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

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

张彩云[1]2003年在《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文中提出克伯屈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进步主义教育家,在当时的中外教育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其生平作为切入点,在追述克伯屈教育思想形成的同时,通过考察其与中国留学生、学者的互动往来、两次来华讲学活动及推行设计教学法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的分析,旨在对克伯屈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关系作一较为全面的探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文章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克伯屈的生平及其教育观的形成。和美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克伯屈的人格品行;而早年教学和从政的经历及随后的各种教研活动,不仅使其阅历增加,而且使教育理念也开始萌芽。而再次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桑代克、孟禄等大师级人物,尤其是接受杜威的影响,使其教育思想得以形成。 第二部分,以人脉关系为主线,叙述克伯屈与中国留学生(包括张伯苓、陶行知、朱启贤等)的交往及深厚情谊,反映了克伯屈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第叁部分,介绍克伯屈的两次来华。包括来华的缘起,克伯屈在华演讲及在其主持的讨论会上发言的主要内容、社会反响及其访华对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并作评价。总体上看,其访华有积极意义。 第四部分,探讨克伯屈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着重论述设计教学法的原理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部分,作了几点评析。肯定克伯屈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其时的美国和中国教育中都存在忽视儿童的弊端;二者对新式教学方法都很青睐;中国知识分子观念的适时转变;克伯屈本人的教学魅力及克伯屈旧日学生的推波助澜。

张彩云[2]2011年在《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文中认为克伯屈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进步主义教育家,在当时的中外教育交流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考察其两次来华讲学活动及推行设计教学法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对中国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旨在对克伯屈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关系作一较为全面的探讨,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郑燕[3]2017年在《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取美国着名教育家克伯屈所提之设计教学法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其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实践情况,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设计教学法于当下应用的需注意的问题及其对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启示。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研究运用了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特别选取了民国时期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设计教学法试验作为研究案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史为基反思设计教学法的意义与局限。本研究总共有五个部分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及意义,梳理了设计教学法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了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克伯屈本人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设计教学法与克伯屈本人以及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述了设计教学法的思想渊源。第叁部分:从教育目的、方法原理、具体内容叁方面阐述了设计教学法的内涵,概括分析了其所遭受的批判以及克伯屈本人对其的发展,并对设计教学法的思想价值提出了叁点看法。第四部分:对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尤其是中国。选取南高师附小的幼稚教育与社会科的试验和江苏一师附小一个学期的试验作为本研究的两大案例,由此思考得设计教学法于实践上的有益之处,并结合理论内涵分析其在当下应用需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基于对设计教学法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本研究思考得其对于我国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集中在:第一,创造适于学生活动与学习的环境;第二,注重学生经验的连续性;第叁,注意于附学习的价值;第四,关照学生的身体。

王小丁[4]2007年在《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国家的教育只有在与世界教育的交流和融合中才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784年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以后的46年间,中美双方在教育上的接触几乎为零。直到183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受美国公理会的派遣来华,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贝满学校,拉开了中美教育关系的帷幕。传教士来华的主旨是基督征服中国,中西文化的碰撞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在对中国文化和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传教的困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他们转向了教育,借办学传播福音,中国教育的衰落也给传教士办学留下了地盘。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开始了艰难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双向的冲突和回应始终伴随着中美教育关系的发展。美国传教士在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掀起了办学的高潮,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发展成了以教会小学、教会中学、教会大学为主体的教会教育体系,它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参照,特别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参照,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就是最好的样本。但教会学校始终没能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宗教性和教育的“话语权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传教士与中国的留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容闳就是在传教士布朗推举下于1847年1月赴美留学,中国留学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学成归国的容闳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斡旋,终于促成了幼童留美,掀起了留美第一次高潮。经过约30年的沉寂之后,留美第二次高潮——庚款留美兴起,其中有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经过中美双方努力,按照美国的意图,终于达成协议。中国的外交官梁诚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起了关键作用。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投资”战略初步实现,但并没出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归国留学生把美国教育思想、大学模式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中国教育模式从指向日本向美国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变革进一步深化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留美学生为主的中国教育界邀请杜威、孟禄等美国教育家来华,杜威通过讲演把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介绍给中国,并设计了一幅以实用主义教育为底色的中国教育蓝图。孟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两位教育家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对当时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实验热潮,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麦柯尔的教育测量等纷纷在中国展开,加快了中国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以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陈鹤琴为主的中国教育家群体,开始了中国新教育之路的探索,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理论并成功运用于实践。胡适是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实用性、科学主义、思维方法等体现在他的高等教育观、文学革命等方面。他对中美教育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纵观中美教育关系的全过程,充满了变数、矛盾,体现出非均衡性的典型特征,这种非均衡特征正是研究中美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以比较的方法,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中美教育关系,正是其价值所在。

