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发展状况论文,上市公司论文,证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证券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2000多万个乡镇企业中的少数实力相当雄厚者已组成一支新崛起的“老乡集团军”,先后迈入全国性、国际性的证券市场。这批证券挂牌上市公司是在原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和改组后发展成规范化股份公司,而后进入证券市场的。目前他们的发展状况如何,笔者选取了共计8 家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乡镇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上交所5家,深交所3家,工业类5家,综合类3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供正在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的乡镇企业参考借鉴。
一、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运营状况
财务分析是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的窗口。运用一系列质量管理指标对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管理效率等进行综合性分析,能对其增长速度、发展潜力和未来前景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把握(详见下表)。
1995年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比较(万元)
企业名称 总资产 股东权益主营收入 净利润
嘉宝 11374348351
48701
6153
申华 74010 30074
14539
3306
梅雁 51598 32763
20955
5514
中福 71318 30224
49882
5195
万向潮34867 23014
22845
3971
北大车行 28277 19250
23451
4229
海欣 75730 42688
43831
5414
美的 30334570616 1932332
8182
平均值94111 37122.5269567 5245.5
从上述主要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即使同是上市公司,其自身实力和经营规模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总资产最高的广东美的达到30.3亿,最低的万向潮仅3.4亿,高低相差约10倍。 股东权益最高的仍是广东美的,主营收入在1995年达到193亿,而且该企业每股净资产排在8家企业中的第三位,每股收益排在第四位,反映出这家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创利水平在众多上市公司中的良好水平。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摘取8 家企业头名桂冠的是广东梅雁,在深沪数百家企业共同面临宏观调控制约的背景下该企业表现出的良好业绩,说明该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着实不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从200 多家上市公司中选出在成长性、获利能力、流通性等方面都有代表性的30多家企业作为计算成份股指数的样本,借以判断上海股市走向的指标,广东梅雁即入选其中,这是乡镇企业上市公司引以自豪的。从上市乡镇企业与上海股市总体平均值比较来看,在最具有说服力的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两项指标上,上市乡镇企业分别为2.83元和0.42元,而沪市平均值为2.45元和0.28元。在国有企业获得国家各方面支持的优势下,上市乡镇企业能表现出如此的经营业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主要是在分析经营业绩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与获利能力比较分析,进而发掘企业的发展潜力。而这种分析主要是以系统化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说明(详见下表)。
1995年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与获利能力比较
嘉宝梅雁中福 万向潮
申华车行海欣美的
每股净资产(元) 2.643.773.561.922.521.833.023.39
每股收益(元)0.340.630.610.330.280.400.380.39
股东权益比率(%)42.54
63.50
45.23
75.29
40.64
68.08
56.37
23.28
净资产收益率(%)12.73
16.83
18.81
15.13
10.99
21.97
12.68
11.59
股本净利率(%) 40.00
10.68
60.11
61.11
27.70
40.10
38.35
39.26
流动比率(%) 1.230.980.981.070.642.121.960.87
速动比率(%) 0.610.720.370.490.210.710.920.51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 3.653.263.858.00
28.034.653.08
10.00
总股本(万元) 18326.786948500
11990
11934
10545
14117
20841
从总体上看,每股净资产在8家公司中排列第一, 每股投资创收益处于最高水平的是梅雁企业,每元投资创税后利润最高的是万向潮和中福实业,分别为0.61元/股和0.6元/股, 排第二名的是嘉宝实业和北大车行,均为0.4元/股。 偿债能力是一项分析企业资产安全性和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企业营运资金的结构是否合理。偿债能力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固定负债比率等指标。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为2比较适宜,如果低于1,则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弱。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有相近的含义,为保障企业流动负债的安全性,速动比率至少应保持在1较为稳妥。从8家被调查的企业看,流动比率除北大车行和海欣企业外,其余6家企业仅为标准值的1/2,甚至不足1/2,速动比率全部均未达到通常指标。倘若国家金融政策高度紧缩,则可能使这些企业的经营受到极大的威胁。这同时也说明,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还显得较小,经济实力仍处在积累阶段。增强实力的道路还相当漫长。
二、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发展优势
