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_郭慧

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_郭慧

方正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800

【摘 要】目的:探讨研究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我院常规的心血管治疗,探索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诊断,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冠脉介入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比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疗效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使患者减少对介入的恐惧,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35-0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减轻临床症状的发展,但是临床效果不显著,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心脏病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质量有极重大意义,特别是介入性心脏病学方法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心脏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也拓展了心脏病内科护理的范围。本文通过对我院80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介入性临床诊断和治疗,详细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心血管患者80例,男24例,女76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47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8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4例。发病时间3~14年,平均(7.52±2.27)年。将这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52.53±2.75)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4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9例,平均病程(7.24±2.15)年;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53.23±2.54)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9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2例,平均病程(7.48±2.45)年这些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方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术前的基本护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基本护理常规应用扩冠药物治疗并口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24h心电监护,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1],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咳嗽及排便,穿刺区域备皮后并做抗生素及碘过敏试验,术前4h禁食水。(2)术中护理: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并再次安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检查相关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呼吸是否平稳顺畅,尤其注意心率、心律及血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由于导管对冠状动脉的机械刺激,能引起发射性痉挛,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应遵医嘱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行电复律或电除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术后护理:术后肾功能及排尿的护理由于主动脉夹层累及到肋间动脉,或者操作时误伤肋间动脉,使脊髓缺血,出现尿潴留情况,协助患者排尿,必要时行无菌导尿术,患者术后病情平稳后,应鼓励其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少对肾功能的损伤。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呈阴性或弱阳性;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呈弱阳性或阳性;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实验室检查阳性。总有效率是显效和有效的人数比上总人数。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三次处理的平均值),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入选患者中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者80例,因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支架植入术者10例;经桡动脉穿刺者37例,经股动脉穿刺者33例;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5~21d,平均15d。所有患者支架植入术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在病情稳定后出院。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这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内科的药物治疗,控制临床症状,预防疾病的进一度恶化,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有效的根治疾病,而且临床疗效也不佳。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和医疗人员不断的加深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介入治疗也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2]。

心血管疾病发病时临床症状可以不明显,病情不断的发展,因此心血管疾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有不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T,药物诱发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试验,测血压、血脂等,再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心血管冠脉介入技术是用于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微创方法。利用人体结构,通过人体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开辟”一个很小的通道,将介入诊疗用的微细导管、球囊、支架送达到心脏或相应血管[3],进行操作,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死亡率低,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介入治疗在心血管内科广泛使用,其有着较多的优点,成为了诊断及治疗某些疾病的首选。但是仅单纯依靠介入治疗,并不能减少患者治疗前后的恐惧感及相关并发症,这就更加突出了护理工作人员这其中发挥的作用。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更应根据介入治疗其特殊的操作方式进行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这样才能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并恢复健康。因此,对于心血管内科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应做到详尽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介入治疗的优势得到体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总之,心血管病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好,有效的环境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工作中药不断的完善介入治疗,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君;李丹丹;彭碧云. 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10):1695-1696.

[2] 赵翔文. 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1(8):636-637.

[3] 张漫红. 心血管内科采用介入治疗的护理分析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05(20):99-101.

论文作者:郭慧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冠脉介入性诊断与治疗分析论文_郭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