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产业大转移形势下中国环保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大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认识我国环保和工业化的关系
在工业化进程中,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这要求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城市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大量地接收海外直接投资和对接全球化产业大转移,因而在我们谈论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必须把全球产业大转移给中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同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去,为此,我们提出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命题。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全球化产业大转移是密切相关的,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完全将其纳入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体系中去。解决的办法只有把科技的力量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去,同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人们的消费观与财富观。
1.为什么我们轻易地掉进了“污染的河流”
环境恶化的严重性比我们面临的任何问题都严重得多。如果我们不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那么,我们仍然会以单个的污染治理投资上马,一个个的环保项目来评估环保的效果,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全然无助。这种环保的思维方式将使中国的资源消耗和人口膨胀伴随着中国的GDP增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从减弱。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代价高昂的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博弈”,从而使地方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疲于应付。我们的经济增长将很可能被环保所引发的问题抵消,最终人们也搞不清楚是环境影响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破坏了环境。因此,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建立绿色企业为基础,以环境友好为结果,否则任何创新都将失去意义。
西方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使西方国家用了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来进行治理。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没能从中吸取教训,也轻而易举地踏入了这条工业化的“污水河”。目前,我国近70%大中型城市的空气和河流遭到污染,许多矿产资源和森林消耗已经到了临界点。
2.只有造就绿色企业才会产生绿色GDP
企业管理者首先要从环保的角度来制定经营战略,包括:资源开发业务、积极换取绿色业务、撤销或调整对环境有影响或破坏的业务、通过减少废料和能耗努力降低成本和消耗、通过产品的绿色特征在市场上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和材料、加强环保成本的计算和废料的循环使用。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上与环境保护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治理的速度还原不了原生态。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灾难性的污染事件,如美国的伊利湖变成了死湖,德国的莱茵河被污染,我国洞庭湖的围湖造田和2005年的松花江被污染等。这些事件表明,预防、保护和治理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治理非但无法补偿发生的过错,还助长了花钱购买“污染权”的思想,因为许多企业守法成本比违法成本更高。政府只能不断下令关闭一批又一批的所谓污染企业。这样的结果对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环保观:只有造就绿色的企业,国家才会有绿色的GDP。
自联合国首次提出绿色GDP以来,很少有国人认真思考过绿色GDP的形成基础和战略组合,以及企业在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依然按照自己的行政理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辅助的手段来处理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单纯地看成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在统计数字上也没有反映GDP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比较。可持续发展仅仅成为一句口号,国民经济依然以它传统的方式在运行,而我国的工业化继续走着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之路。
3.经济增长应该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而不是GDP增长的基础上。
而今,西方国家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已经日趋好转,中国正积极地对接全球化的各项“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大转移连同环境污染一同在进行全球化的“运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而不是以治理为己任。产业的大转移实际上也是全球化污染的大转移,如果仅仅是治理,那么我们的环保观就被完全束缚了。即使中国全部的企业都达到了“零排放”,以13亿人口的资源消耗和对原生态的破坏,中国要在15年内全面达到小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目前,我国被污染的国土面积已达到120万平方公里,江河湖泊自然生长的鱼类几近枯竭,大中城市的空气常常令人窒息。国家水利部2006年5月8日首次公布了水土流失三大重点治理区域,涉及25个省区市,面积222.9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46万平方公里。
二、全球化产业大转移造成环境的不公平
全世界有10多亿人口生活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他们只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6左右,但却消耗了全球75%以上的能源和其他资源。西方国家仍然是主要的工业废料、有毒物质、生活垃圾和温室空气的排放源。他们利用全球化的特点,尽可能地在产业大转移过程中将污染的那一部分也一同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对待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制定具有全球化眼光的对策。
重视环境必须首先重视国际贸易、竞争和全球资源之间的联系。环境保护不再是少数专家和企业内部履行的一种技术性职能,而应该成为国家战略,或者说是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转变,自主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尽管西方国家的消耗如此巨大,但西方国家的污染相对来说并没有中国那样严重。美国、加拿大、英国仍然是工业化和生活环境良好兼有的国家。究其直接的原因,一是其主要是把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捆在一起的经济模式。任何企业不可能超越环境法规自行生产,必须同时有非常严格的监控体系和有效的方法。二是将重化工业和其他涉污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的全球化思维正好迎合了这一转移。三是以科学和合理的方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其中包括对人口、经济增长速度的控制。反观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正好“对接”了西方的全球化需要的那一部分“污染转移”。