与为数众多的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所有企业都处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国家或部门、行业的优惠政策均属共享资源,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成为捷足先登的成功者,其中奥秘就在于他们抓住了机遇,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第一,企业领导者具备企业家的超群能力。所谓企业家,是指有创新精神、敢冒风险、不惧挫折、善于经营的企业领导者。所谓创新,是指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创新、产品设计与生产技术的创新、开辟销售市场创新等。乡镇企业证券挂牌上市,标志着乡镇企业已跨入现代企业的行列,这与乡镇企业家们摆脱贫困、梦想富裕的奋斗精神密切相关。企业家们经过多年在市场中的拼搏,在推动企业扩张与个人事业成功的进程中铸造了一种百折不挠的心理驱动力和生生不息的开拓奋斗精神。正是这种心理与精神,塑造出了如鲁冠球、吴仁宝、翟建国、何享健、叶祖成、黄乐夫等一大批具有超群能力的现代企业家。
第二,公司有一套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制度。乡镇企业改造为现代企业之后,由于受到来自社会投资公众、证券交易所、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压力,公司的生产经营销售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等都必须按照股份制规范化要求运作。首先,企业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对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了工时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资金周转利用率、产品质量、市场占有份额。其次,这些企业非常注重加强对市场的开发力度,随时把握市场需求脉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升级换代产品。第三是企业全体员工均有强烈的市场风险意识,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经得起市场波动,始终力争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第三,证券上市资格是企业获得的一种稀缺资源。传统的分析方法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又分为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设备资源等。我们把企业获得上市资格称为软件社会资源,且是一种稀有资源。即某一企业一旦获得该资源,其它企业就将失去或再不能获得这种资源。而获得这种资源的企业由此拥有一系列绝对优势,并在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市场中处于较强的竞争优势中。
乡镇企业一旦获得上市资格,就具备了比其它乡镇企业更广泛参与分享和配置社会资源的各种条件,从而保证了在原有的经济实力之上构筑更强的经济实力。
其次,乡镇企业获得上市资格稀缺资源的优越性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配置上。从资金上看,上市企业能获得大量的低成本的(不计息)社会闲散资金,这是一个与别的企业差别巨大的优势。即可以通过分红配股方式,发行企业债券方式向社会投资公众筹资。只要企业的效益好,声誉好,形象好,就能获得社会投资公众的认同,筹集资金的大门就不会关闭。从人才获得看,企业拥有资金,只是企业发达的因素之一。资金是通过有管理能力和投资经营能力的人才去掌握运作的,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才,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上市公司都必然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优越条件如住房、用车、高薪、赋予管理企业的决策能力等招聘录用各种高级人才,以保证企业的优势与发展速度。从技术与管理来看,上市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或获得优势,其产品必须有领先一步的超前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这些产品的设计与项目的选择,既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存在的命脉。技术的发明创新,技术人员的培养与聘用,成了关键性的问题。从管理来看,真正的有效的管理者不仅仅只盯住钱、财、物、更注重改造管理组织和使企业负责人成为有效的管理者。改造管理组织即改造企业,主要体现在使企业处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有效互动网状态。这种互动网状态主要体现在产权所有者要充分赋予经营者各种权力;在企业中建立责、权、利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为一体的有效管理状态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切事务均建立在契约的方式上。
再次,乡镇企业获得上市资格的优势还体现在:上市就是一种知名度,一种无形商标、无形资产。上市公司的产品,一般是知名度较高的产品,知名度就是一种广告优势,它能凭借现代通讯技术,如电视、计算机、报纸、刊物等把企业的产品投向大众,传播到天涯海角,让国际国内的消费者认识、使用、信任它。企业也因此获得一种社会压力,即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完善售后服务网,并使服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优质服务能力。这必然迫使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的素质与观念不断更新,使之走在生产与消费潮流之前,使企业的管理体制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只有这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产权问题
第一,产权市场化还处于初始阶段。
产权市场化实质上是指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纽带,把所有权与经营权置入流动状态,使以产权为核心的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效结合,让产权的终极所有者获得最佳的收益。迄今为止,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产权界定与产权的市场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产权市场化问题,与企业制度创新之名还不完全相符。这里以上市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状况来说明。
1995年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股权或产权市场化统计
企业名称总股本
未流通股份已流通股份
(万元)合计(万元)占股份总额(%)合计(万元)占股本总额(%)
嘉宝
18326.0 14846.0 81.01 3480.0
18.99
申华
11934.0 0
0 11934.0 100.00
梅雁8694.0
4830.0 55.55 3864.0
44.45
中福8500.0
5612.5 66.03 2887.5
33.97
万向潮 11990.1
8739.6 72.89 3250.5
