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经济理论——对一项研究纲领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走向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任何有效的理论必须具有一个确切的对象,或至少有一个确切的论域。世界经济理论的对象即“世界经济”。
除开措词和表达方式的区别,“世界经济”一词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三种:
(i)世界各国经济(Economies in the World);
(ii)由世界所联结的经济(关系)(Economies by the World);
(iii)世界规模的经济(The economy in world scale)。①
在意义(i)中,世界经济=各国国民经济的总和。“世界”一词只是地域上的限定词(地点状语),由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经济形态没有一个是属于这个世界(地球!)以外的,因此,这一地点状语是不必要的,它只能被理解为某国之外的他国经济的界定。世界银行一年一度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的统计附表给了世界经济定义(i)以最详尽的注释。
在意义(ii)中,世界经济=各国经济关系。“世界(=“国际”)一词这里作为功能上的限定词。在学术界,不同程度体现这一观念,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的有“国际政治经济学”②、“国际经济关系学”等③,在纯理论方面,以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主的“国际经济学”亦属此类。
在意义(iii)中,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体系。只有在这里,“经济的世界”与“世界的经济”才完全吻合,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是世界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或至少构成这个对象的必不可少一部分。
研究对象的歧义性,将给理论建设造成多种不便。比如,在同一研究对象有多重意义的情况下,下述问题的解答就必然会变得模糊不清:
——解释什么?
——怎样解释?
——如何估量解释的效果?
对此,人们可以有如下选择:
选择一,在不同的“世界经济”的意义中择一而足,或者(1),或者(2),或者(3),以此至少可以形成三种不同的有关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案。这样,我们将会看到,以世界经济(1)为对象的研究方案,将无力发展出一种有关世界经济的解释性理论,而只会有对各国经济加以分类而产生的世界经济情况的描述。(2)它在提供世界的观察数据和背景资料方面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但是要以世界经济分析,就必须以超越对“世界经济”的这一用法为前提。与此不同,在“世界经济”(ii)的基础上,可发展出各式各样(就象已经存在的那样!)的国际经济理论,这些理论中某些分支已相当成熟,并有对现实较强的解释能力。因此,如果以此为对象,有别于这类理论的“世界经济理论”存在的空间甚小。因此,如果要进行挑选,唯有“世界规模的经济”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理论的可选对象。
选择二,不费挑选之功。把上述三重意义所指称的客体,统统纳入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理论的论域之中。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其一,把它们作为三个并列的对象,分别进行研究,然后做捆绑式编篡。这样得出的依然不是逻辑上内在统一的理论,而是服从于需要便利的知识汇集。其二,找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它们改造成具有一个等级系统的意义群,其中一个从属于另一个,这样,得到的就不是三个互不关联的研究对象。而是同一的研究对象的三个不同层次。这种对象仍然是世界经济体系。分析表明,人们在不同的理论对象之间过行任意挑选或规避的乐趣最终是不存在的。
二
然而,理论(这里指的始终是基础理论,或纯理论)不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样式。
理论出自内在完备性的需要对自身施加的严格的形式限制,对其他知识种类而言或许是不必要的。因此,不属于一个理论的直接研究对象,同时却构成该理论所处的研究领域的对象,这两句话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所以,世界各国经济的现状和历史的研究及其各种有关的教本,并不因为它们不是世界经济的理论,而被排除在世界经济的研究领域之外。
不仅如此,即使以研究世界经济体系或整体为研究对象,由于人们对整体的理解不同,对同一研究对象才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1、问题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是以“世界经济问题”为具体分析对象的。遵循这种厝式的人,的确是从整体而非国家的角度来研究世界经济的,但他只对这一整体的某些侧面感兴趣,而不对体系的全面阐述承担义务。属于“世界性的”经济问题主要有:
——世界经济周期;
——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
——世界性的能源危机;
——世界性通货膨胀;
——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这种分析模式对于解释世界经济中具有急迫性问题的成因,并佐以对策,具有不可低估价值。不过,由于它并不提供世界经济的图象,所以,并不适于作世界经济的恰当选择。
