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

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

陈金龙[1]2001年在《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加快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步伐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研究选取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癿藏乡(学区)的36名教师为样本,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理念,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多种方法对他们的培训需求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指导实验工作开展的详尽培训方案,并成立了强有力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以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为西北贫困地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步伐、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教师在职进修教育模式——校本师资培训模式。 校本师资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活动。这是在世界“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教育与在职进修教育日趋统合和完善,教师的在职进修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的时代背景下而出现的一种提高在职教师素质的新模式,并因其“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定向”的目标定位及其在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而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尤其是在职进修教育的主要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校本师资培训模式在西北贫困地区的实验及推广对于提高西北贫困地区的教师素质,促进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实验研究正是在此思想的推动下,结合西北贫困地区小学的实际,坚持“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和“在学校中”的原则,在“能教、“会教” ti·Ill· 和“愿教”叁个层吐,围绕“转变砒、提高能力、扩充知识”叁方面采 取了一系列的培训措施,进行的旨在探索适合于为西北贫困地区提高基础教 育质量、加快普及义务教育步伐、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服务 的校本师资培训新模式的尝试: 在“转变观念”方面,举办了《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胞、组织了 “为弘扬师蹬与呼”的专题宣传培训与“团结执教”的宣传教育活动、还 通过组织实验教师到办学条件好、水平高的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参观访 问、交流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提高能力”方面,以教师的课蛐学技术训练为重点,开展了写字 示范教学、加强“听课一赔一一评课”的指导以及组织观摩兰州市 教学新秀的课堂教学等活动,并为实验学校鹏教学基本功训练等录像带供 广大实验教师观看学习。 在“扩充知识”方面,因还不具备向实验教师系统传栅需知识的条件, 只是栅一些相关的书报杂志,要求他们以自学的方式来扩充各自的本体性 知识与条件性知识中的理论部分,至于郧性知识中的娜部分与实锄知 识的扩充则力图寓于“提高能力”之中去实现。 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实验教师的整体素 质在实验前后有了显着的提高,在教学效果上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较前有了明 显的进步。实践证明,校本师资培训模式的确是一种符合西北贫困地区小学 实际、能切实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不同实际需要出发来提高在职教师的 素质、促进该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师资培训新模式。在西北贫困地区的 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应加以灿推广。

陈柏华[2]2001年在《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验》文中认为校本管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欧美等一些西方国家首先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体制。它指学校的事务主要由学校自己来解决,以便提高学校效能,凸显学校特色。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校本管理是建立在分权的基础之上,教育的责任和权力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放到学校层面;(2)它要求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事务;(3)它要体现学校特色,重在解决学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4)它在给予学校更多自主权的同时要求学校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通过教育评估来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对学校具体教育教学事宜不再进行直接干涉。学校则通过提高整体办学效益以及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来对学生和家长负责。 本研究通过对西北贫困地区部分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查阅学校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藏乡甘沟小学为实验对象,综合运用问卷法、参与观察法、头脑风暴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采取了“争取上级支持”、“进行校长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措施开展了校本管理的实验研究。一年来的实验表明,校本管理是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小学学校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表现在: (1)校本管理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不仅增加了学校入学人数、降低了辍学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校本管理推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不仅校长和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且家长和社区其他成员也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3)校本管理能赢得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不仅村干部、宗教界人士开始关心学校的发展,而且地方政府、教育行政当局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也开始关注学校的发展。 总之,校本管理对于改变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现状,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推进该地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其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杨学良[3]2003年在《民族地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在我国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一背景下所做的尝试性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可行性等一系列课题的初步研究。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其课堂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这一现实状况而提出的,旨在通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其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行动研究是教师获得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协作教师共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适合发达地区,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而且也能够获得社区、家长、学校等的普遍理解和支持。 2.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写作、交流和利用资料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的积极体验。 4.师资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所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必须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5.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和家长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学生安全、活动经费的来源等问题。

张爱琴[4]2010年在《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文中提出中国乡土教材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却历经百年,没有衰竭,这说明乡土教材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当前,关于乡土教材的研究多限于乡土教材的历史追溯、文本分析和经验总结,很少对乡土教材的功能和生存空间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范式,主要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个案对象,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门研究相结合、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因果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宁夏乡土教材进行搜集、调查和文本分析,在梳理宁夏乡土教材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从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教育两个角度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野点进行深度调研,审视宁夏回族自治区乡土教材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成因与功能,试图为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个案参考。通过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无论对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讲,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有利于民族地区学生民族认同感、地域认同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乡土社会的能力,提供谋生的机会和技能。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地区教师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反思实践能力的提升。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选择、交流和创新;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乡土教材以自身独特的功能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但是,受价值取向、社会制度、主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乡土教材的这些“非常重要”的正向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乡土教材的功能隐性化、微弱化,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并诱发了一些负向功能。当然,与乡土教材的正向功能相比,乡土教材的负向功能非常微弱,是可以调节、控制和转化,却不能忽视的。乡土教材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又要立足乡土社会。这是本研究对乡土教材的价值定位。只有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乡土教材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得以生存;只有从乡土实际出发,乡土教材才能在乡土社会中立足。在对田野调查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应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等角度全面、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乡土教育体系;完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评价体制;形成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生态链,促进大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实现乡土教材功能最大化、最优化。

王嘉毅, 赵明仁, 吕国光[5]2005年在《透过行动研究培养课程领导能力——在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的课程领导对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领导能力较低。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模式在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进行实践,旨在探索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学校的课程意识、课程领导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西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行动研究对于培养校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具有独特作用。

