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比较研究_中原城市群论文

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原论文,武汉论文,城市群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06)11-0028-06

有关研究表明,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城市群(圈),是当前全球化趋势下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国家、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将通过城市群(圈)这一中观地域单元体现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城市群(圈),就有可能被排除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扩散的链条之外,难以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甚至难以防止本国或本地区的稀缺资源外流。所以,一个寻求发展的国家或地区,势必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功能强大,具有强吸引力的大城市群(圈)①。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几个大城市群(圈)的快速发展,为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速引擎,创造了一个整合全区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中部地区目前的落后,究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缺少实力雄厚的大城市群(圈)的强力带动。因此,贯彻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加快推进中部城市群(圈)发展。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中部地区实力相对较强的城市群(圈),当属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长期以来就是华中地区的重镇,从历史积淀的角度来看,武汉城市圈的基础相对更为雄厚,但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近年来的发展也令人瞩目。因此当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在河南与湖北两省之间引发了两个城市群(圈)谁是中部地区“领头羊”的争论。事实上,武汉城市圈的基础虽然相对较好,但目前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能辐射、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程度。而从全国城市布局来看,在京津以南、武汉以北、西安以东和济南以西这一大范围内,需有一个能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群,这就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中原城市群会与武汉城市圈形成竞争局面,但只要是良性竞争,对河南与湖北以及整个中部地区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综合实力比较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了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和济源共9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土地面积约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35.2%;人口3910万,占全省的40.2%。中心城市郑州的土地面积0.74万平方公里、人口650万,在中原城市群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2.7%和16.6%。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5》,《湖北省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注:(1)表中地均GDP=GDP/土地面积,且由于缺少武汉城市圈各市的人均GDP,为统一起见,本表中所有该值均由计算而来:人均GDP=GDP/总人口;下同。

(2)计算出口依存度时所用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28:1;下同。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加上周边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8市,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土地面积约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土地总面积的31.1%;人口3094万,占全省的51.4%。中心城市武汉的土地面积0.85万平方公里,人口786万,在武汉城市圈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4.8%和25.4%。(见表1、2)

从经济总量看,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较强,2004年的GDP接近5000亿元,比武汉城市圈多出1125.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4.2亿元,占河南省的比重接近60%,比武汉城市圈多了近100亿元。从经济均量来看,中原城市群的地均GDP达到839.9亿元/万平方公里,也比武汉城市圈高出180亿元,若以中原城市群为1,则两区的地均GDP比例为1:0.78;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人均GDP也略高于武汉城市圈。可见,无论是按土地面积平均,还是按人口平均,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产出效率或说集约化程度都相对较高。(见表1)

再比较两个中心城市,2004年郑州的GDP为1377.9亿元,在中原城市群中所占比重仅有27.9%。而同期武汉的GDP却已接近2000亿元,在武汉城市圈中占的比重超过了50%。财政收入方面郑州虽然在绝对数量上稍多于武汉,但其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只有41.2%,和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所占的比重67%相比差距很大。而从经济均量看,郑州的人均GDP和地均GDP也都低于武汉,反映出郑州的经济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

此外,郑州的经济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位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位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首位度越高,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集聚功能就越强②)仅有1.5(洛阳是第二位城市),而武汉的首位度却已达到了4.5(黄冈是第二位城市)。由此可见,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其核心地位远不如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突出,在经济实力上也与武汉有着相当的差距。(见表2)

(二)三大需求比较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消费来看,2004年中原城市群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26.2亿元,占河南省的57.9%,略低于武汉城市圈的1656.6亿元。从投资来看,2004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835.5亿元,占到河南全省投资额的59.2%,比武汉城市圈高出近800亿元,而且武汉的这一指标仅占到湖北省的45.1%。再从出口来看,2004年中原城市群的出口总额为32亿美元,而同期的武汉城市圈的只有25.8亿美元。二者对比,可以看到,推进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而武汉城市圈则是消费需求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见表1)

