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网络流行语的作用分析论文_孙彬,莫莹,吴小晋

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网络流行语的作用分析论文_孙彬,莫莹,吴小晋

广州市团校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不断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网络的新常态。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能够满足青少年求同存异的心理需求,被我国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本文对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网络流行语的的实际作用作了具体的分析,旨在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永创鑫的方法优化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教育;网络流行语;作用

由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基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六月份,中国网民的实际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半年内共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4.3%,与2016年相比提升了1.1%[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然成为现代人民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兴起是时代必然的产物。而青少年作为网络流行语例如:瓜皮、多半是废了、老铁666的使用者更多的将网络流行语带进了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如何看待流行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成了教育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1.关于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络使用者也称之为网民交流之间创造出来并在网络上受到广泛网民欢迎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字意义的网络用语。而青少年作为信息数字的新一代,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创新、传播和使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网络流行语方面

2.1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特征

目前,不同的研究人员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看法不同,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是信息时代特有的产物;新奇和流行也是网络流行语的特色,例如“呵呵、老司机带带我、洪荒之力、吃瓜群众、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都以其新奇的娱乐性受到多数网民的喜爱;从传播的角度来讲,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超过许多语言的传播速度,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创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新的网络流行语的发源[2]。例如“洪荒之力”的网络流行语就来自于奥运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的赛后采访,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事有可能导致新的网络流行语的诞生。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与其在实践实际中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流行语以其丰富的娱乐性往往被大众不断的引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2.2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上的传播方面

网络流行语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以其极强的传播性促进了群众价值观的传播,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真是内心想法以文字的方式分享给其他人,而大部分群众也愿意去聆听他人的故事,因此,网络流行语彰显了草根文化、促进了人民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但是,网络流行语也有其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性,无法避免一些语言暴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影响语言规范化[3]。

2.3网络流行语对于我国文字文化方面的影响

随着人民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应用,相关的文化工作者也会自然地引用网络流行语。例如,在新闻工作者拟写新闻稿件中使用一定的网络流行语,对新闻所表现的实际内容更加形象化的表达出来方面,流行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流行语在新闻事件中的使用,使得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更加的亲民,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从语言角度来讲,网络流行语的广泛流传活跃了民间文化的氛围,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民众意识的体现,是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同落传统的文化之间的矛盾体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3.青少年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热爱分析

3.1网络流行语的新奇性和差异性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满足了当今青少年的猎奇心理。网络流行语千奇百怪的形式满足了青少年对于求新求异的迫切追求,因此网络流行语造就的流行文化与青少年的不羁个性相迎合,受到青少年的广泛认可。青少年的特点在于对一切标准存在一种质疑并想要去挑战,而网络流行语满足了青少年这种反传统的特性,幽默调侃式的流行语对于追求时尚的青少年来说是充满魅力的,青少年对于明星的崇拜、时尚的追求和对于变化的渴望使得网络流行语在这类人群之中快速的传播。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渴望通过特殊的行为、特殊的变化来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满足自己的一种心理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网络流行语让青少年之间得到更好的沟通

青少年自身渴望通过不一样的改变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使得“志同道合”的青少年更快的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或类似的人,青少年之间通过网络流行语的沟通交流,满足了他们对于自己渴望被了解的内心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使青少年之间得到更好地沟通,增加了他们的群体归属感。

归属感是青少年对于自我身份的一中确认,可以消除青少年的危机感和孤独感。因此网络流行语间接地促进了青少年确立自己的自信心,减少了青少年抑郁的产生[4]。但是,一旦青少年在这个群体中因为某些原因交流困难,就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安感,害怕被群体所抛弃,从而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3.3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

如今,网络舆论在我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由于某一社会事件的某种关联从而衍生出来的,这就导致网络流行语对于社会事件的反映非常鲜明强烈。而且,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在于社会民生类事件:例如由我国南部偷电瓶的小偷审问事件演变的“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是不可能的”;“我爸是李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都来自社会上的具体事件。这种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并且非常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广大群众对这一类新闻的的猎奇性需求,又使其产生对新闻的阅读兴趣,促进先关信息的传播。以“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这种网络流行语来说,在新鲜性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于具体的事件的记忆,倡导人们对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真正事件进行探索,深入,发现事件背后的隐情。拿当代的青少年来说,青少年作为数字信息的新一代,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且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之强,这种优势也增强了当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心,增强了其社会参与程度。我国青少年愿意去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说明青少年愿意参与其中,愿意发表自己对于社会事件的看法、想法。

但是,青少年在社会参与意识层面的重视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其在行为方面的社会参与度,倡导青少年做对社会有用的有志青年,在实际行动中做行为友善的动作来帮助他人从而获得认可。

4.针对网络流行语提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建议

4.1重视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

网络流行语从一定层面来讲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用语的不规范性,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网络具有虚拟的特征,而网络的匿名使得一些青少年肆无忌惮的用网络来进行宣泄,但是网络的开放性言论又吸引一些内心有想法的青少年来此表达自己的看法,施展自己的话语权。正是如此,网络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这就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者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可以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网络的方式来加强,通过对网络上流行语的参考了解到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内心的真正需求,了解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由于目前网络的逐渐普及,我国青少年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已经由线下转变到线上,绝大多数青少年通过微博、贴吧、QQ、BBS等网络工具作为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当然,之所以选择网络作为主要言论的渠道还是因为网络的便捷和匿名的自由。

4.2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加入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从事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也是思想教育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通过在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加入网络流行用语会拉近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与自己是同一占线的、与学生之间是有共同语言的,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教育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教育。

4.3优化当前的网络环境,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校园文化在无形中培养着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学校可以组建自己的学校校园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下方积极发表自己对于学校的理解和建议,同时教师及时查看学生的意见建议,了解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另外,针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板块,可以开设专门的思想教育网络课程,让学生在上网的时候了解到正确的价值挂、人生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认可校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青少年渴望得到认可、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时候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流行用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教育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融入网络流行语的思想教育中尊重青少年,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只有正确的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才能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立春,张晓丹.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4):82-84

[2]杨利平.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山西青年, 2017(11)

[3]李翠婷.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 2013

[4]赵明媚.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财讯, 2017(6)

论文作者:孙彬,莫莹,吴小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网络流行语的作用分析论文_孙彬,莫莹,吴小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