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之路——从整体上搞好县(市)属国有经济的榜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济源论文,属国论文,之路论文,榜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少地方的事实证明,国有小企业目前面临某些困难并不是所有制问题,只要认真抓,国有小企业是能搞好的,河南省济源市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典型。它的经验表明,县级企业不仅能搞好,还能从小到中、从中到大地发展,成为一个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一、济源市经济发展成就巨大
“八五”以来,地处王屋山、太行山山麓的济源市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济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愚公精神融入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时代内容,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使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5.6亿元,比1990年增长273%;工农业总产值95亿元,比1990年增长288%;财政收入3.022亿元,比1990年增长551.3%。
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河南省前茅。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今年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并力争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计划在1997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可达11家,到2000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可达十几家。
全市财政收入由于生产的发展,也同时迅速增长,由1990年的4640万元猛增到1995年的30220万元。各年分别增长为:1990年 4640万,1991年 5644万,1992年 7052万,1993年 11258万,1994年 20563万,1995年 30220万,年平均增幅为45.19%。
全市财政收入在全省各县(市)中的排名由1990年的第13位跃居1995年的首位,跻身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百强县(市)行列,排名第56位。
济源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它的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95年达到87.10%,表明济源市的工业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更具特点的是在占有固定资产方面,国有(市属)工业占较大比重,1992年到1994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中,国有企业分别占86.2%、84.5%、88.4%,集体企业占13.8%、15.5%、11.6%。从工业总产值方面看,1995年国有工业产值为231338万元,集体工业(乡办)(不包括村办及村以下)为72848万元,国有工业产值约占76%。在国有工业中,像一切地区县(市)属企业一样,以前主要是小型企业,按国家统计标准,由于近几年联合和兼并的结果,出现企业集团化趋势,其中两个企业集团(奔月和豫光)已属于大型企业,在全部市属工业企业中除这两个大型企业集团之外,中型企业8个,小型企业27个。最小的工业企业的工人也有100人以上,年周转资金有几百万。
财政收入的骨干财源是国有工业企业。据统计1995年工商税收入为18188万元,占总收入的62.2%,其中来自于国有经济的18143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0%的以上,如果加上省和地区市属企业收入,大约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70%以上,来自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税收占有很小比重。这表明济源市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主要财源,国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政权的坚实经济基础。
二、济源市的经济为什么如此虎虎有生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得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呢?最根本的是市委、市政府积极发挥领导经济的作用。一个强有力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县(市)领导班子是济源市国有工业和整个经济腾飞的关键
首先,市委领导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一个在市委领导下培育出来的坚强的思想统一、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领导班子,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市委书记高文焕同志在谈到市经济发展道路时铿锵有力地说:第一,不要忘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要在中国的领土上建设社会主义;第二,不要忽视我们本国的国情,不能硬搬外国的模式;第三,一定要深谙本地区的特点,不能硬搬别的地区的发展经验。高文焕这种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定信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始终把搞好本市国有企业和在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当作经济活动目标,当作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没有因为一些地区一时靠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取得发展效果而动摇,积极探索搞好本市国有经济的有效途径。
高文焕认为,党提出要允许并支持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这是针对过去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化的弊端而言的,所以是对的,但放弃搞好国有企业,去发展个体,就不对了。他说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从中央来说,顾不了几十万国有企业,资金也不足,所以不能大小一样地抓,重点抓好大的国有企业,以带动整个国有经济更好发展,这是对的;一些职能部门这样想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小的企业放开不管,这绝不是中央的精神。特别是那种主张县级的企业(主要是小企业)都拍卖掉,这条路子是绝对不行的。中央重点抓好大的,县级政府的任务就应把本县小企业抓好,与中央的工作配合起来,就能在整体上把国有经济搞好。县里没有自己的企业,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认为只有出卖才能搞好企业,这种看法会出大问题的。
市委书记把搞好国有企业看作是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如果搞不好企业,就等于承认共产党没有能力管好经济;放弃搞好国有企业的努力,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就会落空。他说,如果把出卖作为县属企业的主要出路,然后向私营企业征税,这样的事,旧社会的官也会干,而且也正是这样干的。还要我们做什么?
