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基础_农业论文

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基础_农业论文

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与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战略性论文,结构调整论文,新阶段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满足了现阶段中国人民的基本需求,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能解决的让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连续5年的农产品稳定增长, 表明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主要农产品供给不足的数量矛盾已经缓解,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正是由于这一基本问题的解决,为我们进行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要进行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从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增长,转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更突出质量的提高上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农村经济转轨过程中,许多沉积的矛盾日渐显现出来,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和我国将要加入WTO,必然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新老矛盾交织在一起,使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农产品卖难涉及品种多、持续时间长,特别是粮食积压问题相当严重,生猪价格大起大落,整个农业受到很大冲击,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农村经济整体产出功能不强,特别是税源产业十分薄弱,地方财政非常困难,实现县域突破的任务相当艰巨。这些问题,不仅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而且也对吉林省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上述问题,说到底是经济结构层次低造成的。农产品卖难的实质,反映了产品结构层次低,大路货多,名品、精品、特色产品少,适应不了日益多样化、高档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加工转化能力差,大部分产品处于出卖原料为主阶段,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农民增收滞缓问题看,有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畜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劳动力转移步履维艰,劳动生产率低,增收门路狭窄。吉林省的粮食生产特别是玉米生产成本高,流通费用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农副产品加工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品种少,根本无力与发达国家开展竞争。上述问题不解决,就很难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且将使历史沉积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使农产品销售、农业效益及农民收入受到强烈冲击。

突破结构制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努力把农村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目标。这应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体战略。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应当将如何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如何使农业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产业结合起来考虑。这就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对于像吉林省这样一个产粮较多的省区来说,其结构调整必须突出重点,具体来说,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对于农业比重较大,特别是粮食生产比重较大的省区来说,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忽视农业的倾向,由此也往往导致丰收之后紧接着就出现农业的徘徊甚至滑坡,结果造成农产品供求关系再度紧张,推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局面,使经济工作的全局陷入被动。要通过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效益,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是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点,其中重要之点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获得好收成,国家库存和农民的存粮都有明显增加,在粮食总量上确实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这种情况在吉林省表现尤为突出。但目前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也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从长远看,粮食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的粮食供求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仍然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国内看,现有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不可逆转。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我国每年人口增加1300万,粮食每年减少200亿斤,三年内全国粮食供求形势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 强调结构调整,绝不能丢掉粮食这个优势。

第二,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一般都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70%、80%。而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就吉林省来讲,近年来,畜牧业发展比较快,有了较好的基础,在国家的排位也逐步前移,但从总量上看,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仍然比较小,发展层次还不高,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吉林粮食特别是玉米每年有大量剩余可作饲料,草地资源和秸秆资源丰富,而且发展畜牧业千家万户能够做到,农民有很高的积极性。某些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甚至高于国内三到五倍,我国加入WTO后,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 以上情况表明,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业比重较大省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和后劲所在。

大力发展畜牧业,必须搞好规划布局,发挥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品,在财力、物力投入和相关政策制定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必须进一步改良畜禽品种,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通过加大投入,搞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优化畜产品结构。必须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适度规模饲养。通过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畜禽大户、大场,建设高标准的畜禽生产基地,抓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对接,发展“订单牧业”。必须大力开拓市场。加强大型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支持养殖大户参与流通,进一步培育和壮大经纪人队伍,强化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预测工作。加强国内和国际市场调查,注意瞄准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档次,根据市场需求的品种、规格实行科技攻关,尽快培育出更多的名牌产品。必须搞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努力提高防检疫工作水平,加快与国际兽医卫生组织惯例接轨。

第三,积极稳妥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从吉林省的情况看,农产品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和结构性供大于求,主要表现在粮食过剩,特别是玉米过剩。基本原因是大路货品种多,品质优良的专用玉米少,而且生产成本高,价格降不下来,以致造成用不了、储不下和销不出的被动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既要积极,态度坚决,加大工作力度,又要充分考虑到区域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不能盲目、过急,要循序渐进。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调整种植结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种植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坚持区域发展的原则,应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变。

