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论文,因素论文,能力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前言
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组织知识无非来自内部创造与外部获取两种途径,而无论知识创造还是知识获取,吸收能力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自从Cohen和Levinthal提出吸收能力概念以来[1],学者们已经用其分析了许多重要而复杂的组织现象[2]。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还未得到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实证研究则更少。本文选取与跨国公司存在各种合作关系的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在与跨国公司的互动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对本土企业绩效的影响如何?通过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对本土企业吸收能力作出评价,进而提出提高其吸收能力的相应措施。
1 理论与研究假设
Cohen和Levinthal对组织吸收能力的最初研究,强调了组织知识基础的作用。一方面,组织知识基础的广度影响着组织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组织知识基础的深度影响着企业吸收能力提高的速度,“对资料的处理越深入,对已有相关知识的使用程度越深,从后继项目中获取知识就越容易”。另一方面,组织所积累知识的分布状况也影响其吸收能力。如果组织成员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那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占有知识的广度就比较大,但是企业成员知识的异质性不利于知识从“看门人”向其他成员的转移,以及知识在组织成员间进行共享和转移。相反,如果组织成员的知识相似性比较高,那么企业对“看门人”的依赖性就较弱,但是,企业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从而获取外部知识的机会也比较少。
因此,组织成员知识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对发展企业吸收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组织吸收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组织成员身上,而是依赖于不同成员吸收能力的关联上”[1]。因此有:
假设1:本土企业的知识基础与吸收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Zahra和George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了组织的多种外部知识来源对吸收能力的重要性,包括通过许可证或契约购买,以及各种组织间关系获取[2]。一方面,其它知识来源可以充实组织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补充性知识的缘故,因为有时外部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没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时可能就需要一些补充性知识来连接这两部分知识。对组织来说,外部存在着很多知识来源,包括研究机构、大学、咨询公司、战略联盟、合资公司,甚至政府机关。这些知识来源或者直接提供一些组织所需知识,或者提供一些补充性知识,以帮助组织理解从其它组织那里学来的知识。因此有:
假设2:那些与外部各种机构联系越紧密的本土企业,其吸收能力越强。
Kim以及Zahra和George都强调了组织在开发吸收能力上努力程度的重要性。他们发现,组织的努力程度与已有相关知识具有交互性特征:组织的努力程度高可以使组织的已有相关知识基础提升到一定高度,而如果努力程度低的话,也会使组织的已有知识水平下降[2-3]。这里的努力程度代表了组织成员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动用的所有能量,包括组织高层对相应问题的重视、提出的相应目标或硬性规定,以及组织内部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制定的奖惩措施等。因此有:
假设3:那些在开发吸收能力上努力程度越高的本土企业,其吸收水平越高。
许多学者深入到了组织内部,试图发现组织内部机制对组织吸收能力的影响。Cohen和Levinthal在他们的研究中就已经注意到了内部机制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如:部门内及部门间的知识转移、外部环境与组织间的沟通体系、交流程度以及跨职能界面等。Van den Bosch和Volberda Boor的研究强调了组织结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发现不同的组织结构对组织吸收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综合来看,矩阵型组织结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最积极[4]。因此有:
假设4:拥有矩阵型结构的本土企业吸收能力最强。
组织结构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和扩散,但是,即使在同样的组织结构下,内部员工的互动程度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知识的扩散,进而影响到组织吸收能力。例如,如果组织中具有明确的岗位轮换机制,就可以使员工接触到不同的知识,进而改善组织知识的分布状况,提升组织内部的共享语言基础;组织内部非正式群体的互动水平也会影响到吸收能力。如果组织中有更多的员工私下互动,可以增进员工间的关系强度和信任水平,有利于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扩散与共享,从而提升组织的吸收能力。因此有:
假设5:本土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互动越频繁,其吸收能力越强。
组织实施不同的竞争战略,会使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组织行为,并将组织的各种资源加以不同的组合,从而达成不同的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吸收能力来说,不同的竞争战略必然会对其具有不同的影响。有学者在研究组织的吸收能力时,发现执行差异化战略的组织不但密切关注竞争对手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等的各种技术的发展,并且在对自身的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都超过那些执行成本领先战略的同行。也就是说,那些执行差异化战略的组织,吸收能力更强些。因此有:
假设6:相对于执行成本领先战略的同行,执行差异化战略的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更强。
Lane和Lubatkin首次提出了“相对吸收能力”的概念,即一个组织的吸收能力是相对的,它会因其合作伙伴某些属性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吸收能力[5]。笔者认为,Lane和Lubatkin所提出的知识溢出组织和知识吸收组织间的某些属性,影响的并非知识吸收组织的吸收能力,而是其知识吸收效率或绩效。一个组织的某项能力不会因为合作对象不同而不同,但在与不同的组织合作时,其效果则有可能不同。因此,在考察吸收能力与绩效间关系时,需要对组织间某些重要相互关系的影响加以考虑。
(1)组织间信任。首先,如果组织间信任水平较高的话,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溢出组织积极地向知识吸收组织提供知识,并帮助后者理解这些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知识吸收组织相信知识溢出组织会向其提供重要的知识,并因而会努力学习这些知识。其次,较高的信任水平可以减少双方的信息误解,提高合作效率。这里的信任就像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或减低风险装置[2],它不但影响了知识交换的程度,还影响了其效率。因此有:
假设7: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信任水平与其组织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跨国公司的支持。Inkpen发现,国外投资者的支持对本土企业知识吸收非常重要[6]。国外投资者积极地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不但可以促进将先进的显性知识转移到合资公司中,而且还通过双方互动的加强,促进了一些隐性知识的转移。另外,对于知识吸收组织来说,如果能够获得知识溢出组织管理培训上的支持,对于知识吸收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有:
假设8: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的支持水平对本土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
(3)合作时间。合作时间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主要因为:①从知识吸收到产生绩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后才能体现出价值;②双方合作初期,可能因为不熟悉对方情况等原因,而导致学习的低效率。
在关于吸收能力的研究中,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组织吸收能力的发展,是与组织产出紧密相关的。例如,Cohen和Levinthal认为,吸收能力是与创新、创新绩效相联系的。因此,在其它条件一定的前提下,本文采用企业的绩效来表征其吸收能力水平。因此有:
假设9: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时间对绩效提升有正面影响。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如附图所示的研究模型。
附图 研究模型
2 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通过作者在上海本土企业工作的朋友、同学发放了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回收率为74%。
2.1 条目分析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鉴定条目的质量。首先,在初步测试之前请被访者和专家对测试题3项指标,即条目忠实于模型的结构内容、条目的清晰度、条目的易读性进行了一一评定。在此基础上,与专家共同对条目进行进一步的删除、修改和增补。根据被测者和专家的意见,删除了题意不清的、容易产生误解的、被访者长时间停顿的条目等。然后,采用定量方法对问卷条目的鉴别度进行分析,用求临界比率的方法,求出高低两组被试者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临界比率没有达到显著标准,即表示这个条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者的反应程度,即被删除。结果有9个条目因临界比率没有达到显著标准而被删除。
2.2 因素分析
对经条目分析筛选后的自变量条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结果是,KMO值为0.868,巴利莱特球形检验的Sig.值小于0.05。表明本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抽取的方法,经过最大正交旋转,按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决定因素数目,共提取出6个因素,这6个因素所能解释的变异量占总变异量的65.769%(见表1)。但是Q12(公司的促销与广告支出超出业内平均水平)、Q15(公司对员工培训多于业内平均水平)这两个因子的负荷较低,在正式研究中考虑加以排除。经观察后分别命名剩下的5个因素为互动因素(Q7、Q8、Q9、Q10、 Q11)、努力因素(Q4、Q5、Q6)、联系因素(Q1、Q2、Q3)、信任因素(Q18、Q19、Q20、Q21)、支持因素(Q22、Q23、Q24、Q25)。
表1 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问卷信度指标
3 确定性研究
为了进行正式数据分析,本文又对上海的部分企业发放了修改后的问卷。此次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1%。
对收集来的142份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见表2。所有变量的CRONBACH值都大于0.7,证实研究中收集的数据是可靠的。
表2 本土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问卷信度指标
为了探讨概念模型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所有因素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本部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因为本研究需要关注剔除两个控制变量后,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关系,表2中列出了剔除两个控制变量的影响后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关系。
表3 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绩效与知识基础、外部联系、努力程度以及互动程度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8、0.339、0.352、 0.582,显著性水平也都低于0.01,因此假设1、假设2、假设3以及假设5得到了验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本土企业员工构成对组织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影响。因此组织应通过加大对员工的培训等方法,提升员工专业知识水平,以增强组织的知识基础。
(2)与外部机构联系的紧密程度对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影响显著。因此,本土企业应加强与包括各种研究机构、大学、业内的领先者、相关产业领先者等外部机构的联系。这样既可以直接增强组织的知识基础,又有助于提升组织的互补性知识,从而促进组织内外部各种知识的联合,增强其吸收能力。
(3)本土企业对吸取先进知识的努力程度直接影响其吸收能力的提升。这一点与Kim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要求本土企业应设计相应的机制,包括与外方合作中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奖惩措施等,以鼓励员工对先进知识的获取、吸收和利用。
(4)本土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互动对其吸收能力的影响显著。因此,本土企业应该注意加强内部员工间的互动,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可以采用的措施有:①设定明确的岗位轮换制;②促进员工在非正式场合中的交流;③提倡合作、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
(5)本研究还发现,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间的高度信任水平对本土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所以在实际管理中,本土企业应注意提升与跨国公司间的信任水平。
(6)跨国公司为本土企业提供的各种管理支持,有助于提升本土企业绩效。因此,本土企业应努力争取跨国公司的各种帮助,特别是在管理上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6-07-06