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_陈世芬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_陈世芬

陈世芬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金坪镇中心小学校 644000

【摘要】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应该使学生看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让他们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把可以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知识调动起来,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021-02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进行学习,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这样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改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呢?

一、引导学生参与的生活情境

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也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如学思行老师在教学《千克和克》时,学思行老师班里的学生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大象重4000( )?”括号里填千克不太放心时,怎么办?学思行老师提醒孩子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孩子们在学思行老师的引导下,马上有孩子想到说:“如果是大象是4000(克)那就是等于4千克,我的体重是23千克,还没有我重呢!”千克和克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在教学时,可能会遇到比较抽象的物体,学生经过学思行老师的引导,能很快地转化为自己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物体,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的能力。

二、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先让每个同学用一种喜爱的学具拼摆,然后小组合作拼摆,在个体不同摆法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相互接纳,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优势。整体拼摆活动伴随着说(用了多少个什么学具)、比(比哪个拼的图形多、美,哪一组合作好)、帮(组内相互激励帮助)等环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学习的艰辛与乐趣。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能准确地掌握知识,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指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连乘应用题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a、看题、读题、审题,要求学生观看例题中的情景图,获取信息。 b、通过信息画出线段图和写出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c、以等量关系式为突破口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利用“思考—问题—点拨—解答”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让给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板书设计有意识地把用原有方法(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板书在左边,把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在右边,便于突出本节课的新方法——乘加乘减,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张扬。

五、求异创新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最高境界

要訓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在独立发现问题的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求异,强化质疑能力的训练。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要耐心倾听学生关注创新,注重口头发表能力的培养。还要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甚至有缺陷,才会鼓励学生进一步在失败的探究中学会探究。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孩子们正在总结自己的算法,准备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用满带嘲讽的表情告诉我某同学正在抽屉里数手指。看着他那副得意的模样,又看看那位“不幸者”,我扬起声音冲着那位“不幸者”(也冲着全班)表明了我的立场:如果你觉得数手指能帮助你更好的计算,那你可以先数手指,等明白算理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口算或心算。发表完意见后我发现有几个孩子立即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认真地数起来。随后的事实证明,孩子的算法更适合他们自己,更具个性,更有创新的味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十几减9”,孩子们想到的方法可多了:有想加法算减法;有破十法;有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发现只要减数是9都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还有的发现从11减9到18减9的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即都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多1;等等。如此丰富的算法,如此富有个性的算法,我们又怎能用自己一句未经思考的话就把它们抹杀呢?我庆幸我没有这样做,同时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豪。

六、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课堂外的世界更精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课堂外的精彩世界。课堂上,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教”是一种“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课堂外的数学世界。

1、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文学上巧设悬念,往往使读者迫不及待读下文,在数学上也一样,一节数学课,不是解决问题划上句号的完美课,应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余地的省略号。如,教学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后,提出: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刚才研究了两端都栽的问题,请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想一想,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和段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精心设计作业

新课程下的新概念作业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为指导的,作业是灵活的、开放的、广泛的和各种形态的,能使学生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自觉运用到生活中去,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帮家里买东西,用日记的方法记录下来,带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还要把你的算法写出来。这样的数学实践作业将语文和数学整合起来,学生很感兴趣。在实践中,学生学到了课堂上的知识,还有可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来,我们大家都会让自己的天空常蓝,让学生的心灵温暖。

论文作者:陈世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3/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_陈世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