27.11
车行
10545.3
7723.6 73.20 2821.7
26.80
海欣
14117.5
9167.5〔1〕 64.94 4950.0〔1〕 35.06
美的
20841.7 10642.7 55.87 9199.0
44.13
合计10494861562 58.66 4184639.87
从上述统计资料的比较中看到,上市乡镇企业的股权结构中,60%的股权仍处于不能在资本市场上流动的状态,存量资本未能盘活,资源未能优化配置。这既有产权不明晰的原因,也从根本上说明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存在着相当远的距离。因为资本市场化配置均在市场交易流通中得以体现,资源总是向着高效益的地方流动,而不是人为因素限制的。诸如国家股、法人股、转配股等不能在市场中流通交易。这并不仅仅是定性的结论,而有定量指标作充分的说明。依据上海证交所截止1996年3月的资料更能证实(见下表)。就总体而言, 所有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化的水平是相当低的,非流通股份占了A 股股本总额的近80%,仅有约20%的股份进入市场交易,大量的资产处于静止状态而未能有效盘活。其次,从上市乡镇企业流通份额占上市乡镇企业股本总额的40%这一指标说明,虽然资本市场化水平比国有企业高,但仍有60%的资本资源未能获得优化配置。当集体股、职工股、个人风险股为主体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时,就以为企业的产权明晰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主要问题是管理了,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误解。
1995年上交所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化比较
公有企业所占份额 乡镇企业所占份额
A股股本总额(亿元)478.15
10.49
占A股股本额(%) 100.00% 100.00%
其中非流通股份(亿元) 387.23
6.15
占股本总额(%) 79.23% 58.66%
其中流通股份(亿元) 99.32
4.18
占股本总额(%) 20.77% 39.87%
第二,企业所有者的产权没有落实。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两权分离为前提的,即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有效分离,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者是由财产所有者选择的,财产所有权人作为委托人委托管理者行使管理权,所有权人的这一行为动机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收益的最大化,管理者也有自己的行为动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管理者在所有者支付给自己一定量报酬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侵犯所有者的利益,为了约束管理者的不负责行为,所有者必须实施强有力的监督,这种监督只能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抛售股票)的方式来实现。所有者正是通过这两种监督机制选出最称职的管理者,从而有效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这正是财产所有者行使职权的本质体现。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好坏与管理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产权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能否行使有效监督,取决于所有者的财产所有权能否获得充分的实现。如果财产所有权对所有者来讲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或荣誉性的,那么财产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就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监督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借助非经济的或超经济的手段凌架于产权所有者之上。这时股东或产权所有者从监督行为中得到的收益会远远低于其监督成本,这表明所有者对管理者的控制力大大减化,同时说明所有权的最终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所有权虚置而不真正落在实处,产权机制即监督机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管理就无从谈起。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都是公有制的组成部分。在现实中,前者实质上已从“全民股东——企业管理”的远行程序历史性地转化为“政府——企业管理”的委托——代理模式,后者实质上已从“村民股东——企业管理”的运行程序历史性地转化为“乡(镇)政府(或村支部、村委会)——企业管理”的委托——代理模式。从上述两种公有制运行的演变来看,均是政府行为取代了股东的职能,政府控制了股东的所有权。在上市乡镇企业中,尽管有集体股、法人股、公众股之分,看起来产权是清楚的,但占80%和60%的未流通股份的股权是公众股东不可能控制的,更是不可能改变的。政府以自身利益和政治偏好任免企业管理者和把握着投资决策权,这本身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是直接受政治体制制约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村民股东”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的有效程度必须经过政府的允许。这一过程使股东行使所有权的职能被淡化了,“用脚投票”的权力显得无足轻重,“用手投票”的权力成了一种走过场形式。政府代替产权所有者行使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结果,使得村民股东的所有权关系变得模糊了,产权的监督机制失效了,合法的监督动机普遍演变成了“搭便车”的投机心理,无人关心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无人关心如何盘活企业存量与增量资产,管理者大多也以投机心理去履行自己的职责,最终导致了乡镇企业证券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企业运行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不善,但管理不善背后的最终原因又在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产权关系不明晰,所有权关系模糊,产权监督机制的失效,所有者对管理者监督的弱化。搞活企业的根本途径在于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所有权于股东,完善产权监督机制,以自己的意志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方式选择合格的管理者,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和资本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