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匹配与类型选择_企业规模论文

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匹配及类型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发展阶段论文,类型论文,产业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制度优化、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堪称区域经济发展的三条基本途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制度优化和产业集聚;然而,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30年中,只有依赖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再上新台阶。尽管技术创新是一种微观行为,但是它是国民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的关键。因此,在既要避免扰乱市场秩序又要促进技术创新蓬勃发展的双重约束下,促使微观主体之间形成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可选择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前,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地推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但是所采取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几乎没有变化。基于最近科技部提出的“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30年中,应该制定分类指导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管理理念,结合不同产业所处的特定生命周期阶段,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时,政府应该把技术创新联盟类型选择纳入考虑范围,以便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国内对产业技术联盟的研究起步较晚,蔡兵首次系统介绍了技术联盟的内涵、产生根源以及形成与管理等问题①。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产业技术联盟的内涵、特征及组织形式。比较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联盟的概念界定,本文认为,陈宝明提出的概念在内涵与范围上都具有较高的严谨性,其清晰地表明:产业技术联盟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领域②。由此给出本文对产业技术联盟的界定:产业技术联盟是以产业技术进步为目标、由产业内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创新主体形成的互相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

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与交易成本、产业组织、技术创新及战略管理等理论思想密切相关,产业技术联盟的成因与演化趋势、联盟的稳定性与治理问题以及技术联盟的政策支持等领域皆有文献进行了讨论。③但迄今为止,尚没有文献涉及产业技术联盟的分类与类型选择问题。产业技术联盟内的大企业、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都是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而且四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偏好和技术禀赋是不同的,因此,要实现不同的技术创新目标便应该构建以不同类型微观创新主体为核心的技术联盟。再者,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技术创新的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核心技术联盟,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

产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演化进程中,将依次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些重大技术发现(比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会促使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重新开始,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周期。

1.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

Uaerback & Abernathy认为,在产业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与创新动机是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竞争战略、增长计划和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所使用的工艺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是有章可循的。④在产业引入期,市场需求刺激产品创新,企业奉行产品性能最大化的竞争战略;在产业成长时期,产品创新依然十分密集,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产出的增长,出现了零散的工艺创新,技术处于非协调阶段;当产业达到成熟期时,技术逐渐标准化,致使差异化产品创新逐渐下降,市场集中促使企业通过工艺创新来寻求垄断优势;在衰退期,技术标准化致使产品创新越来越困难,规模竞争促使企业继续追求工艺创新,但垄断地位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工艺创新有所下降。

总之,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和类别也不同,其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焦点会发生变化,其技术创新特征从新产品引入到以水平差异化产品创新为主,再到以工艺创新和垂直差异化产品创新为主,再到亟待重大技术变革,技术变革也许会开启新产品周期。

2.产业发展阶段、市场结构与企业规模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不同的产业特性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相应的市场集中度。一般认为,随着产业竞争程度的下降,市场集中度上升,企业平均规模上升,企业平均数量下降。产业组织理论以静态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企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竞争性均衡,但是对产业发展阶段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描绘得比较粗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产业演化的角度发展出了产业结构的动态模型。在产业发展的动态周期中,在引入期,企业平均规模较小,平均价格较高;在成长期,随着新企业的持续进入,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产品种类数上升,并且在产业规模效应作用下,产出急剧增加,价格下降;当产业进入相对成熟状态时,激烈的竞争促使价格进一步下降,一些企业退出,这时产出的增长率低于企业平均规模的变化率,因此,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

3.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依据熊彼特假说,企业规模越大,将产生更大比例的研发活动。Scherer率先对熊彼特假说进行了经验性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与研发密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以前两者呈正相关,超过一定点后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⑤Syrneonidis对后续的经验研究进行了归纳:(1)非常小的企业从事少量的研发活动,产生更小比例的创新成果;(2)研发产出与企业规模之间的经验关系是不确定的,尽管存在其他关系,但是大部分专家更同意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研发产出以一个较小比例上升;(3)总体来说,尽管存在产业、时段以及国家的差异,在一个门槛规模以上的企业,其研发密度随规模的增加以一个更大或更小的比例上升;(4)行业特征比企业规模对研发密度的变化更具解释力,行业特征包括行业专有特性和技术机会等。⑥

在企业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类型的影响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没有知识溢出的情况下,大企业倾向于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工艺创新,而小企业主要用于产品创新。⑦原因在于,大企业通过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而巩固老产品市场,小企业则意图通过产品创新占领新市场而扭转不利竞争局面。

4.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密度: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数据的实证检验

(1)统计描述

从研发投入角度来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增长,2005年研发总投入达到1250.3亿元,是1995年的8.8倍,其研发投入占社会总研发投入的比重也从1998年35.8%上升到2005年的51.0%。

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来看,大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来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从外部融资能力来看,大企业融资能力较强,而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困难。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有创新活动的大、中、小企业占相应类型企业的比重分别为83.5%、55.9%和25.2%。这说明,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受到创新能力的约束,而不是创新动力的约束。