济源市把主要精力用在搞好市属工业企业方面是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的。在1990年以前,当时曾认为既然农业是基础,县里应集中力量抓好农业。但实践证明,济源市88%是山地,要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必须有资金的投入,可是资金缺乏,因此就农业抓农业行不通。1984—1987年,根据外地经验抓乡镇企业。可是农民从种地转到搞工业,不是那么容易,设备、人才都没有,交通也不方便,结果后来几乎都败落了,实践证明这条路不现实。
高文焕强调“科学决策,要实事求是”,他经济深入思考,断然作了新的决策,把抓经济的重点放到抓好市属国有工业企业,通过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然后再反哺农业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他形象地把这条路比喻作“反弹琵琶”。
他分析了国有企业的情况,认为资源、设备、人才都集中在国有企业方面,基础是好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与中央的产业政策是相符的,重要原材料工业、建材、冶炼、机械制造等占较大比重,只是规模小。只要认真对它们进行支持和帮助,一定能搞好并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高文焕提出口号,“坚定不移上规模,扎扎实实抓效益,积极努力创名优”。1990年3—4月份,市委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两个翻番,五个增长”的目标,要求市属企业经过3年时间产值翻一番。济源用头三年紧紧抓住搞好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在这段时间里国有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至今全部中小型企业基本都处于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状态,1995年只有4户小企业还存在亏损现象。
济源市是怎样搞好全市的国有企业的呢?
第一,加强政府对企业的领导。
1.过去县领导对工业不够重视,把工业的地位看得比较低。例如当时的14个中型企业,其中只有8个按副局级(相当副科级)对待,由市委直接管,其他都按股级,由相关局委抓。市委研究后把这些企业统统由市委直接管,提高了他们的地位。
2.表现在帮助企业跑项目,找资金,了解外界市场状况。1990年在决定集中力量搞好工业的时候正值国家治理整顿,济源市委认为这虽然增加了发展的困难,但也是个机遇。提出大家都不动,我们动。凭借市属工业良好的产业结构,利用机遇跑项目,找资金,当时由于努力从省里争得资金两亿多元,加上自筹共4亿多元,谈成项目6个,这大大鼓舞了士气。从领导到企业都精神振奋,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3.市委领导班子正确把握中央经济工作调整的方针,实事求是加以执行,不盲目跟风,不为困难所折服。199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搞活大中型企业。在这个时候,地方企业如何办就摆在了市委面前。这时市委另辟蹊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争取外资。1992年济源办起了三资企业30多家,现在已发展到60多家。市属许多企业以自身拥有的雄厚实力,外商积极以资金、设备入股。在引进外资时,市委虽然坚持不出让控股权,外资也都欣然同意。例如最大的引资项目与玮琪(西门子)合资扩建济源电厂;树脂厂与香港飞达贸易公司合作,投资3600万元建成河南捷达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陶瓷厂与香港巨康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524万元,建成济源巨康陶瓷有限公司,等等。
又如1992年全国发展经济势头很猛,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济源市委分析了实际情况,认为这种情形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因为不会有那么多资金,他们冷静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1993年不再铺新摊子,抓紧现有项目建设。这期间国有企业投产了一批项目,使济源市获得了很大的宏观效益。
从以上可以看出,济源市领导总能看清形势,从全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加强对企业活动的领导是国有企业沿着健康道路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取集约型增长方式。
由于市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政府掌握了相当丰裕的稳定的财源,这就有能力反回来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暂时发生资金困难的企业,政府从财政予以解决,使企业能经常地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
