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251医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摘要:旨在探究埋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间解放军第251医院接受的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6例,其对照组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埋线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对血沉、C反应蛋白的相应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2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得出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高,并且关节功能活动、疼痛肿胀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血沉、C反应蛋白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使用穴位埋线技术进行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相对于药物长期治疗更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穴位埋线;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血沉;C反应蛋白;影响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确的慢性病,是临床免疫科常见的疾病,是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主要以手、足或小关节的游走性疼痛作为临床征象[1],甚至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压力。本研究通过穴位埋线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间解放军第251医院接受的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6例,其中男83例,女28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7.3±8.9岁,病程在3个月-23年,平均病程在8.58年。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有相关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及生化等一般检查辅助确诊,有查体记录及相关生化检测辅助判断,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晨僵,手、足关节疼痛,关节畸形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患者,晚期关节畸形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具有精神疾患者和药物过敏体质者及吸毒酗酒患者。所有患者的病程长短,性别,年龄及一般身体素质等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西医治疗,给予甲氨蝶呤片(上海信宜制药厂有限公司),每周15mg;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天一次,共治疗10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天75mg,连续服用8周。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埋线治疗的手段进行干预,主要取穴主要包括:肾俞、大杼、脾俞、膈俞、肝俞。配穴要遵循患者病变关节的具体情况循经取穴,若踝关节疼痛,则取昆仑、丘墟、足三里、太溪等穴;若表现为肘关节疼痛,则选取手三里、曲池等穴;若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则选取肩髎、肩髃等穴;如膝关节疼痛,则取穴梁丘、血海、鹤顶等穴。操作方法:将患者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镊子取一段适宜患者局部皮肤厚度的羊肠线,约1.0厘米的“0”号羊肠线插入一次性埋线针中,连接针芯,按照针灸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体位,持针者垂直进针,迅速插入,以产生酸、胀、麻为效果将羊肠线推入穴位内,操作完成后用无菌棉球按压并用医用创可贴进行固定,每两周埋一次,并持续治疗10周。
1.3评价标准
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后按照患者的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可以日常活动,不受限,疼痛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关节在中强度活动下受限,但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无效:患者活动明显受限,需要人辅助进行,甚至进行性加重,综合评定其总有效率。再通过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建组间对比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得出观察组患者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高,并且关节功能活动、疼痛肿胀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血沉、C反应蛋白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患者,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风湿免疫疾病病情冗长,易反复,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慢性系统神经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甚至能够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2],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的日渐丰富,也促就了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对其治疗大多采取传统的西医进行治疗,但长期效果不显著,还会造成其他器官的不良反应。中医风湿性类关节炎又称“鹤膝风”、“骨痹”,主要是由于脏腑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造成的,属于本虚标实的病症,包括外邪、痰浊、瘀血、湿邪等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病理产物,中医采取穴位埋线的方式,能从根本上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强筋健骨的临床效果,而且相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还能降低模型大鼠体内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2及TNF-α的含量[3],能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本研究表明,使用穴位埋线技术进行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相对于药物长期治疗更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杜燕.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9):710-712.
[2]Singh JA,Cameron C,Noorbaloochi S,et al.Risk of serious infection in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5,38(9):258-265.
[3]杨晓春,杨蕾,蔡宏伟.针刺个腧穴、脊中穴对大鼠痛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475-477.
论文作者:张自华1,武文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患者论文; 血沉论文; 穴位论文; 对照组论文; 类风湿性关节炎论文; 关节论文; 埋线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