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态度研究论文_马嫦燕,陈晓菁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研究通过664份心理学形象调查问卷得到心理学和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对心理学形象评价上的总分及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心理学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外显态度比非心理学专业得分更高态度更加积极;以6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Karpinski(2005)提出的范式SC—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探究对心理学形象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对心理学形象存在内隐效应,不相容任务用时均值均比相容任务用时长,说明内隐态度偏向对心理学形象的积极评价,同时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被试在外显与内隐态度上都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心理学形象;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试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7-0315-03

前言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形象这一概念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Benjamin(1986)认为心理学形象是指公众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度和心理学在公众中受欢迎程度。国内心理学家张积家(2007)认为心理学形象的含义是大众对心理学(心理学学科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的态度和理解度。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就是参考张积家先生对心理学形象的定义。

相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来说,我国研究者对心理学形象的研究较少,且对于心理学形象的结构研究仍存有很大争议。基于当前心理学形象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心理学及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于心理学形象的外显与内隐态度,促进对当前心理学形象的认识。

2.问卷调查

2.1 研究被试

问卷选取了马先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学形象调查问卷,问卷共19道题,在西南民族大学随机发放问卷700份,剔除无效问卷,收集到664份有效问卷。

2.2 研究结果

将被试在各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形象的外显态度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都有显著差异;在性别特征上,心理学专业的男女性别差异显著(t=-2.99,P<0.05),女性的平均得分比男性的平均得分高;而非心理学专业的男女性别差异并不显著(t=-1.84,P>0.05);对心理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得到,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学形象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2.76,P<0.05),进一步检验,结果发现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被试中,大一与大二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几个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显著性检验分析得到(F=0.965,P>0.05),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学形象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实验研究

3.1 研究被试

在之前发放的664份问卷中将被试按照问卷的总分得分高低,以27%为分界点分为心理学高分组与低分组,非心理学高分组和低分组。

最终参与实验的被试共70人,最后得到有效数据65份。心理学高外显态度组有18人,低外显态度组有13人;非心理学专业高外显态度组有22人,低外显态度组有12人。

3.2 研究工具

采用KarPinski提出范式SC—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3.3 实验词汇

在问卷的填写过程中,让100名大一到大四的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在问卷上分别写出心中五个心理学词汇、积极情绪词汇和消极情绪词汇。最后选出6个频率出现最高心理学词汇:情绪、人格、认知、潜意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积极情绪词汇:开心、高兴、兴奋、愉悦、快乐、激动;消极情绪词汇:难过、悲伤、愤怒、伤心、抑郁、痛苦。

3.4 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有四个步骤,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练习部分,第二和第四部分是正式试验部分。前两个部分是相容任务,屏幕中间出现心理学词汇和积极情绪词汇按F键,出现消极词汇按J键;后两个部分则是不相容任务,出现积极词汇按F键,出现心理学和消极情绪词汇按J键,这些词汇会在电脑屏幕上呈现1800ms。如表2。

3.5 实验结果

对心理学和非心理学专业同学不同外显态度水平的被试进行反应时和内隐态度存在性检验。结果发现心理学专业高分组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存在着边缘显著差异(t=-1.97,P=0.057),而心理学专业低分组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t=-2.46,P<0.02);非心理学专业高分组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不存在着显著差异(t=-1.29,P>0.05),而非心理学专业低分组的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t=-2.39,P<0.03)。比较心理学高分组与非心理学高分组以及心理学低分组与非心理学低分组的反应时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可知,心理学与非心理学在高外显态度组差异是不显著的(P>0.05),而在低外显态度组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的反应时差异是显著的(P<0.05)。

通过问卷测量出大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外显态度,实验部分则得到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高外显态度组和低外显态度组的每个被试的内隐态度,计算二者是是否相关,结果如表4。

可知,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不管是在高外显态度组还是低外显态度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是不相关的。

4.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态度,发现不管是外显态度还是内隐态度,态度都是积极的,一方面这与心理学本身的快速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在男女性别差异上,女性被试得分都比男性得分高,以往有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情感的体验比男性更加强烈,就会导致相对于男性而言,更多的女性会面临或多或少的情绪问题,这可能会使女性接触心理学的可能性变大,对心理学的兴趣也会比男性大。对比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形象的外显态度差异,秦攀博(2009)在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普遍上比较认同。与非心理学专业同学相比,心理学专业会更加认同本专业。比较内隐和外显态度的相关关系,发现不管是心理学还是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都是不相关的。有可能是对心理学形象的内隐态度普遍独立存在于大学生心中,也有可能是被试数据少造成的相关不显著。另外,之前有关SC-IAT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实验内隐和外显都显示出独立的结果,这说明这可能与实验范式本身有关。

本次研究的对象主体是成都大学生,也就决定了这次研究不能充分说明心理学专业这个群体对心理学形象的态度,也不具有普遍性。未来还应进一步扩大这个样本量,这样能更全面的了解到在不同接触心理学水平上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心理学形象的评价,也可以了解到随着对心理学学习时间,认识水平的深入,对应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对心理学形象的评价是否有差异。

5.结论

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评价不管是在外显还是内隐态度上都是积极的。

【参考文献】

[1]艾传国,佐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476-478.

[2]苟雅宏.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5),321-323.

[3]李飞,卢盛华.情绪体验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社会[J].心理科学,2014,23(3),476-479.

[4]马先华.大学生心中心理学的形象及其与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以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为样本.硕士学位论文[J].广州大学,2013.

[5]杨紫嫣,刘云芝,余震坤,蔡华俭.内隐联系测验的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966-1980

[6]宋学珍.心理学公众形象与专家形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6.

[7]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

[8]张积家,陈俊.广州大学生心中心理学的形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7,21(5).

[9] Benjamin,L.T.Why don't they understand us?A history of Psychology's Public imag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1(9),941.

[10] KarPinski,A.Steinman,R.B.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6,91(1),16-32.

论文作者:马嫦燕,陈晓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心理学与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态度研究论文_马嫦燕,陈晓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