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政策取向:欧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_欧央行论文

错误的政策取向:欧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_欧央行论文

失误的政策导向——探析欧盟经济发展缓慢之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欧盟论文,导向论文,缓慢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欧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形势一直陷入低迷状态。进入21世纪之后,欧盟经济更是一蹶不振。然而,在探寻其经济落后于其它两大经济体,即美国和日本,尤其是前者的时候,欧盟主要大国往往把其经济平平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世界经济连年不景气;消费需求大幅减少;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可能存在的工作岗位减少;欧洲各国对失业人员更加关注;某些国家甚至还归结为移民过多。这就是欧盟主要大国至今为何迟迟不想采取更多措施改进其经济政策的缘由。其实,造成欧盟经济平平的主要原因并非在外部,而应从更深层次寻找欧盟国家宏观和微观政策何以会屡屡失误之原因。

货币政策运用不利

目前,在货币政策上,欧盟各国把这部分权力不得不让渡给欧盟中央银行。也就是说,欧盟各国只有制定财政政策的权力,而货币政策的大权则统一由欧洲央行来加以行使。虽然货币政策权力相对集中了,但是,同北美国家,特别是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相比,欧洲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欧洲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方面总比美联储慢半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降低利率时,欧洲央行比较被动,总是在美联储先降低利率后,欧洲央行方采取行动降低利率;二是在降低利率幅度方面,欧洲央行的降息力度较小,不如美联储降息幅度大,通常都比美联储少一半左右。

从2001年以来美国与欧盟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后者要比前者问题严重得多。因为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企业生产率增长,欧盟都比美国落后。但在这种情况下,在降低利率幅度上,欧洲央行却比美联储逊色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欧洲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方面不如美联储那样老谋深算。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从1987年起就任美联储主席业已16年之久。作为全球经济大师,他不是单纯的提升利率和降低利率,而是把升息和降息同美国的整个经济运行紧密联系起来。每当经济出现疲软时,美联储在降低利率时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动向,一方面要考虑到对经济的刺激程度;另一方面,还要把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密切联系起来。每当发现通货膨胀苗头时,格林斯潘便采取适度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正因为如此,在经济出现疲软和通货膨胀苗头时,美联储都要全力以赴在降低利率幅度方面狠下功夫。而欧洲央行因为成立时间较短,在利用利率刺激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经验。再加上,欧洲央行刚刚诞生5年之久,前后却已更换两位行长,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往往没有连续性,如此一来,势必使得欧洲央行在推行利率政策方面显然不如美联储那样运用自如。自然,欧盟的利率政策也比美国收效低。

相互矛盾的政策组合

欧盟由于在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相互分家,也使其宏观政策组合面临不少的困难。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欧盟各国均有制定财政政策的权力,各自可以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推行其财政政策,然而,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欧盟中央银行具有行使统一货币政策的权力,各国均不得干预。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脱节,造成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方面的重重矛盾。本来,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各国完全可以依据本国国情,由财政部门和货币部门分别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扩展政策,即宽松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但实际情况则是,欧盟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制定权截然分开,其矛盾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各国完全可以根据本国国情,统一采取扩展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而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往往考虑的是整个地区的情况,而很少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因而,局部和整体矛盾便显现出来。

其次,1992年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各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欧盟规定的3%上限,若超过这一上限,欧盟需对违约国家制定惩罚措施。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当2003年欧盟大国——德国和法国的财政赤字上限均超过3%时,欧盟委员会并没有对它们采取罚款等措施。而且,不少欧盟国家面对形势的变化,纷纷要求改革现有的财政赤字上限条款。而欧盟委员会却依然坚持这一条款。因而,修改过时的条款,抑或坚持原条款不变,便成为又一个矛盾的焦点。

再次,在制定宽松与紧缩政策方面,欧盟各国与整个机构的出发点不同,也使双方的矛盾加深。2001年以来,面对经济十分疲软,德国和法国采取了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的扩展财政政策,但是,欧洲中央银行所考虑的不是某个国家的情况,而是整个欧盟的经济政治形势,因而,要求各国面对经济不景气,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而自己则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势必加剧欧盟各国与欧盟的矛盾。

当前美元贬值与欧元升值,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应归结为美元的连续疲软。不过,欧元区尤其是欧洲中央银行也难逃其责。

欧盟经济发展缓慢主要原因:货币政策运用不利;相互矛盾的政策组合;混乱的公司内部财务政策;僵硬的就业政策。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能否升值或贬值,应该由本地区或本国的经济规模和实际承受能力所决定。如果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较强,那么,这个地区或国家的货币便可以实行升值,若经济实力或承受能力有限,则就应该实施货币贬值政策。从2003年初到当年12月底,欧元兑美元已升值20%,如今,欧元兑美元汇率已经达到1:1.28。然而,据统计,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为0.5%,2004年也将不足2%。这就是说,2003年欧元升值比率相当于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40倍,而2004年欧元升值比率也将远远高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两者相差如此悬殊,说明欧元升值已经明显超过欧元区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正因为欧元区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远不及欧元升值比率,因而,方要求目前的欧元升值速度尽快减慢。然而,面对欧元迅速升值,欧洲央行发言人却不止一次地指出,欧元升值是欧元区经济实力强大的表现,是可以接受的。人们从中不难看出,当前欧元急速升值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实际上不过是欧元区乃至欧洲中央银行的一种无奈选择。正是从这一点来考察问题,欧元升值亦是欧盟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不当的又一典型表现。

