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均衡”与“过程”方法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过程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观
1.“均衡”的两层含义
“均衡”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自瓦尔拉斯以来,均衡思想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发展,但主要的两个方面是“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瓦尔拉斯首先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概念,它除了包含“静态的”这一含义之外,还包含了另外两层重要的思想,一是“市场出清”,即在某一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下,不同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供求相等;二是“整体的协调”,强调市场中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在1954年,阿罗和德布鲁在一篇重要论文中证明了多部门一般均衡的存在,对一般均衡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还包括希克斯、费希尔、斯拉法、汉纳等,他们从不同方面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由马歇尔提出,他的局部均衡思想继承了瓦尔拉斯—帕累托的一般均衡思想,但强调的是单部门的均衡,而不是市场中所有部门的均衡。
2.“均衡”思想的应用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有趋向均衡的力量,如供求关系。“均衡”既是对市场趋势和状态的描述,也是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李嘉图及他们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均衡的概念,但他们的理论中却都包含了均衡的思想,如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理论中,有机构成不同的各部门利润率最终趋向一致,同样的预付资本将获得同样的利润,这是对均衡趋势的描述,在均衡状态基础上将形成生产价格。斯密“看不见的手”也有均衡的思想。在现代新古典经济学中,无论是“一般均衡”还是“局部均衡”的思想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帕累托福利经济学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之上,而庇古福利经济学建立在马歇尔部分均衡理论之上,供求分析、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理论、凯恩斯的IS-LM模型、经济周期理论等都是以一般均衡为理论前提的。
3.“均衡”思想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可以不夸张地讲,对均衡理论的认同,使得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理论能保持连贯性与一致性。一般均衡理论简化了复杂的现实,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如果不能对一系列商品和服务确定均衡的价格,我们就不可能把混杂在一起的大量产出予以简化,达到一个共同的可操作的层次,没有这一点,现代宏观经济学就没有意义”(Lachmann,1986:50)。阿罗更是表达了他对新古典均衡理论的崇敬,他说“我必须表达我对新古典理论所实现的成就不害羞的景仰,由于它具有非常正式的表述形式,我们可以简单地用来分析个体和市场的均衡条件,而不需要探究他们是怎么实现的。然而,即使是这种阐述,也可以使我们深化对资源分配的理解”(Arrow,1974:5)。他认为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医疗成本问题等,只有在新古典的框架下才能得到分析。著名的阿罗—德布鲁模型假设每一个观察到的状态都是均衡的(虽然是暂时的),如果存在非均衡状态,那么一定是理性人没有对非均衡的信号做出“理性”的反应(Dow,2002:39)。
二、奥地利经济学的“过程”观
新古典经济学家从“均衡”的角度理解市场,而奥地利经济学家是从“过程”的角度理解市场。“市场过程”是奥地利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如哈耶克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论断,即“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哈耶克,2001:441)。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认为,非均衡的力量会消失,市场最终会达到均衡,而奥地利经济学的市场过程理论认为在任何时刻,非均衡的力量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奥地利经济学家认为研究市场重要的不是对状态的分析,而是要关心促使市场产生连续变化的力量以及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而均衡分析,作为一种静态分析,把“市场过程”这一最重要的特征排除了。奥地利经济学家主要是从“知识”和“时间”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市场过程的。
1.知识过程
奥地利经济学家强调,知识的改变是市场变化的原因。哈耶克和拉赫曼等很多奥地利经济学家都从知识的角度说明市场过程的含义。哈耶克在他1930年代的文章中就已经强调知识的角色以及知识对市场过程的促进作用,在其1937年的著名论文《经济学与知识》中,他说“我所关注的知识问题中的那个更为广泛的方面,实际上就是有关人们如何能够获得和使用这些不同的商品以及他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切实获得和使用这些不同的商品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知识问题,亦即为什么不同的人的主观基据会与客观基据相一致这样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哈耶克,2003:75),这一论述显然把知识与市场过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了。
2.时间过程
奥地利经济学家对“市场过程”的认识也反映在他们对“时间”的理解上。奥地利经济学是少有的深刻思考时间问题并把时间纳入到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家,如里兹(Rizzo,M.J)等甚至以“时间与无知的经济学”作为他们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在门格尔的逻辑体系下,人类行为是发生在真实的时间过程中的,他说“因果关系的思想,是与时间的思想不可分的……无论多短的时期……它们的完全消失是不可以想象的”(Menger,1950:67-68)。其后,庞巴维克从时间的角度解释了利率问题,把时间与资本利息问题联系起来。
三、“均衡”与“经验实证”的方法
1.为什么“均衡”是经验实证方法的前提
与均衡思想伴随而来的是经验实证的方法,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哈耶克所说,“承认‘均衡趋势’的存在使经济学不再是纯逻辑科学,而成为‘经验’的科学”(Hayek,1948:44)。如果没有“均衡”这一前提条件,经验实证方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假如否定均衡,即承认市场是连续变化的,这意味着在任一时刻所做的实证分析都只是某个特殊时点上的分析,不具有任何普遍意义,经验实证分析是毫无价值的。
2.经验实证方法的“形式化”