拥有了较强的财力和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更加速了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近五年来,全市用于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达15亿元,完成重大技改项目39个。相继建成投产的重点技改项目有磷铵、连铸耐火材料、浓缩六味地黄丸、金银铅一、二、三期扩建、热电联供等项目。20万吨水泥生产线,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等项目正在加紧施工。通过抓技改,上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工业企业发展的后劲,培育了能源、冶金、建材、电子电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等支柱行业和奔月、豫光、景弘、锦捷集团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这就为通过财政反哺工业企业、发挥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奠定了基础。市政府将大量资金优先投入支柱产业——原材料工业。几年来,市财政利用预算内外资金,筹集财政信用建设基金,以专项贷款形式支持企业扩改和新上项目建设,推动支柱工业发展。五年内市财政先后为黄金冶炼厂金银铅二期扩改投资600万元,化肥厂三万吨磷铵工程投资1974万元,玻璃总厂人造花树及技术玻璃项目投资800万元,加上其它项目,投资总额达1.42亿元,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企业顺利完成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的需要。
第三,调整健全企业领导班子。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企业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思进取观念,让有锐意进取观念、有管理能力的人担任企业管理人员,把主要力量充实到生产经营第一线上,实行岗位聘任制。市委对当时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调查摸清情况之后,对这些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1990年6月,市委对6个企业的不称职的厂长就地免职。在安排班子上大胆启用年轻人,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人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对企业的复兴起了关键作用。高文焕认为,“高素质的企业家是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例如原济源玻璃厂,产品大量积压,濒临破产。市里决定由原来的玻璃制品厂厂长薛兴国接任玻璃厂厂长。在新厂长领导下,经过推销产品,开发新产品,向外招商引资,网罗人才,几年的时间,该厂现在已发展成为包括玻璃总厂、铝业公司、人造盆花厂、橡胶厂、奔月酒店等系列产品一体的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生产的人造盆花,行销国内外,承包了像首都贵宾楼、世界公园等重要建筑的装饰任务。在深圳拥有自己的工厂。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税4285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5.3倍、5.5倍和13.5倍。薛兴国总经理成为获得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奖的赫赫有名人物。这里年青的企业领导人都暗暗憋足劲,工作中互相明争暗赛,成为搞好国有企业的生力军。
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家的最重要的特点和取得成功的要诀,就在于它能够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扬职工当家作主的精神。
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职工是国家的、也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为自己的企业劳动,酝藏着极大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目前有些国有企业领导却忽略了这一个本质区别,使工人产生了主人翁的失落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济源市企业的领导者却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认识到不能只靠“能人”治厂,而必须十分尊重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并采取切实措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最主要的是建立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党委领导下,通过职代会来充分发扬民主,群策群力,上下一心,共同办好企业。如黄金冶炼厂规定每年必须召开两次全厂职工代表大会,由厂长向大会报告工作和下步计划;分厂每季召开一次职工大会,车间班组每月召开一次。厂里的生产经营状况、重大决策、改革措施和财务收支,包括业务招待费用,都要向职代会公开。中层以上干部每年还要由职代会评议一次,把评议结果作为晋升的依据。有关职工切身福利事项更要交职代会讨论决定。这样,他们便把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置于全体职工的关心、监督之下,职工自然就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了。此外,企业还通过职代会发动全厂职工提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发扬了职工主人翁精神。据统计,仅1995年全厂2700人就提了2764条合理化建议,大大推动了企业的生产,改善了职工的生活福利。例如工人提出的一条炉锭不停产大修的合理化建议,就节约了成本200多万元。
济源市委把班子安排好,并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后,就不再直接插手企业事务。国务院规定给予企业的14项权力,基本上都放下去,让企业在市场大海里自己拼搏。
第四,市委为企业创造好的环境,在各方面给他们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帮助。