吴洪成, 樊凯[5]2012年在《现代教育家俞子夷与设计教学法的中国化(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俞子夷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毕生从事小学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为探索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途径,他从叁个维度对设计教学法进行了努力,即理论研究、教育实验、视察标准。他的改革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近现代教育实验史的认识,而且对外来教学方法中国化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沈岚霞[6]2010年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呈现方式,对外教育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美国200多年的大国崛起之路,充分显示了除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之外,教育文化传播对提升美国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价值。本文力图阐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如何通过对华开展教育传播,提升其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影响力,从而获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提升自身实力的有价值经验。全文在宏观考察美国对外教育传播历史、根源和格局的基础上,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华教育传播为视角,阐述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从传播学的角度寻找和分析教育传播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全文主要分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绪论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本课题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厘定课题相关概念;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追溯美国对外扩张与传播的历史与文化根源;宏观概括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背景;分析美国对外教育传播的基本格局,借助传播理论,从传播环境、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对宗教传播、非宗教的民间教育传播(以基金会和高等教育机构为主)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分析。第二章鉴于TC是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的缩影与典型,着重以TC及其国际教育研究所为分析视角,阐述其对外教育传播的状况,突出TC的国际化办学方向,分析其与中国留学生的渊源关系,同时着重分析其成立国际研究所的原因,探讨国际研究所的办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对培养具有美国教育意识和观念的留学生的意义等。第叁章以TC对华教育传播的重要使者——TC的教授学者,如杜威、孟禄等人为分析点,解析他们作为个体或群体如何通过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影响中国留学生,进而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由此分析TC对华教育影响在传播内容、通道、效果等方面的独特性。第四章重点从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实验等方面阐述美国在近代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力,以获取美国对华教育传播与影响的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教育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中国社会对美国教育文化的接纳与认同程度,反思美国教育文化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障碍,思考跨文化传播过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关系等问题。结束语剖析美国教育文化传播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力图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寻找美国在中国巨大影响力的内在原因;以此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提升自身实力的过程中,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软实力,走向大国之路。

黄昆辉[7]2010年在《世界教师们的教师》文中研究指明威廉·赫德·克伯屈(1871—1965),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对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解释,使普通教师都能接受进步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20世纪上半叶,我国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开展过一场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影响甚远,曾在我国教育界风行一时。他在当时的中外教育交流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克伯屈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且皆能广阐师说,因此被誉为"世界教师们的教师"。

郭红[8]2008年在《一生心系儿童—中国现代小学教育家沈百英》文中认为在我国现代小学教育史上,沈百英是一个不能被忘记的教育家,在我国小学教育界、儿童教育界,他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对教育和学生无限热爱,一生心系儿童,为我国小学教育和儿童教育事业默默耕耘了七十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论文基于沈百英对小学教育的贡献和笔者所搜集的多方面资料,主要探讨他在实施设计教学法实验、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探寻小学数学教学法,以及儿童读物创作等方面的思想,凸显他“一生心系儿童”的教育人格魅力,从而揭示沈百英小学教育思想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从另一角度讲,本论文也可以说是按照问题的形式对沈百英的小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除绪言外,本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按照沈百英的教育角色和时间的双重维度,展示其一生的教育成长历程和其小学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过程。第二章在详述沈百英在江苏一师附小进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实况的基础上,重点写他对设计教学法的理论探索,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对他实施设计教学法实验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第叁章探讨沈百英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思想。以他在民国时期编写的几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宗旨、教材内容的选择标准、编写体例、编写注意要点等方面的思想。第四章主要阐述沈百英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思想。首先介绍了他儿童本位的小学教学法思想,然后对他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理论进行了论述,分别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口算、珠算、笔算及叁算结合教学。第五章介绍了沈百英一生为儿童创作儿童读物的贡献以及对教育的启迪意义。论文从他编写低年级读物的方法、怎样编写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的编写要点、如何编写童话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儿童读物创作给予教育的启迪作用。结语部分,在总结沈百英对我国小学教育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在教材编写、教学法探索方面贡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教”与“学”的时代诠释、如何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谋求、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叁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D]. 张彩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 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J]. 张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研究[D]. 郑燕. 杭州师范大学. 2017

[4]. 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 王小丁. 河北大学. 2007

[5]. 现代教育家俞子夷与设计教学法的中国化(上)[J]. 吴洪成, 樊凯.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 沈岚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 世界教师们的教师[J]. 黄昆辉. 内蒙古教育. 2010

[8]. 一生心系儿童—中国现代小学教育家沈百英[D]. 郭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