2、国家——关系/区域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家是基本的分析单位,世界经济被称为诸多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这种模式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国家来解释世界经济整体。它有两个变形:一是通过国家结成国际经济关系;二是通过国家形成经济区域,世界经济的完整图象是由各种经济关系或区域关系所拼组而成的。这类模式较为直观,同时较易处理庞杂的经验材料,但除非它在抽象程度上有所加深,它对整体的解释效力未必乐观。
3、结构——系统模式。这种分析模式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理论结构,这些结构是从大量的经济中概括而来的,其撷取的标准是它们必须存在于跨国运动之中,而不仅仅囿于国界范围之内。唯其如此,这些结构的变化,才能对世界经济产生作用并提供解释。这种模式也有两类基本形式,一是统计解释模型,重于对世界经济进行预测。⑤二是重于理解的因果解释模式。根据它的完整性,后者又可以分做只有结构分析⑥或只有系统分析⑦的不完全模式,以及结构——系统的完全分析模式。瓦伦斯坦的世界系统论也属于这类分析模式⑧。这类模式面临的考验是,如何在假设与观察之间建立恰当的平衡。
4.历史——地理分析模式。这类分析模式,或者通过编年的方式,或者通过分布的方式,揭示世界经济整体的形成、发展及其内部的地关系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它提出社会学、政治学或技术方面的解释。这类铙有兴趣的方式常常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对创建世界经济理论有不可替代作用。麦克斯·维贝尔是社会——历史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⑨,现代的则有W、W·罗斯托⑩、保罗·肯尼迪(11)等等。尼·布哈林(12),E·曼德尔(13)等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研究,严格地说起来,也属于这一类别。
三
本文所理解的“世界经济整体”或“世界经济体系”是一系统(14)。
这一系统是由内部异质的要素所构成的,这些异质的要素,从横向角度来看是各国国民经济及在它们之上的不同的经济区域,其中不同国家之间被主权、民族、文化、技术和生产结构所分开,不同的区域则被历史和地理学要素所阻隔。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被不同的利益和力量所推动,彼此相互作用并形成世界经济关系网络。世界经济系统就是这种关系网络的静态或动态的形式。另一方面,从纵向来看,世界经济又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它是由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所整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所以必须结合它的自然基础、技术发展及社会力量进行综合研究。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完整概念,一方面必须从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关系的结构去理解,另一方面又必须从自然、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结构去理解。这两类结构,在统一的世界经济系统中,应以不同的功能相互关联,构成一个自足的解释学架构。以此为原型而建构的提纲如下:
世界经济系统理论:
1.0.0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存
1.1.0相互依存的根本原理
1.1.1相互依存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
1.1.2相互依存的种类和形式
1.1.3相互依存的传导机制
1.1.4开放、封闭或联盟:相互依存的经济分析
1.2.0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
1.2.1国家主权及其外部限制
1.2.2谈判地位:价值、筹码与决策空间
1.2.3依附、互利或自主发展
1.3.0国际经济秩序
1.3.1国际经济秩序的成因
1.3.2国际经济秩序的利益得失
1.3.3国际经济秩序、国际法与集体谈判
2.0.0世界经济结构
2.1.0世界经济中的利益结构
2.1.1世界经济主体
2.1.2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重商主义
2.1.3压力集团与公共权力
2.1.4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
2.2.0世界经济中的动力结构
2.2.1能源、运输、通讯与世界市场
2.2.2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结构
2.2.3技术结构与世界生产
2.2.4制度变迁与经济扩张
2.3.0世界经济的限制结构
2.3.1世界环境
2.3.2世界资源
2.3.3世界人口
2.4.0世界经济的调节结构
2.4.1价值与文化
2.4.2外交与国际组织
2.4.3战争与危机
2.4.4经济系统的自主调节
3.0.0世界经济系统
3.1.1世界经济中的极与均势概念
3.1.2世界经济格局:国家模式与区域模式
3.1.3世界经济中的冲突与协调
3.2.0世界经济的动态系统
3.2.1世界经济增长基础:生物圈、技术圈与人类共同体
3.2.2世界经济周期
3.2.3世界经济的生产结构变化
3.3.0世界经济趋势
3.3.1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
3.3.2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其限制
3.3.3世界经济发展战略
四
这个方案是典型的结构——系统分析模式,但它是因果解释型的,而非统计量模型。目的是为世界经济研究提供一个拥有若干常设概念的分析框架。依据这一框架,应能对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内部运动进行系统的阐释。并作为相应决策的参考辅助。
具体地说,这套提纲的兴趣中心,是回答下述三个问题:
1、世界经济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2、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3、世界经济系统的构成如何?