从创新的类别来看,不同创新主体的行为选择也不同。80.9%的大企业既从事产品创新,也从事工艺创新,12.0%的大企业仅从事工艺创新,仅有5.8%的大企业只从事产品创新;就中小企业而言,约有12.5%的企业仅从事产品创新,约有15.6%的企业只从事工艺创新。比较而言,大企业更倾向于从事工艺创新,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从事产品创新。从研发的可持续性来看,有持续研发活动的大企业占比达到63.3%,而有持续研发活动的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仅占24.7%和13.4%。这进一步证明,中小企业的研发动力较大,但是持续研发能力较弱。

(2)数据与变量

依据可获得的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数据,本文选取29个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科技投入数据和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分析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

本文假定变量IIF代表自主创新项目的单项经费支出额,借以度量自主创新力度;变量IIR代表自主创新经费支出占行业科技经费支出(包含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重,借以代表技术自有率;变量IIG代表自主创新支出占行业GDP的比重,借以代表自主创新强度;变量IID代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的占比,借以代表自主创新密度;变量Size代表行业内企业的平均规模。

(3)计量检验

依据所选取数据的特征和本文的研究主旨,本文选择对数多元回归线性计量模型,采取OLS计量方法,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第一横栏中的变量是被解释变量,第一纵栏中的变量是解释变量、拟合优度和样本数。

(4)结论与解释

在第一个模型中,随着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单项经费以0.419倍递增,说明大企业倾向于相对重大的技术创新活动。在第二个模型中,随着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企业自主创新经费占总科技创新经费的比重以0.108倍递减,说明大企业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活动。原因在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来说,通过国际技术转让的方式获取先进技术的空间很大,我国大企业具有国内市场的垄断优势,拥有雄厚的实力去获取先进技术;中小企业缺乏充足的资金去引进技术,但拥有更高的运作效率,因此倾向于通过自主创新来获取新技术。在第三个模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尽管研发支出绝对量上升,但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以0.431倍递减,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研发支出占比较小。在第四个模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数量以0.362倍增长,说明大企业普遍具有自主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从事更多的自主创新活动,并且单项研发力度较大;但是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之间的选择上,大企业倾向于引进技术,并且尽管大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绝对数较大,但其占GDP的比重却相对较小。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有关,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30年中,当产业发展更多地依赖自主技术创新时,我国大企业的自主创新状况将向国际靠拢,成为技术创新的先锋。

技术联盟类型及其选择:

基于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

1.核心技术联盟类型及其特征

按照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联盟成员之间是平等对称的参与关系,相互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构成了网络式知识交流结构,一般称之为普通技术联盟;二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观创新主体为核心,其他成员围绕在核心联盟的周围,从而构成“辐条式”知识交流结构,一般称之为核心技术联盟。

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创新主体是否选择参加技术联盟,关键取决于参加技术联盟的成本与收益权衡结果。加入技术联盟的收益主要在于:(1)获取更多共性知识溢出和技术信息共享;(2)可能获得一些隐秘知识;(3)能够分担共性知识的搜寻和积累成本以及研发风险。加入技术联盟的成本主要体现在:(1)部分联盟成员是竞争者,有泄露隐秘知识的风险;(2)共性知识的溢出将帮助新进入者获得快速成长的机会,提高行业竞争程度;(3)存在交易成本,随着联盟规模的扩大,交易成本严格递增。

从组织演化的角度来看,技术联盟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可能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⑧无论技术联盟存在的时间长短,其最初的形成往往是创新主体之间的战略性合作、大企业间的合作开发、产学研合作开发或者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无论始于何种原因,技术联盟的成员数和成员质量应该达到一个“门槛值”,跨越这一门槛值之后,联盟就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使联盟获得快速发展。如果不能够达到这一门槛值,联盟将趋向于快速解散。

根据技术联盟的核心成员不同,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分为:(1)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普通技术联盟;(2)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3)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4)以大企业—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相应的技术创新特征如表3所做的归纳。

与普通技术联盟相比,核心技术联盟具备如下优势:(1)在技术联盟形成期就可以形成较强的技术外部性,进而促使创新主体向技术联盟集聚,促使技术联盟迅速成长;(2)“辐条式”知识交流结构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3)能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促使衰退产业重新起飞,实现产品质量改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4)具有强大的行业技术标准塑造能力,能降低产品风险,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2.发展阶段与组织形式的静态匹配

既然不同类型的技术联盟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偏好,而在产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行业技术创新的焦点不同,因此,微观创新主体在结成技术创新联盟时应该考虑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联盟类型,以便以最优的方式发挥合作研发组织的制度优越性。遵循组织选择与匹配原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与之匹配的技术联盟类型,如表4所示。