再来分析核心城市,2004年郑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7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3亿元,出口贸易额10.8亿美元。而同期武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960.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7亿元,出口贸易额19.3亿美元。郑州的这三大需求指标都仅仅占到中原城市群的1/3左右的比重。而武汉的消费额占武汉城市圈的比重超过了1/2,投资和出口都占到了3/4左右。两者相比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亟需加强。此外,郑州在三大需求上都落后于武汉,其中在消费与出口上与武汉的差距尤为明显,而在投资上的差距相对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推动郑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对郑州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及武汉。(见表2)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5》,《湖北省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注:本表选取了中心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GDP比值作为首位度。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如果过分依靠投资拉动,会埋下隐患。因为在投资依赖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下,为了提升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有限的资源被高度地动员起来,容易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如资源和能源密集度过高、个人消费不足等。如果投资率长期过高,还会增加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会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扭曲经济结构,不利于投资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增长,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经济高速发展,到2005年却出现了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的局面,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10年来推动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直是投资而不是消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结构性问题,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集中爆发,延缓经济发展。目前长三角已经开始转变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也给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决不能只注重投资,而忽视了消费的作用。尤其是河南拥有将近1亿人口的潜在的消费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一定要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在加快投资步伐的同时提升消费及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调整这“三驾马车”的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防止过分依赖投资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方式所可能引发的风险,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及保持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经济外向度比较

出口依存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综合指标,能反映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一般而言,出口依存度越高,区域经济的外向度也越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经济拉动力也越强。另外,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来源的一部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还选取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这一指标来比较分析两大城市群(圈)及其核心城市的经济外向度。

中原城市群2004年出口的绝对数量为32亿美元,武汉城市圈则为25.8亿美元。然而比较两者的出口依存度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还是比武汉城市圈低了0.2个百分点。此外,2004年中原城市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6.1亿美元,而同期武汉城市圈为17.4亿美元,几乎是前者的3倍。已有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外向度较低④,而中原城市群的这一问题就更突出了。(见表1)

2004年郑州的出口依存度仅为6.5%,比武汉低了2.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武汉虽然也只有13.1亿美元,但仍然是郑州的5倍多,郑州的这2.4亿美元在中原城市群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40%,而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5%。可以说郑州的经济开放度、国际化水平是相当低的。(见表2)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资料的限制,这里所分析的地区经济开放度,只是其国际经济开放度。然而事实上,经济开放度还应该包括同国内其他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对于中部地区这样的内陆区而言,提高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度,吸收其他地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来发展自身经济与吸引外资同样重要。

(四)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比较

2004年中原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5:32.6,武汉城市圈则为12.3:46.5:41.3。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第一产业比重接近,差别在于其第二产业比重高出武汉城市圈近10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低于武汉城市圈近10个百分点。再来看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2004年中原城市群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占到总就业人口的54%,而武汉城市圈的这一比重在2003年已经降到33.4%;比一、二产业更能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2004年中原城市群只有22.7%,比武汉城市圈2003年的这一比重低出近16个百分点;此外,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与武汉城市圈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来看两个核心城市的情况,2004年郑州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4.6%,略低于武汉;第二产业比重高出武汉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低于武汉近7个百分点,这一水平仅略高于武汉城市圈的平均水平(41.3%)。再分析郑州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38.5%,几乎是武汉的2倍,第二产业相差不大,但第三产业又比武汉低出15个百分点还多,甚至比2003年武汉城市圈的平均水平还低7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 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原城市群

12.0 55.5 32.6 54.0

23.3 22.7

郑州 4.6 53.6 41.9 38.5

30.3 31.2

武汉城市圈

12.3 46.5 41.3 33.4

28.2 38.3

武汉 5.2 46.2 48.6 19.4

33.8 46.6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5》,《湖北省统计年鉴2005》,《武汉市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注:由于资料缺失,武汉城市圈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结构以2003年的数据代替,其余均为2004年。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武汉城市圈相比则有所不足,可以说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落后于武汉城市圈。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只专注于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因为毕竟当前中原城市群只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第二产业的雄厚基础,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好。然而,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劳动力仍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这不但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不利于经济较快发展,同时严重的就业问题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中原城市群必须在加快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当然也要注意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能过分发展依赖投资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要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的这一优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把富余的劳动力更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原城市群存在的这一问题,在其龙头城市郑州也表现得比较突出。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最有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教育、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这也是完善郑州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更好地带动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所有制结构比较

由于统计资料限制,本文运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反映两大城市群(圈)的所有制结构⑤。

在中原城市群的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两者之和还不到8%。武汉城市圈相对较高,接近18%。武汉城市圈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重为5.2%,中原城市群与此的差距还不大。但武汉城市圈的外商投资企业为12.5%,比中原城市群高出8.4个百分点。内资企业中,两个城市群(圈)都是其他类型的企业(包括: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股份有限、私营企业等)比重最大,超过了内资企业的一半,但中原城市群的这一比重要高于武汉城市圈,而其国有企业的比重则相对较小。