在实践中,首先,应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吉林省要围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建设专用玉米、优质小麦、优质大豆和园艺特产等生产基地,并搞好农产品产销衔接。通过实行“订单农业”,不断提高种植业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其次,注意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种植业的区域结构。对吉林省来说,中部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发挥松辽平原黄金玉米带的优势,大力种植专用优质玉米,积极发展优质大豆和小麦,发展粮食结合型农业;东部山区要大力抓好人参、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产业,发展山区特色型农业;西部要实行“退耕还草”,“止耕保草”,“以草为业”,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农业;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产业,发展城郊高效复合型农业。第三,适当调减粮食作物面积,积极发展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专用玉米,稳定水稻,增加优质大豆和小麦;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突破性地发展饲料作物,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第四,围绕绿色食品做文章,优化作物品种品质结构。绿色食品不仅销路快、适应市场需求,而且效益可观。要加大开发力度,加强科学研究,搞好绿色食品的评定和认定,努力培养出更多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名牌,这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第四,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战略地位。加工业上不去,粮食经济就搞不活,畜牧业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强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投入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71%,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 吉林省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占50%以上,农业生产创造价值占30%左右,产后加工流通增值还不到20%。目前,吉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突出问题是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缺少独具特色的终端产品。吉林省玉米加工主要产品是淀粉和酒精,但这两大产品90%都是卖到外地做深加工的原料,而省内用于加工转化的只有10%。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达几千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印染、造纸等各个领域。而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品只有十几个品种,并且生产规模很小。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制约着整个农村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另外,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也将出现过剩,最终也要靠加工解决问题,因此,这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效益低、畜牧业波动大等深层次矛盾,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在普查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包括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确定政府优先发展以及限制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应立足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下决心淘汰低水平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办法,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我们在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产品之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生产经营空间,加之我国消费市场大,对外商投资办加工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应搞好项目包装和宣传,制定宽松政策,做到以项目招商,以政策稳商。应打破城乡界限,鼓励城镇个体工商业户投资办加工项目。乡镇企业再上项目,应主要在农副产品加工上找门路,寻找生机,焕发活力。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梯次推进、群体发展的格局。必须重视高起点的骨干项目建设。在大型加工企业建设上,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切实做到上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首先,产品定位要高,瞄准未来一个时期的市场需求,搞好产品开发。其次,科技含量要高,注意深度开发,对关键技术应组织跨学科的骨干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第三,体制要新,坚持新企业实行新机制,新建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尽可能地组建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对接,对于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国家要制定政策,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强化利益连结机制,提高带动农户致富功能。必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坚持实施名牌战略,把创名牌作为开拓市场的第一手段,以名牌抢市场、占市场。

第五,积极实施发展小城镇的大战略。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具有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优势和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拓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拉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加速发育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同时,发展小城镇对带动投资的消费需求,拓宽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的整体结构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抓住国家对小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实行扩大内需方针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

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本着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财政实力,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原则,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中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功能的农村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心。

发展小城镇应把握好三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面向未来。应依据不同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突出特色,不能搞成一个模式。小城镇布局要合理,注意发挥区位优势,做到城乡结合,村镇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小城镇发展要循序渐进,规模适度,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可以选择一批已经具有一定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的小城镇给予重点支持,千万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二是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金短缺是小城镇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改变全部由政府包揽小城镇建设的做法,走出一条多元化投资建设的路子。应制定优惠政策,以优良的环境、高效的服务,敞开镇门,吸引镇内外投资者进入小城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企业和经营业主投资兴办和管理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管理也要解放思想,研究探索新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小城镇发展,必须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户口作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促成闲置土地的转让,充分用活土地存量,推进产业化和小城镇共兴共荣。三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三、强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础

从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来看,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重点应放在市场、技术、信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领导方式创新等方面。

第一,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市场组织的培育。面向市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首先要有市场。市场不仅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提供场所,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能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目前,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由于地处农村,主要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一直没有引起重视。从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产地批发市场的作用更直接,可以使农民直接感受市场信息,感受市场行情,有利于出售大宗农产品。因此,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上。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当务之急要增加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组织的培育,重点是培育连接农民与市场的中介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而这种组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工和销售组织。要支持农民自办的专业购销组织,大力发展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让龙头企业把农户直接带入市场。同时要深化供销社改革,引导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购销服务。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优质化,提高素质和效益十分必要。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紧迫任务。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应分地区、分品种、分环节承担“有限责任”。要大力推进市场化、企业化改革,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和与农户创办经济实体等活动。从吉林省近几年的实践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是一种把经营与推广有效结合起来的好形式。此外,还应鼓励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三,通过信息引导,指导农民调整结构。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农业信息产品是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因而政府承担了相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是政府帮助农户特别是弱小农户增强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的、不可或缺的形式。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建立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在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可用性上下功夫,把信息传递给农户,使他们能及时地获得和使用信息。

第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根本措施,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才能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搞好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发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抓好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宏观要求,使农业综合开发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与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由过去的以追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优势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上来。四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五,着力推进领导方式创新。当前,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农村经济运行体制新了,而且领导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都新了,这就要求领导方式必须不断创新。否则,改革就不能深入,经济就难以发展。一是思维方式要创新。敢于主动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超前思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正确预测市场前景的情况下,科学组织生产,避免盲目性;学会系统思维,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应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思考如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开放式思维,广泛了解外地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市场信息等情况,通过开放带动,加快经济发展。二是工作方式要创新。从传统的催种催收,蹲点包片转到跑市场、抓销售、找门路、上项目上来;从行政命令转到运用经济手段积极为农民提供住处技术、流通等方面的服务上来。三是用人体制要创新。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乡镇机关干部到各大产业领办、创办实体,把那些懂经营、会管理的经济能人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要改革用人制度,打破常规,不苛求身份、学历,不拘一格,用其所长,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为繁荣农村经济献计出力。

标签:;  ;  ;  ;  ;  ;  ;  ;  ;  ;  ;  ;  ;  

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基础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