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_土地荒漠化论文

土地沙漠化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_土地荒漠化论文

土地荒漠化: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的逆向演变之中,土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影响到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稳定,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土地问题上至今人们仍然只看到建设占地多的问题,忽略或者看轻了土地荒漠化问题。

一、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严重性

我国已经荒漠化和正在荒漠化进程中的土地面积至少为332.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 %, 其中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水蚀引起的荒漠化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 有近4亿人口受到危害。在我国“三北”地区每年有1300多万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亿公顷草场严重退化; 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灌渠遭受风沙侵袭;有800 多公里铁路和数万公里公路在风沙威胁之下。荒漠化的发展使我国大批农田成为低产田,有的已失去生产能力;大批土地失去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在荒漠化严重地区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我国在沙质荒漠化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使1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从沙漠中新辟农田130多万公顷,4400 平方公里严重退化的草场由于封育得到了恢复和保护,产草量增加20%。但由于人们认识不一,管理体制不顺造成各部门之间的步调不一,农业发展思路不正确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项事业至今仍处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荒漠化面积近几十年来呈不断扩展之势,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的速度,六七十年代每年约为1560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每年约达2100平方公里。现在不仅北方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分布有广大荒漠化土地,就是湿润、半湿润地区也出现以风沙和水土流失为标志的荒漠化土地。

国务院新近批准的我国沙漠化治理规划决定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防治体系。这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治理荒漠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我国荒漠化土地的成因

我国大部分荒漠化土地在北方的二连浩特、包头、银川、兰州、日土一线东、南和嫩江、哈尔滨、沈阳、连云港、西安、成都、察隅一线西、北,包括呼伦贝尔沙地、嫩江沙地、科尔沁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在内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这些地方有的是沙质栗钙土,由于生物量不大、土层薄、土壤肥力不高,具有土地沙化的物质基础。气候干旱,春旱缺雨。有的年均降雨都是在150 毫米以下,在半干旱地区年降水也仅在250—400毫米,冬季降水仅占10—20%,且多为5—10毫米的无效降水,稍不注意,使地表植被损坏, 就会发生严重的荒漠化。再加上大风频繁,5米/秒以上的起沙风日数平均100天,最大风速达24米/秒。在冬春季缺雨少雪,正值植被枯萎之际, 又是大风季节,各种裸地完全暴露于风力袭击之下,沙化极易发生。

在南方降水较多地区,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山上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江河、农田,含有机质丰富的活土层,随水流走,剩下粗砂粒覆盖当地农田,山上山下同时发生水蚀性荒漠化。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农垦、放牧及樵采等人类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是荒漠化的诱发因素。无数事实证明,存在荒漠化自然因素的地方,利用合理,可以不发生荒漠化;不存在荒漠化自然因素的地方,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也可能发生荒漠化。因而,人为因素是更直接的因素。据测算我国由于不合理农垦造成荒漠化土地占25.4%。由于单纯追求增加牧蓄头数使草场负荷量过大而造成的荒漠化土地占28.3%。不合理的樵采而造成的荒漠,占荒漠地总面积的31.8%。其余如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荒漠占8.3%;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造成的占5.5%;工矿建设造成的占0.7%。可见人为因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三、用系统的持续发展的观点研究防治荒漠化措施

用系统论观点研究、制定防止和治理荒漠化的方案、措施、政策。最重要的是四点:

1. 用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防治沙漠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过去人们只看到经济发展对资金、劳力的需求和消耗,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忽略不计。从而对自然资源无顾忌、无核算地利用,以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求得暂时发展。可持续发展既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顾及子孙后代和左邻右舍,又要顾及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和长远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不能无限制地滥用。应该对资源进行核算,要算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多少是由于资源消耗而形成的,限制依靠过量消耗自然资源只求眼前发展的行为。迫使人们更多地从科技进步中去谋求增长。

