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则与实践_社会责任感论文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则与实践_社会责任感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责任感论文,原则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对每一种行为表现都应当首先考虑到自身之外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评价这种影响,选择对社会有利的、舍弃对社会有害的,并始终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懈努力。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我校通过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并遵循了四大原则。

1.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层次性原则。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升华、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在内容、目标上体现以认识为先导,由近及远,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对己负责,到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负责的递进性、层次性特点。其中,增强责任认知能力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首要切入点。

由此,如何使学生懂得在大学新的生活道路上,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及应负的各种责任,成为增强责任认知能力的第一要务。我校主要以各学院为单位对新生进行始业教育、军训、新生演讲赛、与老生交流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学生一进入高校就了解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明确大学阶段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事,以及对自我学习、生活、工作等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应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如: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包括自我、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生命;对弱者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对社会正义伸张以及对邪恶的坚决抵抗;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对促进经济建设、祖国发展、民族复兴、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责任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我校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如法政经济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以金华市残联和博闻语训幼儿园为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周末休息日不间断地轮流做义务语训老师;为身患重病的同学在校内发起和举办大型募捐活动;助残分队则以“爱心助残,共奔小康”为主题真诚为每位残疾人服务;通过义卖、捐赠、调研等系列活动在社会上积极宣传,唤起整个社会对残疾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注。青年志愿者用激情、用爱心、用行动关注弱势群体,在步入社会锻造自我的同时服务于他人。

2.方式、方法上的主体性、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旨在让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人格主体参与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社会情境之中,凭着自身的理智与激情去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自己的行为与承担责任。社会责任感培养在方式、方法上,必须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以对话、交流、寻求共识来取代传统的单向灌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地去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社会责任感需要适度灌输与正确引导。我校主要突出“两课”主阵地的作用和强化相关学科的渗透效能,并以引导式的、互动式而非单向性的灌输来实现培养目的。

由于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是在以灌输原则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独立做出责任选择的能力和习惯。加之,当今时代是价值选择多样化的时代,面对责任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学校、教师如果只鼓励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灌输和积极引导,保持价值中立,无疑等同于放任自流。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从而陷入责任虚无的困境。对此,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学校、教师都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

3.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原则。责任感不仅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这种认识,让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他者、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国情、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渠道。我校各学院都以自己的专业为特色开展服务社会等系列实践活动,以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2003年暑期,全校13000多名大学生组成200多支队伍分赴全省各地,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到企业、带到社区、带到农村,在宣传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在求生存中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的“生存之旅”活动,更是我校近年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品牌活动,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3年来,我校新世纪人才学院开展了3次“生存之旅”活动,学生们仅用50元钱在深圳、青岛、上海自谋生路、顽强生存了10至15天。通过生存训练,使学员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真正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4.遵循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整合的原则。责任感的培养只有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的整合与互动才能逐渐形成。

对于社会而言,力求通过制定公正、合理的赏罚制度,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对负责任的行为给予广泛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感化作用,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对不负责任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批评和谴责,以至处分,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崇尚美德,人人讲求社会责任感的健康的、良好的、是非分明、扶正驱邪的社会氛围。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应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为此,我校特别重视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一些学院实施的走访制、寄发《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有效地沟通了与学生家庭、家长的联系,大大地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应重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如我校法政经济学院开展的“诚信·责任·青年”沙龙、征文、评比活动,勤工俭学、关爱他人活动,异乡就业访谈、走访优秀毕业生活动;人文学院“关于现在,关于未来”思想交流论坛主题教育活动等都能使校园文化成为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其二,建立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的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如我校近期出台的《浙江师范大学手机礼仪》,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以负责的态度文明使用手机;《浙江师范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条例》、《浙江师范大学考试管理条例》等制度,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只要违规,就要受到相应的校纪校规甚至是法律的制裁。这些外在的强化作用,使得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的体验,从而使社会责任感成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其三,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才可能造就有责任感的学生。如我校实行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制、“教学特聘岗位”的评选等都有效地激励了教师的责任感,促其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人、鼓舞人。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一个人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的时候,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才真正地实现。

标签:;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则与实践_社会责任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