2.加快技术创新来缓解资源消耗的矛盾
高新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以及处在这些领域的生产都是资源消耗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和基础建设破坏了生态系统,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稀缺程度又加剧了贫穷。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的工业产生的财富不能完全反哺农业部门的时候,自然资源仍然是原生态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只有尽快摆脱传统的生存型经济循环,才能保证依赖自然资源生存的人们的基本生活。二是高新技术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传统农业的效率较低,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原生态资源,造成广大农作物地区水位不断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质量下降,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环境都在不断恶化,而巨大的农业产出又遭到了无情的浪费。在我国,传统领域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已经达到了超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值,继续追求较高GDP实际上损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下,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就必须更正环境保护投入的错误思想,认识到引进新技术控制污染不但不会增加成本,反而会为企业每年节约数以百亿元的环境资金。减少污染和增加利润是一个正比关系,所有的企业都要以绿色企业的定位存在。我们应该给那些能够正确处理环境保护问题、资源节约的企业奖励政策,在未来10年中,达到环保标准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将受到鼓励,企业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创新动力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政府环保部门的力度实际不在于治理,而在于和企业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应该以环保和资源节约为起点。令人不解的是,政府出钱创造了无数的高新技术成果,却很少引导企业把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环境联系到一起。企业很少借助高新技术成果来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与这些因素相反,高新技术成为扩张企业规模和参与市场直接竞争的武器,却没有用来提高环保企业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到了把可持续发展引向企业、造就绿色企业的时候了。目前,环保部门思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外乎是“从外部来保护环境,实际污染后再治理环境”,而对资源消耗和人口的增长却无能为力。这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落实不了,反而在可持续的口号下,使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肆无忌惮。继续追求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后果是尽管花了钱治理,环境却依然在恶化。
三、只有减轻负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应该压缩初级产业部门的生产
初始工业化、传统农业和农业加工生产都是破坏原生态的根源。虽然西方国家也经历了这一阶段,但我们在初始工业化阶段经历了太长的时间,使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达到了极限的程度,因此不得不消耗已经创造的财富来被迫进行保护环境的再消耗。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对初级产品的过度生产造成了市场价格的下降、企业利润的减少和全球贸易条件的恶化。世界出现了中国人生产什么产品,其世界价格就下降;中国什么资源短缺,其世界价格就上涨这样一个奇怪现象。铁矿石、硅和原油就是这个现象中的典型例子。要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依靠就应该先减缓经济增长,腾出空间来抓好经济的内部平衡,以此来减轻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荷。
2.思考如何对环境实行“总负荷”的减持
伴随着中国人口及消费的增长,中国的消耗量将成为全球问题。最近,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主任——莱斯特·R·布朗在他出版的新书里描述了一组惊人的数字: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基础物资最大的购买者,按总量计算,中国比美国消耗了更多的大米、肉类、煤炭和钢铁,只有在石油消费上,美国仍然排名世界第一。布朗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每年8%的水平,到2031年中国的14.5亿人口所享受的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2004年的水平。如果中国人按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将会吃掉全世界小麦产量的2/3;纸张消耗每年超过2亿多吨;拥有11亿辆汽车,比现在全世界汽车的总量还多40%;每天消耗9900万桶石油。要是中国像美国一样消费资源,世界上就剩不了什么资源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大卫·伊格内休斯在胡锦涛主席刚刚访美后撰写了《中国崛起的意义》一文,文中也阐述了以上数据,中国将在几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消费国。不难看出,中国要是按美国人的消费方式,仅有经济增长幅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要减缓GDP的增长,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减慢人口的增长速度;二是彻底改变创造财富的手段;三是改变技术的使用领域和目标;四是降低富裕的程度,即降低人们的消费总量,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因为人口出生率和资源消耗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所以唯有依靠降低国民的消费来减少资源的消费。我们早已认识到,现在的“粗放式”工业化道路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中国人的消费观造成了财富的巨大浪费,不利于财富的积累,因此减缓消费就是增加财富的积累。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由整个国民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在全球化产业大转移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化的环保观念。中国应该融入环境友好的世界,以保持中国经济均衡的增长,让自主创新的成果造福千秋万代。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全球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环保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