伴随着“实证经验主义”的是经济学的“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形式化”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个固定套路分析经济问题,其特征是先确定一个被分析系统的主要概念,并用数学的形式确定这些概念,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建立这些概念间的假定关系并使这种关系能被数据检验,或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所要找的结论。现代经济学的经验实证方法已经披上了“形式化”的外衣。
经济学并不是一开始就形式化的,如古典经济学就不是形式化的,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革命发生在1930年代之后,对经济学的形式化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冯·纽曼、阿罗和德布鲁。他们认为尽管形式化了的理论体系只是现实经济的某种“类似”,并非现实经济本身,但他们认为“形式化”是思考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斯蒂格利茨所说,“使可检验假设形式化,是主流经济学的巨大成就”。形式化不等于数学化,但数学化是形式化的重要表现。德布鲁指出经济学数学化和形式化的原因:“科学”要求建立尽可能一般化的严格的模型,要求简单化的假定,要求所有的构成因素都是清晰和明确的,而只有依靠“借自”不同数学领域的技术工具,才能实现上述目标(Debreu,1984:270)。
四、“过程”与“先验”的方法
与“过程”思想对应的是基于公理之上的演绎方法,也即“先验”的方法。奥地利经济学家认识到经验实证方法所能分析的只是某种特定情境下的状态,而经济学要分析的是具有一般性的经济规律,这是经验实证方法不能胜任的,相反,先验的方法却可以使我们避开对特定情境的研究,而直接探讨经济学的根本问题。
1.米塞斯的方法论先验主义
在方法论上,最能代表奥地利经济学方法的无疑是米塞斯的“人类行为经济学”(Praxeology),这是一种建立在人类行为公理之上的演绎方法。他说“无可争议的是有且一定存在人类行为的先验的理论……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迫使我们抛弃或者更改先验的理论,它们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在逻辑上他们优先于经验而且不能用经验去证明它们的正确或错误”(Mises,1990:435)。他强调“人类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不是来自经验的,如逻辑和数学,是先验的,也不求助于证明和证伪(Mises,1949:32)。
米塞斯强调先验的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经济理论,阐述经济事实的报告除了只是一堆不相关的、可以任意解释的数据外什么也不是”(Mises,1949:51)。那么什么是先验的法则呢?举个例子,米塞斯认为人们都想改善他自己不满意的状态,或者说减少不满意程度,这是先验的“公理”,像这样先验性的“公理”还有很多,又如“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们会选择手段实现他们的目的”,“需求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这些规律都不是从经验中得到的,而是先验的。经验实证方法借助的是事实的验证,而先验方法借助的是逻辑推理。米塞斯的学生罗斯巴德认为从基本公理“人类行为的存在性”这个基本公理出发,直接可以推导出诸如“生产的时间结构”、“时间偏好”、“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经济理论,他认为正是这个基本公理把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区别开来(Rothbard,1997:104)。
2.强调“理解”
与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经验实证方法相对应,奥地利经济学强调“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行为公理具有逻辑演绎含义,而演绎的最基本工具是“智力试验”,米塞斯称之为“理解”或“内省”,这种方法相当于自然科学家的“实验”。“理解”在方法论上的含义是经济学家在他们的想象中应用逻辑工具,考察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价格、供给、需求等的相互关系。罗斯巴德认为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能定量,只能定性,也就是说只能得到定性的结论,如在给定的供给下,需求增加,价格将上涨,但不能说明需求与价格之间的量的关系,经济学家应该拒绝任何试图用数量的形式表达经济规律的努力(Rothbard,1990:459)。在米塞斯等奥地利经济学家看来,对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先验的公理之上的,人们行动的结果以及每个行动的动机都应该通过“理解”的方法掌握,“不是我们的感觉,而是理解,一种智力过程,使我们认识社会的本质”(Mises,1949-43)。
3.反对“形式化”了的经验实证主义
“经验实证”主义往往表现为形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经验实证主义必然是形式化的。理论的“形式化”与理论的“现实性”相反,经济学的“形式化”指的是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而不是理论所要研究的现实世界本身。经济学的“形式化”表现为建立一个静态的、与真实世界无涉的模型,这个模型就类似一层玻璃,再透过这层玻璃去观察世界。“形式化”分析方法的套路也已经固定,一般地,是先根据假设,然后构造抽象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据去检验,最后得出结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经验实证主义方法与“形式化”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显现。而哈耶克、米塞斯等奥地利经济学家并不反对经验主义本身,他们都认为经验实证方法可以被用于分析真实的世界,他们反对的是经验实证方法的滥用与误用,如形式化的经验实证方法。
五、结语
“我们有好的方法论可以用吗?”如哈姆雷特的生死问题,摩根斯坦因在其一篇著名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Morgenstern,1972:1170)。研究社会现象方法的困难和复杂性不仅摩根斯坦因认识到了,哈耶克、波普尔以及西蒙等都有很清楚的认识。经济学如何才能避免机械的决定论,同时又反映多样化的、不确定的世界?新古典经济学对人和复杂现象都做了高度的“简化”,简化处理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空间拓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但脱离真实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学能深化人们对无意识世界的“理解”吗?或进一步,能进行准确地“预期”吗?这些都值得怀疑。而奥地利经济学坚持主观主义、个体主义和市场过程观,更容易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见,但没有一个实用的可以操作的工具为载体,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分析显得乏力,理论的扩展性相对较弱。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经验实证”与奥地利经济学的“先验”之外,还有其他方法论的探讨,这些方法论探讨大多集中在认识论层面上,如麦克斯凯(McCloskey D.N.)认为经济学方法是“修辞”的,卡尔德威尔主张“方法论多元主义”,拉瓦森(Lawson T.)与巴斯卡(Bhaskar R.)主张“超验实在论”与“批判实在论”,而麦柯(Mki U.)则主张“修辞”与“现实主义”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