是育人,拿捏得好,便是专家。几十号学生,你如何做到让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教书已经不容易了,育人则更加困难。
论文作者:张本任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老师论文; 一句论文; 东京论文; 很多人论文; 专家论文; 《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