高文焕说:“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要改变以往的管理体制和政府行为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领导机制。在这方面,我们把重点放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或社会环境上。”他把这归结为六字方针:“激励、保护、服务”。激励,就是鼓励争优创先,奖优罚劣;保护,就是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对骨干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没有市委、市政府的许可证,任何单位、部门不准到企业进行评比、收费、摊派、罚款;服务,就是要求各职能部门树立企业至上观念,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帮助解决困难,渡过难关。
高文焕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表述为“企业至上”。因为财富都是由企业生产出来的。因此,在放手让它们自己干的同时,从各方面支持它们,帮助它们解决困难。
有的企业谈判招商引资项目,市政府都是在当天或第二天就批下来,有的企业为了发展需要兼并和收购小厂,市政府都是立即表态支持,并帮助解决。例如奔月集团为扩大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需要厂旁边一个小的缫丝厂让出地面。市政府就出面解决,使奔月集团收购了这个厂,为它在别的地方建立新厂。
还有时一些企业会因为内部矛盾而遇到困难。政府必须深入了解,正确处理。例如1991年耐火材料二厂,职工对厂长有意见,有几个人联合起来搞厂长,诬告厂长向邯钢行贿。直接发信到邯钢、黄石等用户单位要求掐断业务往来,厂内写小字报。市委看到如不支持,这个千人企业就会垮掉。高文焕出面召开1000多人的大会,明确表态说,有意见可以按一定渠道反映,但决不允许逼死1000多职工的生路。市委态度明确,形势很快稳定下来,这个厂生产迅速恢复正常。这件事对整个济源市的国有企业都有影响,由此稳定下来,一心一意为搞好生产而拼搏。
市委很谅解企业领导班子在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许多厂长都要经过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过去只管生产,现在又要管经营、招商引资、市场竞争等新问题。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总是给予大力支持。
市委对企业工作的支持还表现在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用在发展工业上。在他们看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把精力放在经济工作上,在这里就是主要放在搞好国有企业上。市委要求不仅经济部门要为企业服务,非经济部门也要尽力为企业服务,市里四大班子即市委、市府、人大、政协共同抓好经济,例如招商引资,组织部长帮助企业去办,人大的干部也分工独挡一面抓一项经济工作。为了支持企业,市委规定一切单位都不许对企业生产乱加干涉,这有助于企业全心全意搞好生产。
第五,对企业领导班子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对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实行交纳风险抵押金制度,每人约1500元左右,只能用自己的钱交纳。如果没有完成原定计划,则从抵押金中扣除罚款。如果超额完成计划,则实行重奖。奖励分五个档次,产值超1亿,利税超1000万,奖10万,产值超2亿,利税超1900万的,奖15万;如果是越级跳跃,则奖得更多。奔月集团的总经理薛兴国就受奖37万元,而且当场兑现。(不过很多厂长自己没有要或没有全要,而是分发给全体职工。例如薛兴国用这笔钱买了不同礼品分三个档次:高级技术人员、中层干部、职工,发给了全厂职工。)
奖励不仅看产值和利税,像还有一些制约条件,例如运行质量下降的,象销售率、利税率降低了,则要从奖金中扣去一部分,职工工资平均低于250元的,也要扣发一部分。这就鼓励企业全面地完成各项任务。
这样,企业领导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奉献精神。
第六,本市原来基本都是小企业,中型企业没有几个。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在发展中由小变中、变大,成为“市级骨干”和支柱行业。为了搞好现有的国有小企业,采取区别对待、因厂施策的办法。
大约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政策性亏损企业,给予优惠扶持。对产品有销路,有市场,因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正常生产的,给予输血调款。
2.有些小厂有一定基础的,支持它们搞新产品,引进技术,为大工业生产配套产品。例如石油机械厂原来是一个生产小卷扬机的小厂,因有技术力量基础,引进了美国的抽油杆防腐镀膜。这是石油采油工业重要配套产品,过去由于腐蚀很快,抽油杆浪费很大。该厂购买了美国的专利,对抽油杆进行防腐镀膜,大大延长了杆的使用寿命,还引进了先进的抽油杆检测设备,对用过的抽油杆进行操作检测,好的继续使用,这可以大大节约生产要素、降低采油成本,现在该厂的产品正处于试制阶段,将为所有油田采油机械进行配套,正式生产后将会覆盖全国市场,现在这个厂已有工人500多人,向中型企业水平迈进。
3.有的小企业有困难,但通过联合、兼并困难容易解决。如有一个硫酸厂,只100多人,其所以困难,是因为自己买不起运硫酸车。与大厂联合后,困难立即就解决了,生产正常进行。
4.有的小企业困难来自于产品不行,管理落后,生产下滑,这样的企业通过与大厂联合或由大厂兼并,可以摆脱困境,重新发展。
5.有的企业由于建于1957、1958年大跃进时期,老工人多,包袱重,这些企业的产品只要有市场,能发出工资和付还利息,就帮助它维持下去。
现在济源市,没有实行破产,也没有拍卖过。因为这些做法也有实际困难,谁能买得起?卖给谁?债由谁来背?工人是否都能就业?这些问题不解决,困难还是要落到政府头上。
