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 212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性不强、现场管理混乱、混凝土的预制方式不得当等等。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该以建筑结构的把控为主,在完善管理效益的基础上提升工程的稳定性。因此,本文以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为切入点,对主要的控制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
近几年来,我国土木建筑工程的主导方向逐渐变为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定。由于混凝土自身性质比较特殊,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因此,施工人员也将混凝土的内部变动作为主要的监控内容,从防水性、承压力等方面进行管理,以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扩展。因此,作为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混凝土问题的分析势在必行。
一、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一)施工操作不当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主要包括许多方面,施工操作不当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现代工程建筑中,预制混凝土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过大,整体性较强,很容易会出现断裂的情况。而在项目的设计阶段,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建筑比例进行设定,导致工程的压力过大,预制混凝土无法进行承载,从而出现塌陷等现象。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等混凝土浇筑后再加以利用,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但一些施工者为了提升工作速度,在混凝土没有搅拌均匀并晾干后就进行相应的作业,在强行施工后使得混凝土上下结构不成比例,在外部钢筋实施压力的条件下出现了裂痕,并令混凝土的体积变小,不再符合当前建筑的要求。第三,部分施工人员的技术性不强,无法分清混凝土荷载中的脆性部分,在不断搅动的基础上破坏了其内部结构,并导致裂缝出现。
(二)混凝土收缩变形
混凝土收缩变形是内部结构变化的最主要问题,也是由混凝土内部因素所导致的。第一,在混凝土材料的选用以及用量的规划上,一定要体现规范性与标准化。如果水泥与砂浆的密度较大,二者的比例与实际数值具有一定的差异,则会出现裂缝等问题。首先,收缩性不同混凝土的使用型号与规模也是不同的,若无法做出符合要求的改进措施,则以预制混凝土为主的工程外部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性能收缩等状况。第二,混凝土浇筑、搅拌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帮助其成型。但它也容易受到温度、风力等条件的影响,混凝土将内部的水分排出,在蒸发速度增加的基础上破坏结构的形成,出现裂缝。
二、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
(一)大体积混凝土配比
由于国土建设面积与居住人群所产生的差异,高层工程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而大体积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施工人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保证混凝土的配比与建筑规模相符合。第一,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预制过程应该根据水泥的型号而定。工作者应该将热量、水分蒸发速度、标准承载力等几个方面考虑,选用应力性强,可以满足温度调控基础要求的低热盐酸类水泥。施工人员首先选用中热渣硅盐酸,用三分之一的细骨料进行调配,在二者融合后加入四倍的水,在水泥用量减少的情况下扩大骨料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混凝土变形是因材料收缩所导致的,骨料的混入利用能够增强其内部的应激力,并扩大伸展性。第二,施工人员还要在其中加入10mm到25mm规格的粗骨料石子,并在搅拌的过程中融入五分之一的粉煤灰,利用自动化机械进行温度控制,降低水热化程度。如果系统监测中出现了混凝土材料内部温度过高的情况,施工人员要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碱性添加剂,使内部的收缩应力得到控制,并体现混凝土的性能。
(二)混凝土温度控制
混凝土温度及工艺控制是裂缝问题处理的关键内容。第一,在温度控制方面,施工人员应该利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控制材料的升温过程。例如: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在其外层进行连续性洒水,以达到温度平衡设定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将搅拌器放入阴暗的区域,保证混凝土不受到阳光的影响。浇筑过程采用“分层法”,施工人员先设定预制混凝土的中心部分,根据其体积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层,有下至上进行逐一浇筑,这样会保证材料内部的温差不是非常大,降低裂缝发生的几率。如下图所示,分层浇筑又分为分段分层、全面分层两种。虽然浇筑的形式不同,但三者都是以混凝土的层次划分为主,来达到分化温的目的。第二,如果混凝土的体积过大,施工人员应该采取特殊的方式进行温度控制。例如:在温度流动性较强的中部加入冷循环水管,并利用标准的计算方式测量出混凝土的收缩强度,在温度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内部拉力。当温度超过此值域时,系统会进行自动预警,并启动冷水循环的保护功能。
图一 混凝土浇筑方式结构示意图
(三)混凝土工艺控制方式
混凝土的工艺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浇筑次序、管桩设定、平面拆模等多项内容。第一,从浇筑次序上来讲,施工人员一般会以按照相应的振捣时间,来保持预制流程的规范性。例如:根据混凝土密度来决定保证插入深入,并在浇筑完成后利用抹子将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摊平,将一些杂质处理掉。这样才能够控制外部裂纹的出现。第二,从管桩设定方面,施工人员则要在混凝土板材上进行打孔,保证两相邻孔位的距离在20mm到30mm之间,并利用垫木在混凝土的板木的底部进行固定,这样才能够保证拆模的稳定性,防止裂缝的出现。第三,根据混凝土的拉伸强度设置安良,并在脆性较强的混凝土两端加入配筋,达到稳定内部结构的目的。第四,从搅拌时间上来看,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混凝土的总用量进行设定,并考虑好外部温度、风力等因素实现布控点的规划。一般情况下,为了使混凝土的性能更好,工作者都会在预制混凝土的两端板面中加入钢筋,再用粘合胶将二者固定好,这样能够避免内部振动而对材料产生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其次,探究了裂缝控制的基本方法。从而得出: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应用质量,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的规模来选用适当的材料,并注重比例的调配,促进混凝土结构的稳定化。同时,也要在温度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工艺实施技术,为建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范德均.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6.
[2]王晗. 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葛超. 筏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论文作者:刘庆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1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施工人员论文; 体积论文; 温度论文; 骨料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