公司内部财务政策混乱不堪

当2001年秋冬美国安然公司爆发财务丑闻,2002年6月底世界通信公司因公司丑闻而陷入破产时,欧盟委员会一位官员曾发表文章指出,欧盟不仅吸取了美国公司的教训,而且,该地区相关国家还在公司内部进行了改革。意指类似“安然丑闻”不可能在欧盟发生。然而,2002年发生法国维旺迪公司因内部丑闻而陷入倒闭之后,2003年2月24日,英国皇家阿霍尔德公司也因其出现虚报利润5亿多美元而使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主管被迫辞职。2003年12月15日,欧盟还发生了一桩令全球震惊的公司丑闻,意大利全球最大乳品业集团之一的帕玛拉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利斯托·坦齐的辞职。如果说法国维旺迪公司被称作“安然丑闻”还有些勉强,那么帕玛拉特公司爆发的财务丑闻则是名副其实的“欧洲版安然”。因为不论是企业规模,还是陷入财务丑闻的程度,帕玛拉特都胜过维旺迪。帕玛拉特公司丑闻的再次发生,对那些一直称欧洲公司管理在改革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绝妙的讽刺。众所周知,继安然公司爆发丑闻以及世界通信公司陷入破产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2002年7月底颁布法令,对安然和世通公司决不手软,并对类似事件的发生进行严惩:除对违规企业进行大幅罚款外,凡是涉及当事人违法的,应在监狱至少呆上5年。不仅如此,可口可乐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还对以往实行的期权股票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显而易见,期权股票制是引起公司内部财务丑闻的罪恶根源,不破除这一制度,美国公司便很难根除其内部财务丑闻黑洞。

同美国相比,欧盟在杜绝公司内部财务丑闻方面,显然要艰难得多。首先,由于当前欧盟内部各国与欧盟机构互不协调,所以,欧盟机构目前还拿不出对付公司丑闻的任何办法,同时,因欧盟内部宪法尚未建立,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财务审计法规和法令。与此同时,因为欧盟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实施的所有权结构政策也不一样,从而造成公司丑闻屡屡发生。其次,要查处公司内部财务丑闻,关键是建立统一的国际会计标准。然而,目前欧盟在此方面却是个空白。欧盟各国虽然都有各自的国际会计标准,但是,具体到欧盟来说,具有超越国界的国际会计标准则成为一大难题。2004年5月1日,欧盟将从目前15个成员急剧增加到25个成员,虽说成员多了,对于欧洲经济一体化来说是件大好事,但成员增多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因各国实际情况不同,要想实行统一的超机构国际会计标准也绝非短期内能够实现。更为重要的则是欧盟公司缺乏财务透明度,这是造成公司丑闻的主要原因。

就业政策僵硬

目前欧盟的失业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欧盟失业率为何如此之高,除了要从欧盟推行的宏观政策寻找原因外,欧盟国家特别是企业推行的微观僵硬劳动力就业政策则是其失业率高居不下的重要成因。

当前欧盟企业推行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最早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以德国为例,战后联邦德国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如何促使经济尽快复苏,而庞大的失业问题则成为令当局头疼的课题。有鉴于此,联邦德国当时的经济部长艾哈德建议在德国采取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而关于劳动力就业问题,通常应该由市场予以决定,政府则进行适度的干预。为了维护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政府通常采取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而企业为了保障生产的有序进行,对企业退休人员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但对于失业工人则提供比较少的福利待遇,目的是把这些人员推给政府,由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去解决。国家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每年要拨出巨款用于失业人员的救济,以促使这些失业人员维持其生活。这就造成一个互相矛盾的结局,即企业给失业人员提供的福利待遇较少,而国家却给失业者提供较为丰厚的待遇。其结果便出现失业人员宁肯失业也不愿去就业的怪现象。这种企业对失业救济少而国家补贴过多的微观劳动力就业政策,至少在欧洲通行了半个多世纪。欧盟各国每届政府上台虽然都想尝试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就业政策,但谁也不想触及这一敏感问题;而企业由于给失业人员的福利本来就少,也不愿意去改革。

欧洲国家竭力反对照搬英美国家有关劳动力就业的模式,然而,在英美国家并不存在这种僵硬的劳动力就业政策。以美国为例,美国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则是,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干预则作为补充。关于劳动力就业政策,主要靠市场去调节,政府往往不予干预。企业在用人和解雇人员方面,国家则很少插手,当经济景气时,企业可以多雇员,而一旦经济不景气,企业大量裁员则不可避免。况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企业一方面采取提高劳动生产宰的措施,另一方面,则在大量裁减人员,这就是当今美国企业采用的所谓全新用人模式。

美国与欧盟企业目前在用人方面的明显差异在于,美国企业可以依据市场需要直接雇用人员,而欧盟企业则还要顾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美国社会对失业补贴较少,而欧盟社会对失业的补贴较多;欧盟企业的就业政策往往与提高生产率脱钩,而美国企业总是把用人同提高企业生产率密切结合起来;欧盟的就业政策比较僵化,美国的用人措施则相对灵活。

标签:;  ;  ;  ;  ;  ;  ;  ;  ;  ;  ;  

错误的政策取向:欧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_欧央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