蓝翠柳[6]2011年在《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为研究内容,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不规范的原因,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和国家的层面,就校本课程的规范化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学方面和师资力量方面。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调查,笔者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不规范的原因。首先,课程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课程领导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地课程组织管理体系和经费保障;其次,教学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性不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计不合理、简单化;最后,师资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本校教师的资源分析不到位,教师结构欠缺合理性,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必须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考。首先,在学校层面上,一是学校要加强学校要加强课程组织管理,提升学校课程领导能力;建立校内、校外资源邮寄互补的资源开发体系,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建立科学的课程组织管理体制,在课程类型上,实行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弹性化课时制度;同时,保障课程教学的经费支出。二是在教学方面,完善教学设施,促进教学多元化和规范化,具体如下:设计规范化的教学目标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用规范化的教学材料,合理使用教具、改善教学材料的组织顺序、组织教材编写,改善教学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本校师资与外校专家和文化传承人联合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管理,建立校本课程档案库,规范化课堂管理。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引进教师奖励机制,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疏通教学科研渠道,并根据学校情况适当引进教师。其次,在国家层面上,一是树立校本课程规范化意识,加强课程规范化管理力度;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课程规范化纳入国家政策范畴;叁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杨红[7]2002年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01年3月—2002年3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某乡(学区)展开。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抽样、访谈、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探讨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在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实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研究的初步方案,并在随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不断调整,以期从实践中探索到一种有利于促进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基础科学教学质量、加快科学教育改革的教育研究模式。本研究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推动下,结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在科学学习中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观察、实验和大声思考叁种基本的实践活动。研究采取了低重心、多层次的行动策略,旨在实现科学教师由“愿教”向“能教”进而向“会教”跨越的“行动”尝试.第一阶段的行动是以发展科学教师应具备的规划教学、分析内容和准备教材的基本能力为重点。研究者与叁位教师一起进行了教学目标规划,包括年度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活动设计和单一的课时准备。在第二阶段的行动中,研究者一方面为叁位教师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以便他们在自学中扩充各自的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中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为叁位教师扩充条件性知识中的操作部分与实践性知识,力图使他们在“提高能力”中实现“观念转变”。历时一年,参与本研究的叁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在行动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上表现为,初步学会了设计教学单元目标、能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内外安排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前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尝试将科学教学的方法迁移到数学教学中。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一种符合该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际、能切实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不同实际出发来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研究的新模式,在该地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顾玉军[8]2004年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行动研究》文中认为为适应社会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启动。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叁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就成为该地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任务,这也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尝试的主要目的。 本论文是作者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模式,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具体方法,与合作教师经过长期努力,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可行的途径。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完全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我与当地教师进行合作,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在体现地域性与民族性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把它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行选择,并以课程方案的形式呈现出来。 2.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4.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体制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因素。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也就能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 5.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灵活的学习方式、宽泛的社会和实践内容、面向未来、关注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性,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发展。

何晓雷[9]2004年在《民族地区校本教研之行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兴起的校本教研因具有针对性强、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等特点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在全国中小学广泛推广。理论与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研究以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所藏族小学为个案,通过行动研究,对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可行性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校本教研并不是独立于学校活动之外的行为,而是有机地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之中; 2、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只要政策到位、领导系统、组织有力,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开展校本教研; 3、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不仅可以帮助学校突出办学特色,而且能够帮助学校扩大办学效益; 4、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与领导能力、提高教师职业自信心; 5、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形式要因地制宜多样化;评价校本教研也要因地制宜多元化; 6、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为了能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校长和教师们应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的学习; 7、必要的专业外援,是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保证。

蔡旻君[10]2003年在《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与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存在着教学“小学化”、专业教师匮乏、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等问题。寻找改变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学前班教育现状的途径,成为推动本论文研究的动因。 本研究以促进学前班儿童的言语发展为突破口,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2)学前班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实施语言教学,但教学目标和儿童发展的目标不明确;(3)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影响,农村贫困地区儿童言语发展处在不利境地;(4)与艺术等教育领域相比,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更能胜任语言教育,因此,改变语言活动形式的设想更易实现;(5)儿童语言教育研究工作者明确提出,儿童语言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应渗透到其它活动当中去,故借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之际,可以适当地开展艺术、手工、游戏等教育活动,以丰富活动内容。 本研究选取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癿藏学区甘藏沟小学学前班儿童为实验对象,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能力,组织语言文学、谈话、听说游戏、讲述和早期阅读等语言活动,促进儿童言语发展,转变学前班教学模式。 论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儿童语言教与学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取得显着效果。一方面,儿童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语言活动形式的转变弥补了学前班师资力量和专业技能的不足,推动学前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本土化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学前班活动丰富了,教师认识也有大幅度提高,教学能力有所长进,家长基本认同了学前班的教学模式,但教学中的“小学化”倾向依然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结合本实验研究,作者并从教学、教师和教学管理叁方面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建议,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 陈金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2]. 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验[D]. 陈柏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3]. 民族地区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行动研究[D]. 杨学良.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4]. 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D]. 张爱琴.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 透过行动研究培养课程领导能力——在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探索[J]. 王嘉毅, 赵明仁, 吕国光. 教育科学研究. 2005

[6]. 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规范化问题研究[D]. 蓝翠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7].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杨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8].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行动研究[D]. 顾玉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9]. 民族地区校本教研之行动研究[D]. 何晓雷.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10]. 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与实验[D]. 蔡旻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