三、搞好国有工业企业,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在济源市委的“反弹琵琶”发展思路的指导下,经过1990—1993年的发展,市属工业企业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能力。政府手里积累了较丰裕的财政收入后,1994年就及时提出了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的任务。市委深刻理解中央重视农业发展的精神,同时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将为济源经济的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济源是河南省18个改革开放发展试点县(市)之一,创百亿,争百强,工业生产当然要抓紧,农业生产潜力也是很大的,会为创百亿、争百强做出贡献,他们认为把全县30多万农民的干劲调动起来,就能移山填海。
1990年起头三年重点抓工业时,并未放弃农业。虽然在全市收入中农业仅占6%左右,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市委深深地关注着农村的发展。1990年以来,他们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及加强基地建设,走规模生产、加工增值的路子,在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上下硬功夫。现在逐步形成了粮食、烟草、果品、畜牧、桑蚕、蜂蜜、大棚蔬菜等农业生产基础,并以基地为依托,大力推广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组建各种类型的公司+农户组织700万个,通过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这几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一直高于财政正常收入的增长。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培植强乡、强村及骨干企业。
济源的农业在平原地区已经是旱涝保收。主要是山区问题,山地占全市土地的88%。高文焕关心为山区农民找到生产致富门路。他把鲁西小尾寒羊这一优良品种引进来,深入到山区乡材广泛动员,在全市掀起养殖小尾寒羊的热潮,政府先后拿出500万元用于发展小尾寒羊和大棚蔬菜。目前羊已发展到10万只,成为山区群众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这些羊目前大部分是销往外地,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现在原产地鲁西的农民反而要到这里来买种羊。
温室大棚目前已发展7000个,本世纪末预计达30000个。
山区要发展,修路是关键,市委一方面鼓励农民自己苦干加巧干,另一方面帮助解决资金、炸药等困难。例如原来的水洪池村,过去人均年收入才几十元,路修好后,1994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在1260元,总收入突破20万元。
山区严重缺水,高文焕亲自带领水利技术人员深入山村,帮助勘察选址,投资打井。当化肥厂急缺资金,影响生产时,市政府就协调金融、财政部门给予解决,保证了农业生产急需的化肥的生产,使农业获得丰收。
由于市委对农村和农业的大力关注,济源市农民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民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601元提高到1994年的1238元,年递增19.8%;乡镇企业产值由1990年的12亿元,发展到1994年的59亿元,年递增39%,个体私营经济也得到发展。
2.由于政府的财源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就可以从长远打算为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作出安排。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发展教育的重视和能力上。
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科技的基础在教育,市委为了济源市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非常重视教育。济源市由于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已有了相当的财力。用来多办几个厂,早日显示政绩,还是从长远着眼,自己培养发展科技和生产的人才?济源市委的特点是绝不为一时政绩而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高文焕说:“如果急功近利,不为济源的长远发展着想,光顾个人政绩,作为一个党员,心里有愧。”他与市长耿建国研究时说:“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济源这个空白应在我们任内填补,办所中等工业学校吧(实际为转为大专奠基),哪怕市里出资也要干。”
按照市委的决策,济源市多渠道筹集建校资金3亿多元,办学条件彻底改观。9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和巩固率达到98.3%和99.3%。教育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职业技术高中的招生比例达到58%,成人教育“农科教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市委以很大的财力投向教育,1992年以来教育经费增幅比财政收入增幅高出19个百分点。有着光荣传统的济源一中迁向新址,占地112亩,建筑面积26800平米,可容30个教学班。其校貌与设施不亚于首都一流中学。1993年9月,拉开了中等工业学校建设的帷幕,学校占地450亩一期工程投资5600万元,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二期工程投资60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三期工程以建设实习工厂为主,投资4000万元,包括实验室、图书馆。总投资达1.8亿元。一座雄伟美丽的工业学校傲然耸立于济源的大地上,从校容、规模和先进水平来说,都堪称一流,计算机室配备的全部都是486。如果不是以强大的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基础,没有强大的政府财力,在一个县(市)里靠募捐和请求资助,是不会具有这样的气魄和胆识的。