在产业的引入期,新产品初次引入,新产品的概念界定还不成型,需要较强的具备宽泛知识背景的智力资源参与,以便随时修正新产品的概念。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并且配备有通用的实验仪器,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和技术变化来重新界定产品概念,以便创造出令市场满意的新产品。在引入期,构建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将有利于缩短引入期,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从联盟本身来看,在产业引入期,新产业对知识十分渴求,以科研机构为中心构建核心技术联盟有利于提高联盟的技术外部性和联盟的集聚力,从而促进联盟的蓬勃发展。

在产业的成长期,新产品概念界定已经趋于稳定,市场的多元化客观上对多样化产品形成强烈的需求,这时市场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将担当多样化产品创新的重任。在产品创新中,随着差异化新产品系列的开发,该产品组的共性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中小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分享共性知识、分担产品研发成本、合作开发专用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利益共享等,也能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从而促使产业快速成长。

在产业的成熟期,新产品的性能、特征逐渐固定,生产技术标准逐渐形成,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逐渐上升,行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工艺创新。大企业具备较高的市场垄断地位、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有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动力,在大企业间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智力资源整合、分享共性知识、分担开发成本和共享创新收益。同时,大企业间形成的核心技术联盟积累了丰富的共性知识,也会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联盟。

在产业的衰退期,随着产业的发展,环境标准、更新的产品或其他产品的功能延伸等市场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产业走向衰落,需要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才能促使产业重新起飞。这时需要促使大企业累积的技术知识和资本实力与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结合起来,开展联合重大技术攻关,以便开启产业的新时代。

3.技术联盟的动态组织演变

在市场经济发育良好的情况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微观主体主动采取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与市场的竞争法则会促使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发生动态演化,其变化轨迹如图1所示。

在技术创新联盟内,集聚了数量较多的大、中、小企业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它们以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合作创新和利益共享。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技术创新联盟在促进合作研发时的效率不同,存在最优匹配解。长期中由于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的特征不同,促使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的集聚力也不同,一个错误的匹配将可能导致联盟趋于解散。在产业发展进程中,联盟内某个符合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小联盟逐渐壮大,进而可能成为新阶段大联盟的核心。旧联盟组织逐渐被淘汰与新联盟组织逐渐被确立为核心的演化过程,我们称之为联盟组织演变过程。

图1 产业演化与联盟组织演变

4.政策建议

技术创新联盟具有促进技术知识溢出、分担项目开发成本和风险、促进有序竞争与合作等优势,有利于形成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积极推动微观创新主体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以便建立一个区域产学研合作研发的长效机制,进而促进区域经济走内生性增长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但是,由于学界和实践部门都没有对“技术创新联盟类型”以及“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联盟类型”这两个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从而导致联盟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符合国家关于“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30年中,应该制定分类指导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技术管理理念,也不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联盟在提升本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在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时,首先对目标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定位,明确当前和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然后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创新联盟类型。

二是逐渐确立大企业在技术创新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尽管目前大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表现不佳,但大企业是工艺创新、垂直差异化产品创新与获取重大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而且以大企业之间的联盟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联盟具备促使联盟组织扩大的初期集聚力,能够促使创新要素集聚。

结论

出于获取共性技术知识、分担开发成本和风险、实施企业发展的某种战略意图等,领域相近的技术创新微观主体有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强烈意愿。在国外技术联盟盛行了几十年之后,国内许多行业或技术领域也组建了一些技术联盟,并且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鉴于国内关于产业技术联盟类型研究的缺位,本文依据联盟的组织结构将产业技术联盟分成四种类型,并讨论了各种类型技术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在分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特征基础上,本文发现,技术创新联盟类型与产业发展阶段之间具有良好匹配性质。因此,对于试图利用技术创新联盟来拉动产业发展的决策部门而言,必须理性应对技术创新联盟类型选择问题。

注释:

①蔡兵:《技术联盟现象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8期。

②陈宝明:《产业技术联盟:性质、作用与政府支持》,《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7期。

③参见王安宇、赵武阳《国内技术联盟研究新进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3期;王胜光、冯海红《产业技术联盟内涵及其发展背景研究——基于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现状》,《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6期;Hagedoom,J.,"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during the 1980s:trends,networks and corporate patterns in non-core technologies",Research Policy,1995,Vol.24,pp.207~231.

④Utterback J.M.and W.J.Abernathy,"A dynamic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Omega,1975,Vol.3(6),pp.639~655.

⑤Scherer,F.M.,"Finn size,market structure,opportunity,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ven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Vol.55,pp.1097~1125.

⑥Syrneonidis G.,"Innovation,finn size and market structure:Schumpeterian hypotheses and some new themes",OECD Economic Studies,1996,Vol.27,pp.35~70.

⑦Yin Xiangkang and E.Znscovitch,"Is finn size conducive to R&D choice?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8,Vol.35,pp.243~262.

⑧张坚:《企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及其绩效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标签:;  ;  ;  ;  ;  ;  ;  

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匹配与类型选择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