2. 切断荒漠化演变链,使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

荒漠化的系统过程是:树木、植被高度降低——乔木消失——灌木减少、消失——优质牧草数量减少、盖度下降——劣质杂草侵入——植被覆盖度进一步下降——出现裸露沙地——风力、水力侵蚀出现——荒漠化。防止荒漠化总的思路就是要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荒漠化进程就应中止其演变链并使其逆向演变。对已严重荒漠化的地方,要从当地的水源、气候条件出发,进行有目的的人工调整,使其从后一演变阶段逆向地向前一阶段演变。荒漠化治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要几代、十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如果名为治理荒漠化,结果采取的措施不是阻止和中断上述演变链,相反加速其演变,则这种治理实际是破坏。采取其它不从植被恢复入手的纯工程筑坝等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根本无济于事。解放以来我国曾投入巨量资金防治水土流失,但见效不大,也是不符合这一原理的结果。

3. 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观点适度地开发利用

从自然条件讲,我国荒漠化地区分为两类,一是西北部的沙质荒漠化地区,这些地区降雨较少,淡水资源不足,植被不足,风沙肆虐。但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少,土地资源丰足,地面比较平坦,改造较易,阳光充足,有得天独厚的风能和充沛的太阳能,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养份积累快,这又是很大的优势。另一类是南方地区,由于植被破坏,过度耕作,水土流失,过分依赖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而造成荒漠化。在这些地区已失去利用价值的土地不多,但正处于荒漠化进程中的土地不少。这些地方的优势和劣势几乎和上述荒漠化地区相反。在不同地区进行荒漠化土地的防治和开发利用,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选择那些硬拼、蛮干的方案;而要选择那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方案。比如现在西北地区试行和推广的利用塑料大棚,实行循环用水,贮能温度补偿的生物生产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举,既利用充足的太阳能优势,又避开了水源不足,风沙肆虐的劣势。

荒漠化地区发展经济的最大限制因素是生态环境脆弱,对开发利用的承载能力不强,稍不注意,走上过度开发利用的路子,就会适得其反。“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于无产出的例子不胜枚举。

五十年代初,苏联为改造沙漠,将天然水系引入人工河道,建设了被称为“世纪工程”的卡拉库姆大运河。一系列水利工程完成后,很快在咸海流域形成了620万公顷的水浇地,使全苏的棉花成倍地增长。 中亚水浇地产优质棉800多万吨,不但结束了苏联进口棉花的历史, 而且用长绒棉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但好景不长,30多年之后的今天,水浇土地上地下水普遍上升,土壤大面积盐渍化,产量急剧下降;阿姆河下游水质恶化,引起疾病增加和婴儿死亡;“白风暴”(含盐分的风暴)增多;咸海面积缩小。不仅当地的居民不再称颂这一举措的伟大,科技界当年参与实施计划的人,也都改变了初衷。

因此,防治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必须从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只能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步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不讲前提的盲目开发,必然导致灾难性后果。

4. 防治荒漠化林业挑重担

目前全球面临的诸如温室效应、物种消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等,无一不与森林锐减密切相关。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森林的作用尤其突出。

森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造地。据科研人员在江苏滨海平原研究,沿海滩涂变成良田的自然过程是生长嗜盐植物——耐盐植物——一般植物的漫长进程,一般要百年以上时间。而六十年代兴办的滩涂林场选用刺槐、紫穗槐、柽柳等耐盐碱、抗瘠薄的速生树种,绿化滩涂,造林后3—5年,地下水位下降,10—15年滩涂地便能脱盐,即可开垦成良田。在沙区,用人工造林治理沙荒,也可在10—15年左右时间,把沙荒改造成亩产千斤以上的良田。科学研究证明,我国现有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46亿吨,相当于为490多万公顷土地保护住0.5米厚的活土层, 每年减少江河泥淤积量76.8亿吨,减少泥沙入海量118.4亿吨, 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3.84亿吨和氮磷钾损失5760多万吨。

按防沙治沙规划,1995—2000年我国沙区通过造林开发新农田40万公顷,营造防护林改造低产田260多万公顷,这两项可增产粮食40 多亿公斤;在平原农区建设林网,新造林51 万多公顷, 新增农田保护面积1000多万公顷,按每公顷增产190公斤粮食计算,可增产粮食20 亿公斤;进行山区林业开发,可新增农田80万公顷,按每公顷2250公斤计,可增产粮食18亿公斤;发展木本粮油330多万公顷可替代粮食16亿公斤。 以上数据和事实证明,保护林地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对国计民生的影响与保护耕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林业是实现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统一,开发利用国土和保护国土,扩大耕地最有效的途径。

标签:;  ;  

土地沙漠化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_土地荒漠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