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构成本提纲的每一部分,即相互依存理论。依照提纲,相互依存是世界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构筑了世界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因为,由国际分工和相互需求所形成的相互依存,使交易和生产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线,结束了各民族经济宁静的自足状态。从而结成了在竞争中合作的经济关系网络,即统一的世界经济(1.1.1-1.1.4)。然而,世界经济并不是由匀质要素组成的整体。它是被主权所分割的。主权的界限不仅仅是属地管辖权的界限,同时还是不同民族、制度和不同的生产结构的分界。主权的对峙和谈判,决定了国际关系中各方的相对地位。这种地位不限于政治的,它还包括诸如贸易条件和贸易秩序方面。本提纲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研究者发现那些决定谈判地位的现实力量,然后以对策的结局方面解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某些基本事实(1.2.1-1.2.3)。在国际经济秩序这一节(1.3.1-1.3.3)中,兴趣转向这些秩序的稳定性,它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得失,及如何对它改造这些问题上。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新分支,如公共选择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对这部分分析将是有用的,同时萨米尔·阿明,劳尔·著普雷维什,A·伊曼纽尔的理论亦有重要的借鉴的价值。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构成本提纲的第二个部分,即世界经济结构理论。根据本提纲,世界经济主要有四种结构,它们是利益结构、动力结构、限制结构、调节结构。选择的标准是必须对世界经济整体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解释效力。其中,利益结构的作用在于为世界经济中的行为和事件提供动机方面的解释。即当某项行为或事件发生,据此分析,应能回答:它为了谁?谁得益?谁受损?等等。找到它的主体承担者(2.1.1)。阐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压力集团与公共权力(2.1.3)、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2.1.4)。
动力结构旨在揭示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动力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2.2.3)和制度变迁(2.2.4)世界经济演进过程中的革命性作用。提纲的设计,意在暗示在技术进步与生产结构变化,能源的控制与运输、通信成本的降低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因果联系(2.2.1),而它们同分工、远洋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制度变迁与资源组织方式,经济的对外扩张能力等,有很强的内在关联(2.2.4)。当然,与此相伴的阶级或社会学分析是不可缺少的。
限制结构的标准是那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其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负效应的因素。为便于分类,我们这里只选取自然因素加以分析。虽然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是受社会—技术因素所影响的。它们是世界环境、世界资源、世界人口(2.3.1-2.3.3)。由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再将危害向别处转嫁的最大的经济系统,因此,讨论世界生产与世界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调节结构的意义是当世界经济发生失调时,主动恢复均衡的那些力量,以及并非出自所能控制原因,使世界经济常态遭到破坏的力量。它们是价值与文化(2.4.1),外交与国际组织(2.4.2)、战争与危机(2.4.3)以及经济系统的自主调节(2.4.4)。其中,在文献中,稍嫌特别的是有关文化和战争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战争在世界秩序形成及技术发展方面的影响极度重要,同时,文化在当今世界力量重组中正扮演愈益重要的角色。把它们的继续排斥在世界经济理论的视野之外,是不合理的。
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提纲的最后部分。它包括世界经济的静态系统(3.1.0-3.1.3)、世界经济动态系统(3.2.0-3.2.3)和世界经济趋势(3.3.0-3.3.3)三组论题。“静态系统”讨论的是当上述结构(2.0.0-2.4.4)不变的条件下,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系统的组合情况。这里的理论核心是极和均势概念。它要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力量分布的格局(3.1.2)。世界经济的“动态系统”将研究当上述结构变化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基础的综合分析(3.2.1)及世界经济周期(3.2.2)、世界经济的生产结构变化(3.2.3)这类极具现实性的问题。世界性通货膨胀、世界债券危机等问题,也可以放在这里考察。“世界经济趋势”是整个提纲理论的总结和应用,将探索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的趋势性变化。这些趋势包括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3.3.1);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多极化(3.3.2)等。世界经济发展战略(3.3.3)作为对策研究附属在这一部分。
注释:
①参见仇启华主编《世界经济学》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②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布鲁诺·S·弗雷:《国际政治经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R·基欧汉和丁·奈:《权力与相互依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等等。
③如J·F·斯贝茹:《国际经济关系学》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C·M·梅尼希科夫:《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④它类似于“世界经济概览”之类的出版物。
⑤如Ram Dayal:《An Intergrated System of World Model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1,但列昂惕夫世界经济未来所做的研究似乎更多属于“国家——区域”模型。
⑥如偏重于国际关系的苏珊·斯特兰奇的理论(见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布鲁诺·S·弗雷:《国际政治经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R·基欧汉和丁·奈:《权力与相互依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等等。)就只有结构分析,而没有系统分析。
⑦如田中明彦:《世界系统》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⑧T·K·Hopkins&I·Wallerstein:《World-System Snalysis》Sage Publisations Inc.1982.
⑨见马克斯·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中文版。
⑩见W·W Rostow:《The World Ecnomy History and Prospect》。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8.
(11)见James Foreman Peck《A Hiotory of the World Economy》The Harvester Press Publishing Group.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
(12)见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年中文版。
(13)见E·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
(14)本文所用“系统观”取自贝塔郎菲的理论,见L·V·Betalangff:《General System Theory》Revised Edition.George Brasillar Inc.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