3.由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植根于国有工业的发展,因此,社会上没有出现暴富和居民收入相差悬殊现象,这就决定了社会的稳定。
济源市委市政府在花大力气搞好国有经济的同时,没有忘记花大力气抓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以及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是,济源市四大领导班子对济源的社会稳定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一年至少开四次市委常委会或市长办公会专门研究解决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给抓社会稳定工作的部门配备了足够的领导力量,并对社会治安各综合治理单位实行全额财政拨款,杜绝因各单位自收自支带来的不良后果;狠抓领导责任制,层层签订社会稳定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评比,并坚决行使一票否决权,即一年内只要一件事出了问题,那么该单位一年内不准参加任何综合性荣誉评比,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100-1=0。真正做到了严抓共管,常抓不懈。
二是,狠抓政法队伍建设,提出要“把济源的政法队伍建设成愚公家乡的好八连”,建设了一支从市委政法委、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到治保组、巡逻队、民调员等素质高、作风硬的网络化政法队伍。
三是,提出“狠抓教育、整顿,向教育、整顿要干劲、素质,向干劲、素质要打击力度,向打击力度要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力度,使之变成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为。狠抓连续不断的专题教育和社会讨论,比如“人民警察为人民”和“为了人民管治安还是为了治安管人民”的服务意识大讨论。
四是,抓正反面典型,进行典型教育。在农村“抓一个村,总结一条经验,推广一小块,稳定一大片”的做法很见成效。比如济源有个伯王庄,过去有“拆围墙,打民岗,偷厂门,盗库房,伯王庄里尽霸王”的说法,现在这个庄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周边的企业可以不受干扰地放心生产;在企业推广豫光集团“向教育要职工素质,向职工素质要经济效益”的做法,做好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普法工作,增强了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这些年来,济源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连续多年获河南省“三优”杯称号(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据济源市政法委1995年对济源人民进行的治安综合调查表明,高达89%的人对济源社会治安状况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外地来济经商人员认为在济源有安全感。可以说,济源经济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健康地发展,离不开社会稳定的因素。在济源,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者真正做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那里,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做好社会稳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稳定反过来又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正确方针,为济源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由于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所提供的巨大财力,济源的城市建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济源市委是从促进经济的发展的角度考虑和规划城市建设的。他们认为城市不具备城市功能,必然影响经济发展。城市功能齐全,具备了一定的承载能力,原来的道路不具备承载100亿工农业总产值的运载能力,那是不行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90年以来,全市用于市政建设总投资近5亿元,硬化城市道路20多公里,完善配套35条城市道路,新建改造了4条城市道路,建成了3座蟒河大桥,扩建了2万吨自来水工程,新建了13个高标准公厕,3个垃圾中转站。
另外,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31条,107公里,开通了各乡镇程控电话,全市无线寻呼、无线通讯逐渐普及,新扩建20000门程控电话,拓宽了通往王屋山、九里沟、五龙口三大景区的道路,旅游服务功能明显提高。
现在市区面积已从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27平方公里,一座新的现代化城市矗立在太行、王屋山的山脚下,没有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标签:济源论文; 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