表4 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2003年)单位:%

内资企业 港澳台商 外商

国有 集体其他类型合计投资企业投资企业

中原城市群24.919.548.1 92.5 3.4 4.1

郑州 19.118.952.6 90.0 4.6 5.4

武汉城市圈31.47.9 43.0 82.3 5.2 12.5

武汉 37.84.0 35.3 77.1 4.7 18.2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注:表中数据是各种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单位均为%;因缺少仙桃、天门、潜江和济源的相关数据,所以武汉城市圈的基础数据是其余六市的总和,中原城市群的基础数据是其余八市之和。

郑州的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占比重也较小,仅略高于中原城市群的平均水平。郑州与武汉两市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比重相差很小,但武汉的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要比郑州高出近13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比两个城市群(圈)之间在此方面的差距还要大。在内资企业中,郑州的其他类型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武汉则还是国有企业略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见表4)

总的来看,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以及它们的核心城市都明显地呈现出内陆地区经济所有制结构的特点:以内资为主,外资企业少。在这方面中原城市群尤其需要改进。此外,内资企业中国有和集体经济已不再占有绝对优势,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所有制结构变得更为灵活多样,这促进了地区市场开放度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中原城市群今后在这方面还要不断强化。

(六)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比较

两大城市群(圈)的核心城市郑州和武汉都有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区位优势。但郑州主要依靠的是陆路和航空,而武汉却拥有水、陆、空联运的多元化优势。航空方面:郑州有国内的大型机场之一,近年来航运发展很快;但武汉的国际机场是中国六大枢纽机场之一,以武汉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全国主要大城市都在这个圈内。铁路方面:郑州位于京广和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全国乃至亚洲的铁路主枢纽之一;但武汉也不弱,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是国家铁路网络规划中的骨架铁路之一,横贯长江流域,连接华东、华中和西南的6省2市。该铁路建成后,为武汉打通一条贯通东西的快速通道,与南北向铁路一起,必将极大地提升武汉陆路交通区位优势。而按照铁道部的规划,将在全国建设四大铁路枢纽,武汉就是其中之一(其它三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和广州)。公路方面:郑州与武汉几乎旗鼓相当。水运方面:相对于中原城市群而言,武汉城市圈最大的区位优势还在于拥有长江这一黄金水道。2004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高度重视水运,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指示。交通部随即批准了《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决定在2020年前投资160亿整治长江航道,长江航运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⑥。而长江水道直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如此一来,武汉城市圈将拥有江海联运的便利。

(七)科教资源比较

武汉是我国著名的科教大市,科研机构集中、高等院校云集、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济济,是国家几大知识技术密集地之一,尤其是拥有众多具有强大实力的中央部属科学技术机构。例如,武汉邮电科学院是我国最大的光纤通信系统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资源开发、江河治理及相关行业项目应用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是我国唯一以桥为主的专业勘测设计院;船舶工业科技领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01、709、712、722等军民结合的骨干研究所均设在武汉。此外,武汉还拥有一大批名牌大学,其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大城市中列第三位⑦。相比之下,中原城市群内虽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研究院和一批部省级研究机构以及不少高等院校,但其科教资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武汉城市圈要落后许多。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必须把提升科研和教育水平放在优先地位。

(八)结论

从前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虽然目前的经济实力总体上稍落后,但它却具有中原城市群难以企及的两大长线优势:区位条件更为优越、科教资源非常雄厚。而且中原城市群总体的发展还潜藏着很多问题:中心城市凝聚力不强、经济开放度过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以及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原城市群就难以得到持续较快发展。

在这种境况下,中原城市群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中部崛起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市场上企业的交易成本,会吸引更多的区外资源进入区内。其次,外商企业通过把加工厂设在中国可以享受到低成本的优势,目前国内区域之间为争夺外商投资往往给外商以极大的优惠,这种优惠不仅表现在低地价低税收上,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些制度上外资企业能享受种种优惠,降低其交易成本。而我国的本土企业却大多不能享受这种优惠,在与境外企业的竞争中困难重重。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善,降低本土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其竞争力,是提升中原城市群区域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为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本区域,各区域都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制度创新。中原城市群要在区域制度创新方面下大工夫、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在区域间的良性竞争中形成先发制度优势、取得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并与武汉城市圈共同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注释:

①朱铁臻:《城市圈崛起是城市化与地区发展的新趋势》,《南方经济》,2004年第6期。

②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③《长三角经济快车进入“弯道”》,《半月谈》,2006年第2期。

④柏程豫、沈玉芳:《“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⑤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⑥《160亿整治长江黄金水道》,三山国际物流网,http://www.e3356.com/info/shtml/200412/1103261522318.shtml,2004-12-17。

⑦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的比较研究_中原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